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普及了之后,我等搬砖人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原来只是自己没钱而已,现在还动不动就能看到别人多有钱。
虽然吃不着猪肉,但我也看过了很多猪跑,我发现猪,哦不,有钱人也分三六九等。 一般的有钱人做老板,聪明的有钱人当领袖。一般的有钱人爱买楼,聪明的有钱人会捐楼。一般的有钱人乱搞男女关系,聪明的有钱人“风流但不下流”。 我说的这个聪明的有钱人就是邵逸夫。

邵逸夫 邵逸夫一辈子最出名的两件事,一个是 TVB ,还有一个是逸夫楼。
可以说,邵逸夫在一定程度上陪伴我们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放假了,我们回家看《鉴证实录》、《妙手仁心》、陈小春版的《韦小宝》;开学了,我们坐在逸夫楼里玩手机。
邵氏帝国
其实,TVB 只是邵逸夫影视帝国的冰山一角。邵氏帝国完整发展路线大致如下:1925年 的天一电影公司——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香港的天一港厂——南洋影片公司——邵氏父子公司——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大都会电影公司—— 2001 