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6|回复: 7

[风味小吃] “风物之旅”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2-24 09:23 AM 编辑

风物之旅丨我们要去古中国的“冰与火之歌”战场玩儿穿越了! 

2017-11-27 风物之旅 地道风物

| 玩儿完“穿越”,还能品尝全中国最好吃的辣椒 |




 摄影/朱锐


- 风物君语 -


我们出发了

上周,我们说要去贵州的遵义汇川

今天,我们正式踏上旅程啦!


这趟风物之旅,不仅可以一览

古中国的“冰与火之歌”战场

还能尝尽各种地道的美食小吃

不辣到不省人事誓不罢休!


军事大咖和美食专家强强联手

还有直播达人、旅行达人、摄影师一起

好看好吃好玩,欢乐不尽


更有 6 场LIVE直播

带你实时寻味舌尖上的遵义

探秘千年军事历史文化

……

还等什么,快跟我们上车!


*LIVE直播请随时关注地道风物的微博



这一路都有哪些好看好吃好玩?


/ DAY 1 /

中午到达贵阳,品传统手工老黔菜

拜访贵州省博物馆(新馆)

副馆长、海龙屯考古队队长李飞

坐大巴抵达遵义,晚餐遵菜“八大碗”



/ DAY 2 /

早餐,品尝遵义羊肉粉

上午,走访海龙屯土司城下寨

与海龙屯专家进行交流座谈会

午餐,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食堂特色菜

下午,登贵州唯一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

晚餐,品特色辣椒宴



/ DAY 3 /

早餐,品尝小吃豌豆糯米饭

上午,走访当地最大的农贸市场

午餐,特色冷水鱼

下午,参观娄山关纪念馆,登大小尖山

走访板桥镇,观看藤编工艺

晚餐,娄山黄焖鸡



/ DAY 4 /

早餐,尝特色美食豆花面

上午,走访非遗鸡蛋糕制作工艺

午餐,品董公寺戴家羊肉火锅

下午,走访中国“八大名酒”之一的董酒厂

晚餐,当地特色刨锅汤,餐后返程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锦鲤可以转运?不如吃了这“八大碗”吧! | 风物之旅 

 2017-11-28 不通 地道风物

 | 遵义的八大碗有什么特别的? |






- 风物君语 -


说起遵义风物美食

还有一绝

八大碗

 

民间有传

“八碗菜,八人吃,

人人清洁平安,

四面八方,一年四季,万事如意”

吃了这八碗,好运找上门哟



▲  摄影/朱锐


 1 


前世今生


闻说旧时八仙过海惹怒龙王,

久战难胜,

稍作休息却觉饥肠辘辘,

八仙分头寻食,

皆无所获,

唯有曹国舅寻至内地,

追奇香进入凡间一农庄,

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

皆是农家美食。


国舅带走八大碗,

并留言:

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


八仙吃完这八大碗,

再战龙王,大获全胜。


▲  这几天在遵义,我们还有个严肃的课题要探讨,怎么吃? 摄影/朱锐


以后人们为讨吉庆,

改方桌为八仙桌、

坐八客、食八菜

所谓八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大碗”了。

实际上,

寄寓好运的“八大碗”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哟。


满族八大碗属“满汉全席”中的下八珍。

满人宴会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

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

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手法


著名的关中八大碗是

陕西地区在过去逢年过节才做的传统美食小吃,

红白喜事

都少不了这八道蒸碗菜。



▲  摄影/朱锐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

遵义八大碗则是黔北饮食文化中一大特色。

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明朝时

播州杨氏土司的土司菜。


土司菜萌发于汉代,

大面积出现在宋,

成熟于明代,消失于清,

是杨氏统治遵义时期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黔菜,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黔菜里的“官府菜”、

“宴席菜”和“绅士菜”。


伴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民间人士的不断改良,

“八大碗”在清朝时走向民间宴席,

成为遵义人餐桌上最具特色的菜肴,

并在传统八大碗基础上,

形成了

“三冷荤、四热菜、四坐碗、八小碗、一汤钵、十二围碟”的规模,

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八大碗”又分为

上八碗、中八碗和下八碗几个档次,

不同的档次有不同的菜品,

用在不同的场合,

成为遵义当地的传统席面。

百姓人家

遇年、节、庆典、迎、送、嫁娶等,

大多以“八大碗”宴请。

八仙桌上坐八人,

八大碗则四平八稳的列在席上。


▲  摄影/酱子


 2 



以图解馋


了解了遵义八大碗的由来,接下我们就来看一看八大碗的代表菜品吧~


/ 干烧蹄筋 /



▲  摄影/朱锐


精选猪前腿蹄筋,

配以香菇、五花肉丁、玉兰片、豆瓣酱制作而成,

色泽红亮,

口感更是软糯爽滑,

光是看一看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听说蹄筋美容——对灯发誓!

把这道菜放在第一位绝对不是出于这个原因!


/ 菊花火锅 /


▲  摄影/朱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传说菊花火锅乃是陶渊明首创,

清末的养生太后慈禧则

将菊花火锅列为必备御膳。

遵义菊花火锅结合当地食材,

以老母鸡文火熬制四小时并加以菊花,

配上米花、馓子及六荤四素,

口味清香淡雅,

尝上一口,

今冬的养生法宝又添一员~


/ 苦藠老鸭汤 /


▲  摄影/朱锐


苦藠( jiào)是川黔地区的特色蔬菜,

又名团葱,辛辣微苦,

搭配上老鸭煲汤偏又汤鲜味美,

还附带有一系列的调养作用,

大冬天家里有人给煲上这么一锅汤,

岂不是美滋滋?


/ 黔北酸鲊 /


▲  摄影/朱锐


隆冬腊月,

正是村民们忙碌杀年猪的时候,

一来庆祝新年,招待亲友,

二来可以改善一年的生活。

选用五花肉,

用盐腌制后拌入当地特有的米粉,

入坛中进行发酵,

用坛腌的方法形成了遵义独有的味道,

肥而不腻,回味无穷。


/ 全家福 /


▲  摄影/朱锐


全家福也叫八珍火锅或什锦火锅,

里面通常放的是山八珍或海八珍中的食材取其四样,

取其名为八珍锅,

过年吃便叫做全家福火锅。

搭配黔北食材的改良全家福,

帝王专业户唐国强老师尝了都说好~


/ 水晶八宝饭 /


▲  摄影/朱锐


遵义八宝饭

蔓越莓、莲子、蜜枣、桂花等材料搭配糯米制作,

不仅看上去花团锦簇,

吃起来更是香甜爽口,口齿留香。

这么好吃的八宝饭,还是让我多吃一碗吧!


/ 素什锦 /



本是南京年夜菜品,

传至黔北,

老师傅们结合当地食材,

选用了胡萝卜、青笋、菌菇、笋等新食材,

使得菜品色彩更加丰富,看着赏心悦目,

吃起来爽口解腻,

宴席之中有了它,

已然半饱的我表示还能与美食大战三百回合!


/ 樱桃肘子 /


▲  摄影/朱锐


形如玛瑙,

肥而不腻说的就是这道樱桃肘子!

别误会,

樱桃可不是原材料,

而是描述肘子的色泽,

光是这名字就已让人食指大动!


吃完这餐八大碗,希望十二月有好运~






这周,

新一季的风物之旅·汇川

我们还在路上



文 | 不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摄影 |  朱锐、酱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见证明末的一场“冰与火之歌” 

 2017-11-29 饭火花 地道风物

 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




- 风物君语 -


它是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军而建的

防御工事

它成为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的

主战场

它毁于战火,

又在埋没400年后被考古发现

它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

也是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谁?在哪里?


 1 

一场大战,改变了一个国家和两个人的命运


1644 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

崇祯皇帝在煤山(景山公园)的歪脖树下上吊前,

一定会想想自己与大明王朝为什么会覆灭,

或许,彼时,

他的脑海中会想起自己的爷爷万历皇帝,

44 年前,

在贵州遵义(当时叫“播州”)发起过一场战役——

“平播之役”

它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平播之役”

就发生在遵义汇川区的海龙屯

——贵州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这也是此次风物君的同事们,正在进行的“风物之旅·汇川”一行中重点探访的地方。摄影/朱锐

 

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当然,钱,自然花得非常多了。


《明史》卷305载:

“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锺接,国用大匮。”

虽然是一场平叛之战,

却也耗尽了国家的元气,

加速了已经摇摇欲坠的明王朝覆灭的步伐,

海龙屯一役,是压倒骆驼的诸多稻草之一。

 

崇祯,你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

奈何却当了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接盘侠,认了吧。

 

平播之役,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崇祯的命运,

也在根本上改变了末代土司杨应龙的命和运。

因为这一仗,他不但丢了自己的性命,

连同中国西南最大的土司——

播州杨氏一族

在此地历经 29 代 725 年的统治地位一并葬送了。


 崇祯帝

 

史称“改土归流”(即变土司管理为由中央派遣的流官管理)。

根据《中国土司制度》一书的作者龚荫整理,

中国曾有 2569 家土司,

自明中后期开始,渐渐被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简而言之,

是中国元、明、清王朝实行的

一种对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办法,

土司就是代中央管理这些地区的首领。


播州杨氏史上被称为西南土司中“最巨者”。

土司是帝国在特定地域的代理人,

或曰皇权的延伸,

一边享受着中央赋予的特权,

一边也要听命中央,必须向朝廷朝贡和纳赋。

中央与地方、家与国、土司与皇帝,

在 1000 多年的历史中,

这几对关系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体现了无数的政治智慧。


而末代土司杨应龙,

脾气大点

遇人不淑了些(当时的四川、贵州官员贪腐),

又生在了改土归流的大时代背景下,

所以,结局可想而知。



 2 

一场古中国的“冰与火之歌”


 杨应龙阻挡明军的 36 级天梯


万历三大征,

只有在海龙屯还能看见当年古战场的遗存

比如,当年杨应龙为阻挡明军的进攻

特地修建的 36 级陡峭倾斜的石制天梯,

还有军鼓声犹在的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等

还都记录着当年那场战役的惨烈……

“平播之役”历时 114 天,

集合了全国 20 多员著名将领、15 省正规军

与西南各土司军共 24 万攻打杨氏,

最终以杨应龙自缢

并以一把大火烧光了海龙屯上自己的新王宫结束。

这里面,

兵法、权谋、诡计、忠诚、背叛轮番上演,

仿佛发生在古中国的一场“冰与火之歌”。


 朝天关

 飞凤关

 飞虎关 摄影/杨世龙

 飞龙关  摄影/杨世龙

 后关

 铁柱关

 铜柱关

 万安关

 西关


其实,杨应龙本不想叛乱,

他也和中央政府有过很长时间的蜜月期。

比如,他曾积极地向万历皇帝进献贵州的珍稀木材。

 

明清的紫禁城里,铭刻着贵州的贡献,

那些长在贵州深山的

珍稀木植成就了享誉世界的瑰丽建筑。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司,

杨家给朝廷重要的贡品之一

就是贵州境内的楠衫大木,

据文献记载,杨应龙曾在

万历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和二十四年

向朝廷进献大木百余根,

并在万历二十三年获赎金四万两“助采木”。


 今天的黔北渐渐藏起了曾经的锋芒。图/视觉中国


《明史》记载,

万历年间杨应龙因进献大木得赐飞鱼品服,

并得授都指挥使衔,

对于当时的播州土司来说,

这是一份巨大的荣耀。

瞧,日子过得好好,为什么要反?


只能说是,各种事由阴差阳错聚焦成了一个爆发点。

1591年,三年没上朝的万历皇帝,

突然在内廷主持了一场朝堂大辩论,

贵州巡抚叶梦熊、巡按陈效捏造了杨应龙的24条大罪,

定为“谋反”,奏请朝廷发兵征剿,

实际上这些罪状大多,无中生有或者鸡毛蒜皮。


他们之所以诬告

是因为看上了播州这块沃土,

说白了,贵州自永乐年间建省以来就穷,

而当时的播州属于四川,

这帮贵州的官员想借朝廷之力改土归流,

把杨氏治下的播州纳入贵州版图,改善粮食和军饷银匮乏的局面。


 海龙屯的考古挖掘现场

 

结果,1592 年,

朝廷降诏将杨应龙传至重庆府,

以“嗜杀罪”解除其职务,

杨应龙交 2 万两白银赎罪,

并返回播州。


没想到 1593 年,

新任四川总督王继光再次勘提杨应龙,

想大捞一把,

杨应龙此次严辞拒绝,

王继光领 3000 兵入播,

却被杨应龙全歼,

王继光被罢免。


此次征剿,

让杨应龙决心建立军事大本营,

因此重修天险海龙屯,置前后九个关隘。



此后,朝廷又派官员

想勘处杨应龙“冲击官兵罪”,

杨应龙本想和平解决恩怨,

除了割地交赎金,

甚至将次子留在重庆做人质,

没料想这孩子却在被押至重庆之后意外死亡,

此事激化了杨与官府的矛盾,

并在海龙屯确立了军事重地关卡禁令,

正式以武力割据自保。

 

1599 年,

从朝鲜战争中腾出手来的万历皇帝,

下决心一劳永逸解决播州问题,

于1600 年正式拉开“平播之役”。


▲ 如今,站在海龙屯著名的 36 级“天梯”前,还能感受到当初围剿杨氏的官军的无助,因为根本无法攻打——每一级阶梯具有半人高,且向外倾斜,大炮打不上去,人一进攻,上面守关的播州军就抛洒黄豆和油,如今的游客徒手攀爬尚且费劲,更何况带着武器的官兵呢? 摄影/朱锐


在围攻一月不下的情况下,

官兵最终在海龙屯后山找到了

一条杨应龙运输粮草的密道,

最终从后关攻破海龙屯,

杨应龙自知大势已去,

一把火烧了新王宫,

和后来的崇祯一样,

上吊而死。

 


 3 

再没有一个地方,

还能看见400年前的清晰模样


历史的有趣在于,

海龙屯本来是

1257 年为抗击蒙古大军的入侵铁蹄而建,

当年,蒙古军从云南逼近,

播州告急,

由南宋朝廷派出钦差,

拨给银两并征调人力,

与播州杨氏一道营建而成,

“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

于是筑龙岩新城,即为海龙屯。


只是,

这里自始至终都未成为抗蒙的前线,

却在343年后成为杨氏土司对抗明朝廷的主战场。


 海龙屯上的栈道仍在,但这里只留下了遗迹。 摄影/朱锐

 

一场大火,一次屠戮,

海龙屯曾经的繁华奢靡

终于变成 400 年的荒草萋萋,

直至 2012 年 4 月 23 日起,

海龙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启动,

重新被发现的海龙屯,

是中国乃至亚洲保存最完好的

中世纪城堡遗址,

也是“万历三大征”中唯一能看到的古战场。

 

主持这次考古工作的海龙屯考古队长李飞说:

山是西南大地的统治者,

而人是山的征服者,

这里的人们从来与山相伴,

这里的文化因此有着山的印记。

贵州有被称作囤屯或营盘的遗迹近千处,

是名副其实的千屯之省。

其中,

海龙屯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

保存也最为完整的古屯。

 

海龙屯是杨氏土司统领下

最为出色的城市规划者、石匠、木工、泥瓦匠的苦心经营之作,

还有日常所用来自于千里之外的景德镇的精美青花,

甚至帝王所赐的官窑器皿的碎片凌乱散置在瓦砾里,


曾经喧闹的衙署静静地躺在黄土里,

石瓦俱在,但它们并不会开口说一句话,

我们如盲人摸象般触摸着它冰冷的肌肤,

收集并释读来自四百余年前的讯息。


 摄影/朱锐

 

绿荫里、一座残山、两条剩水、半圈围墙、九道关隘,

黄土下,无数屋宇,满山残瓦,两三通碑,数万片瓷。

有人说,

海龙屯是中国的马丘比丘,是失落的土司王国,


我说,海龙屯就是海龙屯,

如今的模样就是当年的模样,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参考资料:《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屯考古手记》 李飞 著

 





文 | 饭火花

 部分图片来自

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 

摄影 |  朱锐、杨世龙等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辣辣辣辣辣辣辣的地方,我们替你去过了 

 2017-11-30 酱子 地道风物

| 请问,你们是在吃菜,还是吃辣椒? |



 遵义汇川农贸市场的辣椒摊位。图 / 酱子



- 风物君语 -


半个月前,我就来了一次遵义汇川
几乎每顿饭都是哭着吃完
真的,实在是……

太!

辣!

了!

但这个味道,简直像鸦片
让我一边酸爽一边痛
回了北京以后还每天想


俗语有说“贵州一怪,辣椒是菜”
吃了这里的辣椒
才发现这句话当真不是夸大






 1  

贵州,中国最早吃辣的省份

▲  早上遵义的菜市场最吸引风物君一行人,竟还是这五花八门的辣椒 摄影 / 朱锐


辣椒,古时称“番椒”,不难看出是个舶来品。

这个出身于美洲的神奇物种,

大概是明末时期传入我国。


中国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
是在高濂的《遵生八笺》(明代)里: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
味辣,色红。甚可观”。
里面还讲了辣椒的种植方法……
没错,当时的辣椒,是拿来观赏用的

这在现今的吃货们眼里,
该是如何的暴殄天物!


▲  摄影 / 朱锐


康熙年间《思州府志》有记:
“药品: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不难看出,辣椒最初入食谱,是以药材身份

贵州食盐匮乏、经济困难
窘于生计的老百姓们便“椒之性辛,辛以代咸”,
购买价格低廉的辣椒来调味,
改变饮食的寡淡。

乾隆时期,更有《贵州通志》《黔南识略》等书,
里面都有关于辣椒的记述,
可见当时,贵州人吃辣椒已成潮流风尚


▲  摄影 / 朱锐


贵州的辣,纯粹而生猛。

当地人吃的不是简单的“辣”,
而是干辣、酸辣、香辣,
辣得大汗淋漓、张口乍舌,

却也舌根生津、回味无穷。
他们还把各种辣椒吃法分得极细,
已经完全到了
(丧)(病)的地步。


 2  

这里的辣椒香不可复制

 摄影 / 酱子


贵州的辣椒极为优质,
尤其是遵义,
数百年来都是著名的辣椒产地

不仅辣椒品种多,且特点各有不一。
其中,产辣椒最出名的三个地方
分别是:遵义、花溪、毕节


▲ 遵义的“虾子辣椒”,里面并没有虾子,而是以虾子镇出产而命名。品种之一的“虾子朝天小辣椒”,个头均匀、肉质饱满、鲜红柔润、口味香辣,可谓是集贵州各地辣椒的优点于一身。遵义当地更是流传着一句话:“虾子辣椒堪称辣椒界的‘茅台’。” 图中右下那框辣椒就是传说中的虾子椒。摄影 / 朱锐


 在遵义菜市场,各地的辣椒都能见到,比如遵义绥阳辣椒,约有小拇指长短,稍粗。其辣椒香辣味足,嗜辣的人肯定超爱它。“党武辣椒”为代表的花溪辣椒,有无名指大小,红里透亮,辣而不烈,香味有余,长年出口海外市场。毕节地区大方县的辣椒,称为“鸡爪辣角”。体细长,表面起皱,如同鸡爪子上的皮纹,因此得名。这种辣椒香味浓厚,辣味也适中,深受人们喜爱。摄影 / 朱锐



 3  

“蘸水”,黔菜的灵魂所在

 图 / 源自网络


“蘸水”是贵州的一大饮食特色。

虽然名字里带着个“水”字,
但它并不局限于液态。

在贵州,
以辣椒为食材所衍生的各种佐餐调料,
统称为“蘸水”。

它可湿可干,可做汁、可为酱,
或佐菜,或入菜,
是当地佳肴中的灵魂所在

要是做菜放错了辣椒,
可是会被抱怨的哟。


 图 / 源自网络


在遵义汇川的时候,
每餐每菜都离不开蘸水。
这也是让我感到震惊的地方,
他们竟然可以……辣椒蘸辣椒?!

原来,蘸水是否打得地道,
竟然会直接影响到店家生意。
而且,这里的蘸水更多达十几种。


🌶
/ 糟辣椒 /
长年吃、顿顿吃


 摄影 / 酱子


一个遵义汇川的朋友告诉我,
在当地,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糟辣椒”坛子。

还没那么机械化的以前,
糟辣椒都是每家每户手工剁碎,
这个过程被称为“宰糟海椒”。


 摄影 / 酱子


每年8-9月辣椒成熟,
取新鲜的小辣椒,
加生姜、蒜瓣、生花椒等辅料一起剁碎,
再入盐、糖、白酒等调味,
一起放进泡菜坛子腌制。

腌制好的糟辣椒酸甜可口、香辣清脆,
用来入菜提味,会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可谓是厨房神器


糟辣椒之于贵州人,
如同豆瓣酱之于四川人。

基本什么菜都可以放糟辣椒做来吃。
即使是蛋炒饭,也要加一点进去。


 来一口,饭扫光 摄影 / 朱锐


除了炒菜,
也可放些藠头、仔姜共同入坛腌制。
几天后取出便能直接食用(或用做汤饵、炒食)。

看着色泽晶莹透亮、口感松脆,
味道也极为霸道,酸爽劲十足。
开胃的同时,再来点小酒更是极适合的。

*藠(jiào)头:又称薤(xiè)、荞头。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加工成酱菜。多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摄影 / 酱子


我吃过一道“糟辣椒鱼”
橙红色的汤汁在黑色的铁锅里蒸腾,
野生鲤鱼在嫩绿菜叶的包围下静静地躺着,
鱼香和辣香在空气中流窜,
原本不觉饿的我也要忍不住十指大动。
和酸汤鱼锅底那种酸香味的酱辣椒相比,
糟辣椒鱼在口感上更为鲜酸浓辣。
舀一勺汤汁,非常下饭。


🌶
/ 煳辣椒 /
吃的是焦香辣味


 图 / 源自网络


煳辣椒也相当彪悍。

汇川的朋友说,
在以前的贵州农村,
辣椒晒干后是扔进土灶台的柴火高温灰烬中烘烤,
待逐渐变脆后,再将其刨出来,用手直接搓碎。
可谓简单粗暴……但焦香味之浓郁,无可替代。

后来生活逐渐变好,有了机械化生产,
但总感觉少了些原始自然的味道。


 遵义汇川的某家粉店里,摆着一坛子的煳辣椒供食客自行取用。摄影 / 酱子


这煳辣椒里,
若是再放点酱油、醋、腐乳、豆豉、
葱花、姜蒜、折耳根等调料,加勺热汤拌匀,
就成为了一碗美滋滋的火锅蘸水
是贵州人吃汤菜时必不可少的一味。

在吃遵义羊肉粉、花溪牛肉粉时,
也须得撒一把煳辣椒进去,才够爽劲。


🌶
/ 糍粑辣椒 /
辣得双脚直跳


 图 / 源自网络


听朋友说到糍粑辣椒的时候,

我心里直犯嘀咕,
什么样的辣椒还能与“糍粑”扯上关系?

原来,是因为辣椒在与姜蒜混合、

经过玩儿命捶打后,
辣椒会产生粘性,呈一团一团的样子,
看起来形似糯米糍粑,因此得名。


 图 / 源自网络


将糍粑辣椒展现得淋漓尽致的,
当属贵州辣子鸡

贵州的辣子鸡大多用糍粑辣椒炒制而成,
用遵义辣椒制成的糍粑辣椒,
其辣味等级更是让人双脚直跳


红彤彤的辣椒汁浸透到每一块鲜嫩的鸡肉中,
炒得越久,滋味越发浓香。
一眼看过去,油色饱满、红亮喜人,
忍不住舌尖蠢蠢欲动,
满口呛辣十足,是黔北独特的味道。


🌶
/ 莽椒 /
胖的外在、美的内涵


 图 / 酱子


在遵义汇川最大的农贸市场,
我还见到了不少圆胖圆胖的辣椒,
里面裹着饱满鲜嫩的糯米。
卖辣椒的大婶告诉我,这叫做“莽椒”

在贵州,“莽(māng)”是“胖”的意思
这样,从字面意思也不难看出莽椒得名的原因了。

莽椒以灯笼辣椒为原料,去蒂后洗净沥干。
将糯米打成细面,再加入盐、花椒、米酒等
一起填入沥干的辣椒内,
塞满后顿时变得圆鼓鼓的,
将这些萌萌哒红白小胖子一起放入坛子,
密封发酵后即可食用。

莽椒可用于炒制,也可蒸食,口感绵嫩糯软。
不得不说,糯香和椒香的缠绵混合,实在奇妙


🌶
/ 五香辣椒面 /
街头小吃都离不开它


 图 / 源自网络


在遵义街头,
炸洋芋、炸臭豆腐、烤小豆腐、
以及各种烙锅、烧烤比比皆是。
其中最少不得的一味蘸料
就是五香辣椒面
毕竟,焦香酥脆配辛辣味才是正义

将干辣椒切段,辅以五香粉和香料,小火炒制,
直至其散发出浓烈的呛辣味再出锅,
之后使用机器搅拌碾碎成细粉末状即可。

除此之外,辣椒面还可以加其他辅料做成蘸水。
也能用油泼了吃,用来拌面或拌饭。
要不直接用馒头卷了吃,也是滋味无穷。


🌶
/ 油辣椒 /
最能给人慰藉的一个味道


 图 / 源自网络


在图片搜索输入关键字:“贵州 油辣椒”,
出来的结果,都是老干妈……
(到底还有多少人以为“老干妈”是四川的?)

不过,你要是跟本地人说起“老干妈”,
多多少少要受一些白眼,

或许还得听人家回一句:
“我们自家打的油辣椒才叫好吃!”

贵州的油辣椒,用的是纯正菜籽油,
油烧热后,炒辣椒面,辅以姜蒜、花椒、花生等。

这个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
火太小,不足以激发出食材的味道,
火太大,容易呛鼻糊锅,损失了辣椒本身的香味。

辣椒在油中慢慢蒸发水分,

颜色渐深,却愈发香脆红艳,
“呲啦、呲啦”地冒着辛香气味,
似乎已经能感受到吃了以后那种浑身冒汗的热爽。


 图 / 源自网络


虽说西南地区的油辣椒制法大多类似,
也只贵州的油辣椒真正走出了国门。
对于留学生们来说,
唯有那几勺“老干妈”最可安抚人心和肚子。


🌶
/ 渣海椒 /
辛辣里的玉米香


 图 / 源自网络


渣海椒也是遵义地区一道独特的美味。

取新鲜红辣椒碾碎,加盐、姜蒜等佐料,
再放入玉米粉搅拌均匀,
然后放进密封陶坛内腌制发酵一个月左右,
直至闻到一股酸酸的味道后即可。

渣海椒同样百搭,
炒回锅肉、炒饭、炒土豆片、炒豆豉……
最独特的,就是椒中那一抹香糯的玉米味


 图 / 源自网络


呵呵,你以为贵州的辣椒只能做成上面这几种吗?

图样图森破!

它还能变身为👇
鸡辣角、泡椒、青椒酱、干辣椒、烧辣椒、
香辣脆、阴辣椒、柴火辣椒、豆豉辣椒、
烙锅辣椒、麻辣干油、肉末辣椒、
手搓辣椒、香酥辣椒、鱼鳅辣椒……

没了辣椒蘸水,
那都不能算是贵州人的“家乡味”了。




 图 / 源自网络


我很敬佩贵州人对辣椒的追求,
他们让这种单一食物,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也让吃辣变得更加有趣。

遵义汇川的朋友告诉我,
若是长年在外,只有回来吃上家乡的辣椒,
才是真正的体会了一番“死而复生”之感






风/物/时/刻




告诉风物君

你最爱吃什么





酱子

摄影丨朱锐、酱子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碗传承300年的羊肉粉,让你吃完以后扶墙走 

 2017-12-01 酱子 地道风物

| 用一碗羊肉粉,与这个冬天握手言和 |



 摄影 / 朱锐



- 风物君语 -


由于身上有一半儿的广西血统

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也是对嗦粉欲罢不能


不管到哪里

只要当地有特色米粉

肯定都要兴高采烈跑去尝尝


这次,是在遵义汇川

被一碗羊肉粉迷得走不动道儿






 摄影 / 酱子


“老板!来碗羊肉粉哦——
大碗、多加肉、多放辣子,
加个蛋……”


到遵义后的第二天清早,
就被当地朋友拽着来吃著名的羊肉粉

进到并不大的店面里,左右摆着数张桌子。
食客散坐着,顾不上来往的陌生人,
在一片香气蒸腾中发出满足的“吸溜”声。
这场面对吃货们已是十足的诱惑了。

往里走,就是后厨窗口,也是取粉的地方。
白嫩细腻的米粉已烫好,呈一字型排开放置着,
细薄而肥瘦相间的羊肉片静静躺在上面。
随后,撒一把香菜,再从大锅里舀入一勺热汤,
加蛋或羊杂随意,趁着热气端上桌。

这个迷人过程,
让原本仍有些睡眼迷糊的我瞬间清醒,
同时唤醒的,
还有我饥肠辘辘的胃


 董公寺戴家羊肉粉的后厨阿姨,烫粉、盛汤的动作一气呵成。摄影 / 酱子


不过,这样端上来的羊肉粉,
除了原汁原味的羊汤香,
是没有任何其他味道的。
盐、煳辣椒、跳水泡菜,
都是根据个人口味自取。
将佐料都放好、拌匀,

怀着“朝圣”的心情下了第一筷子。
欸,一点羊肉膻味儿都没有
再嗦一口,怎么这么好吃?
顾不上和旁边的朋友交流,
我只管专心致志地和羊肉粉缠绵。

这遵义羊肉粉,何以如此美味?


                              



 1  

遵义人的骄傲,都在一碗羊肉粉里


关于遵义羊肉粉的由来,
多种说法各不相同,至今已难考证。


 每天早上四五点,戴家羊肉粉店的老板就开始工作了。准备肉臊、熬制粉汤。这座城市的羊肉粉店总比这个城市的居民更先醒来。 摄影 / 朱锐


 一大早起来,戴家羊肉粉店里就陆陆续续排满了吃粉的人。 摄影 / 朱锐


一说是夜郎国归顺汉朝时“发明”出来的。

历史上的遵义,
曾有个古称叫“夜郎国”。
(“夜郎自大”的由来也出自这里)

归顺汉朝时,
夜郎王对汉朝使者说:
“您看,我们这儿在西南大山里,到处都是瘴气,
老百姓们不是风湿就是伤寒,
武帝能否大发仁慈派个医生给我们治治病?”

于是汉武帝派了张仲景来给夜郎国乡亲们治病。
结果,他一到这儿就惊了,
百姓们无不面黄肌瘦、饥寒交迫,
用“惨”字或许都不足以形容……
他和随行的徒弟们搭起大棚、架起大锅,
正巧在冬至那天给大家看病。

张仲景把羊肉和驱寒的药材一起煮开,
随后把烫好的羊肉捞出切片,
再将大米做成米粉放入,共成“羊肉汤”,
一碗一碗地分给来求药的人。

这“驱寒汤”喝了以后浑身通透,
从头到脚地暖和,
百姓们的风湿和伤寒自然都痊愈了。

张仲景离开的时候,把配方留给了徒弟,
让他们继续留在夜郎国给大家治病。
再后来,他徒弟在当地开了羊肉粉馆,
生意红火,人人都爱。

民间也渐渐有流传的俗语,
“每逢冬至,吃一碗羊肉粉,整个冬天都不冷。”


 摄影 / 朱锐


还有一说是在清朝中期兴盛起来的。

据《播州杨氏家谱》记载,
清朝中期,遵义羊肉粉已享誉西南。
这或许是关于遵义羊肉粉的最早确切记载。

不过,如今的遵义人民也并不大在意羊肉粉的来历。
毕竟这已是他们再平常不过的日常饮食。
厚重的历史已被天长地久的习惯而模糊掉了。

遵义人的骄傲,
都在那一碗碗香而不膻的羊肉粉里。



 2  

遵义羊肉粉的“小秘密”


身负“中华名小吃”、“西南最佳美食”、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封号的遵义羊肉粉,

美味的重点只有三个:好羊、好汤、好粉


🐐
/ 快看,那只山羊会做健美操!/


 图片源自网络


羊肉粉选用的是本地生长的矮脚山羊

或者偏僻山区里生长的山羊。
它们长年在野外散养,
喝着黔北山坡上的山泉水、
吃着具有药材属性的牧草。
还每天爬上爬下、跑来跑去,
不停做着山地“健美操”
因此肉质极为紧实鲜嫩、肥瘦适中、腥臊味轻。

选好的羊肉,要煮得熟而不烂地捞出,
晾至稍有余热,再扣上木板、压上重石、榨干水分,
随后切成薄厚一致、半肥半瘦、大小整齐的肉片。


 摄影 / 酱子


🍲
/ 一锅日夜熬制的高汤 /


 摄影 / 酱子


一碗地道的遵义羊肉粉,
汤头至为重要,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鲜美。


炖羊肉汤的锅巨大无比。
将山羊及时宰杀、烫皮去毛后洗净下锅,
加水、羊肉、羊骨、羊杂,
再辅以每家店独特的秘制香料,文火慢炖,
这样出来的汤汁清而不浊、香而不膻。


有的店还会放一两只老母鸡进去
佐上少许冰糖,使汤味更加浓郁。


通常,店家一早四五点钟就忙着准备汤头了,

至少熬上两个钟头才能开张售卖。


好的羊肉粉,吃完了是要把汤汁也喝个底朝天的


🍜
/ 米粉有讲究 /


 摄影 / 酱子


炖羊肉的原汤锅也是用来冒米粉的。

以前,遵义本地产出的米较为粗糙,
煮饭令人难以下咽,但做成了粉却意外地好吃。
不过,也因为粉的制作工艺更为特殊复杂,
更需要有设备条件和丰富的经验,
曾有“羊肉易得,一碗粉难求”的说法。

羊肉粉最好吃的还是较为粗糙的“酸粉”
酸粉是一种发酵粉,比普通米粉更粗,
质地较软,略带酸味,也更好消化。
但吃这种粉感受不到弹牙的快感,
因此很多外地人会吃不惯。

当然,如果不想吃酸粉,
叫店家换成普通米粉、扁粉都是可以的。



 摄影 / 酱子


因为这些讲究,

有些店家们也不得不“任性”一把,
每日的羊肉粉都是限量供应、售完为止
从清早开始,通常到中午便售罄。

看来,吃羊肉粉,还是得趁早!

对遵义人来说,
一碗羊肉粉,他们从小吃到大
一年四季,或早餐、或宵夜,
都是无可挑剔的最先选择。

出门在外的游子,
每每回来的第一件事,
就是吃一碗羊肉粉。

只有这样,
才能把满身的疲惫驱逐,

将漂泊的心收回,
尽情享受着只属于他们的家乡味







风/物/时/刻


告诉风物君

你最爱吃什么





酱子

摄影丨朱锐、酱子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不了这关,遵义就不“红”了 

 2017-11-30 逸骁 地道风物

 | 从北入黔,第一关 |




 ▲  娄山关 图 / 来自网络


- 风物君语 -


元以前,

遵义

一直摇摆在不同的权力范围之间

海龙屯

这个如今保留得

最完整的军事防御土司城址

成为了南宋抗元时期的一个见证


说起海龙屯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关口——娄山关。


从地图上看,

这个遵义北边不太起眼的地方

却是“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的重要关口。

它山势绵直,横蹲数百里间,

是黔北地区第一险隘。

 

▲  海龙屯 摄影 / 余荣培


娄山关自古就是黔北要塞,

 

这个关口原名高岩子,又名黑神垭。

它的关名可追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

《汉书·地理志》称娄山为“不狼山”。


▲ 娄山关 摄影 / 余荣培

 摄影 / 余荣培


由于贵州与四川的相对地理关系,

自唐开始,娄山关地区就战事频繁。

 

《桐梓县志》载,唐代太原人杨端响应朝廷的招募,

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

撵走南诏势力,

分土世袭。


当时这里被称为娄珊梁关,

时间长了,它的名字变成了今天的娄山关,


等传到明代杨应龙时,

他盘踞在海龙屯,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

并在万历年间与明军展开大战。

并留下了如今这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贵州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见证明末的一场“冰与火之歌”

 

在围绕海龙屯层层修建的 3 条防线中,

娄山关就是北军南下进攻贵州的第一条防线。


▲ 摄影 / 余荣培 

▲  娄山关航拍 摄影 / 余荣培


今天的娄山关仍旧是陆路经川进黔的重要关口。

西南公路出海大通道上

途经贵州的部分进黔第一关就是

娄山关隧道;

连通包头和南宁的国道途中

也需经娄山关入黔境。


 摄影 / 朱锐


清初,

吴三桂入滇,

也曾在此有过较大规模争夺战。

清咸丰年间,

黔北农民曾起义抵抗朝廷,

他们要占领的

也是这娄山关,

以此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当时著名诗人郑珍写道:

“杨旗娄山关,饮马板桥水。”

描述义军在娄山关的声势。


 摄影 / 柳莺


直到现代,

新中国成立之前,

红军在娄山关曾两次

与盘踞在这里的黔军交战,

正是因为两次娄山关战役,

才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摄影 / 朱锐

 

可以说在中国的那段历史上,

没有娄山关,

也成就不了“红色”的遵义。

 

到了今天这个没有战乱的年代,

娄山关,

成了从历史中走出来,

成了一道风景。


▲ 俯拍海龙屯 摄影 / 余荣培


由于娄山关地处山区,

千峰万仞,重崖叠峰。

清代有诗人莫友芝曾在《亭遗诗》中写道,

“楼高压万峰颠,鸟道才容一线穿。

岂料养痛成为溃,翻今天险等虚传。

翦除劲旅劳三省,通塞残筹费五年。

始信大刀功第一,当时斡腹竞争先。”


如今站在娄山关前,

阴雨连连,

它的历史都藏在了

这绵山和雨雾中。




文 | 逸骁

摄影 | 余荣培、朱锐、柳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非遗”手艺曾风靡南方,但如今再难见到 

 2017-11-29 酱子 地道风物


| 这个慢慢消失的手艺,湮没在记忆一角  |




 图 / 酱子



- 风物君语 -


相信很多人记忆里多多少少

会给藤椅留一个位置


在遵义的板桥镇

这门手艺在上实际曾养活过不少人

如今

它渐渐藏进了人们记忆的角落

就如曾经我们在靖江看到的竹编

竹子编出的“花”,在今天的国内却没有市场





 图 / 酱子


我对藤编的最初印象,

来自于儿时回忆里的一把藤椅。

那个藤椅很大,
周身是温暖的棕色,
被放在临窗有阳光的位置。

爷爷经常坐在那把藤椅中,
是他的“专属”——
喝茶、看报纸、给我讲故事,
起身去浇浇花儿、逗逗鸟儿,
绕完一圈又坐回藤椅上。

我在旁边玩儿,
爷爷就坐在藤椅上静静地看着我。
那时,我觉得日子过得很慢很慢。

几年后,旧房翻修,
我再也没见过那把温润的藤椅。


 图 / 酱子


我对藤编的情愫大抵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来,在发展很快的城市里,
已经很难寻觅到藤椅的身影
人们似乎也不再青睐藤制品的家具,
觉得与“现代生活”的前卫追求不符。

机械化渐渐代替了纯手工,
藤编的手艺,在慢慢消失


                              



 1 


谁家如果没个藤椅,那真是不够时髦!

 图 / 酱子


藤编,取材于自然,
这个在我国已发展许久的手艺,
多见于云贵、广东等地。

就拿大娄山的“板桥藤编”来说,
曾风靡黔北、川南地区,
板桥镇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传统手工艺

在上世纪的70年代,
要是哪个遵义人家里没有藤椅,
还会被说成“不够时髦”


 图 / 酱子


走访过两次板桥镇。
眼花缭乱的店铺鳞次栉比,
茶行、药铺、餐馆儿、油行……
逢上赶集日,那会更加热闹。

商品如艺术品,摆在每家店门口,
可见能工巧匠之多。
踩着街巷的石板路,

颇有点儿“穿越”的感觉,
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觉平和安逸。

板桥镇的特色传统技艺不少,
“非遗”藤编就是其中之一。
更何况,那里还有个“藤编一条街”,
也足见地位和重要性。



 2 


难以传承的困境,谁来坚守?

 图 / 酱子


板桥镇地处娄山关脚下,
竹木资源丰富。
娄山关和周边山坡上,
生长着大片的方竹和青藤。

方竹坚韧、青藤光润,
以竹为骨芯骨架,藤为编织,
中间要经历: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拣藤、
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刨藤)、削藤、
漂白、晾干、筛选、染色、编织、上漆等十几道工序。

一把藤椅,
从大自然对原材料的孕育,
到经过手工艺制作,
最后被人购置使用,
竟需要花费 10 余年的光阴。 


 图 / 酱子


走访板桥镇的时候,

我们去了一家藤编培训学校。

那是个三四层的小楼。
一层的厂房内,
堆放着还未经处理的藤条,
泛着淡淡的青黄色,
细细长长地缠绕在一起。

它们有着天然的“力量”,
让我们因旅途而产生的焦躁疲惫,
都慢慢平静。


 图 / 酱子


走入二层的一个房间,
手艺人和几位学徒正在里面做着藤编。

藤条蘸上水后就变得柔软,
一上一下翩跹在他们的手指间。


 图 / 酱子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个(藤编),
一直在做,已经几十年了。”

“编的时候要戴手套,
不然会很扎手。”

“做这把椅子哦,
要十天半个月的吧,
花很多时间的。”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做这些
不过屋子里坐着的几个,
都是我的徒弟。”

……


大姐和我说着话,

但手中丝毫没有停歇。

她刚开始看我们一群人进来,

还有些局促,随后低头接着干活,

这样的状态,让她感到更加自在。


对于他们来说,

这可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


而每一根藤条里,

也都蕴藏着他们的执着和匠心吧。


 图 / 酱子


藤编是很费时的手艺活。
局限性非常大
——


对纯手工制作十分依赖,
无法大规模进行生产,
制作周期比较长,
不容易降低成本,
藤编家具的体积较大,
长途运输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几年前,板桥镇藤编的传承近乎恐于“后继无人”。
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去了,
不愿意做这种花时间、不赚钱的活计


 图 / 酱子


“我们有线上商店,
但主要还是靠客户直接来实体店定制或购买。”

板桥镇人马毅,从小就学习藤编。
十几年前,他带着镇里懂藤编的乡亲们一起南下,
到了广东佛山的一家编织藤制品打工。
几年后,他返乡创业,成立了公司,
带着一家老小重新开发板桥镇藤编工艺。

在互联网时代,
他继续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做着实业。
为了让板桥藤编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
他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标准化的藤编厂房、
同时也在努力提升整体形象。


 图 / 酱子


我们拜访的藤编培训学校,正是他创办的。


“培养更多的藤编手艺人,
一定要把板桥藤编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风/物/时/刻



你觉得

还有哪些家常的手艺

消失在了岁月静好里?





酱子

摄影丨酱子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城市除了“红”,还有什么? 

 2017-11-27 逸骁 地道风物

 | 说到遵义汇川,你会想到什么? |



 还有香味溢满街道的豆花面  摄影/酱子



- 风物君语 -


遵义,

又一座被四川安插在外省的城市。

上一次我们提起这样的城市还是,汉中。

没有它,中国就丢了四川  |“咽喉”之地

在今天的贵州,

遵义排得上老二

但在贵阳的光环之下,

除了红色,

遵义还有什么?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占领了贵州遵义,

于是顺道于当地举行会议,

地点在遵义城琵琶桥东侧87号。

会议改变了原来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团的领导,

增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形成了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人的新领导集体,

毛泽东恢复了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

 

相信很多人初次认识遵义

源于 82 年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那也是对它仅有的认知。

 

刨去现代史给它赋予的红色意义,

遵义还有着一段悠长的历史,

它摇摆在贵川之间。

跟汉中很像,

这座摇摆的城市

藏着一代代王朝扩张的秘密。



 1 


杨家的独立王国


由于贵州“地无三里平”,

没有发达的农业资源,

山川阻隔交通不便,

它远没有四川东部平原地区

那样对中央有吸引力,

如果说有,

那主要也是基于贵州的相对交通区位。

北接四川,南临云南,东进湘桂。


从元代以后,

贵州成为了中央王朝进入云南的主要通道,

从湖广经贵州进云南。

 

《尚书》中“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据说这是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

 

这样的安分守己

源于它被纳入中央版图后作为通道的本分。

在中原控制云南这条通道上,

贵州是绕不开的一环,

而地处黔北山间盆地,

北临重庆,西临四川泸州,

南接贵阳的遵义刚好扮演着这样一个门户。

 

公元前 135 年的西汉王朝

就已经在遵义设立郡县。


但这个城市并不一直如此安分。


▲  唐代,西南南诏国疆域图


大唐贞观年间,当时的朝廷在这里设置播州,

改原牂牁县为遵义县,为播州州治。

晚唐国力衰落,遵义县多次沦陷于南诏国。


它也因此成了一片割据之地。



此时,太原人杨端率军进驻南诏国,

并在这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直到北宋年间,杨实献归顺宋朝。

杨家军成为了助宋抗元的主力军。

今天在遵义市北的海龙屯,

仍留有层层军事防线的遗迹。


它分内城和外城,

前后 3 条防线,

娄山关是从北往南防线上,

第一道关口。


如今这处遗迹,

归属于遵义下属的汇川区。


▲  它在 2015 年作为土司遗址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中,也是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央与地方权势此消彼长的斗争中,

直到北方游牧民族建立元朝,

统一中国后,

这里设立了播州宣抚司,

遵义渐渐安稳了下来。



 2 


与四川剪不断理还乱 


当遵义被纳入中央后。

它仍与四川剪不乱,理还乱。

 

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播州宣慰司,

改属四川省。

十年后遵义改为隶属贵州都司。

十二年后它又改属四川省。


▲  遵义俯拍图


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明朝政府平定杨氏土司杨应龙的叛乱,

对播州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

设置遵义军民府归属四川。

 

遵义军民府成立以后,

中央朝廷开始派流官治理遵义,

府衙设在遵义老城,

实现职官配置和工作方式与中央的统一。


遵义地区地处山间盆地,

土地相对肥沃,

在流官的治理之下,

财政收入逐年增高,

成为西南地区最为富裕的地方。


对于当时的中央王朝来说,

要想经营好云南、四川,

就得打点好贵州。


由于遵义这地方富了,

再加上遵义的少数民族较少,

局势相对安稳。


于是财力雄厚的遵义被划入贵州,

为中央进一步的改土归流,

提供财力保障。

到了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

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

 


 3 


贵州?四川?

遵义人更认同哪一边?


▲  娄山关,四川进入黔北的关口


身边认识的遵义朋友对四川的认同,

远大于对贵州。


一份遵义移民的研究数据显示,

遵义这地方的汉族居民中,

来自湖广移民和川渝移民的居民占到了大多数,

这些人无论是在习俗口音还是亲缘关系上,

都与贵州北部的重庆、四川更亲近。

 

今天走在遵义的街头,川渝的痕迹更重。


▲ 遵义汇川街头随处可见的口花面馆  摄影/酱子

  

比如清晨起来走在遵义汇川区的街头,

当地人一定会去吃一碗豆花面。


关于豆花的咸甜之分已成了月经贴。


但是在遵义吃到的豆花面是辣的,

它继承了川渝辛辣的做法,

食用时佐之以辣椒、酱油、葱姜蒜等辛辣调料。


 ▲ 通俗的说,豆花面就“豆花”+“面”,遵义人一大早起来就吃这么辣。 摄影/酱子


虽说是遵义独创的新品种,

但是“豆花”+“面”像极了

川东每一座城市的面馆文化。

“牛肉”+“面”,“豌豆”+“面”,“肉臊”+“面”……

满街的豆花面馆,

藏着这个城市与川渝的关联,

也透露了这个城市曾经移民的历史。

 

当蒙上遵义现代史上的那抹红色,

遵义还有什么?

我想应该还有作为通道移民城市上的多元文化吧。



这周,

风物君和同事们已经踏上了新一季的

风物之旅·汇川

寻千年古堡

吃古镇佳肴


▲ 一到贵州,我们先去了趟贵州省博物馆。现场我们邀请了副馆长李飞为大家揭开贵州的秘密。摄影/朱锐

▲ 贵州土司墓葬里出图的金凤冠,杨氏家族得多有钱,可见一斑。 摄影/朱锐


 

▲ 放出几张今天中午吃的黔菜喂饱你们的眼睛,想知道遵义除了“红”还有什么么?干脆接下来几天跟我们直播去走一走吧~ 摄影/朱锐


文 | 逸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摄影 |  酱子、朱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8 04:10 PM , Processed in 0.0489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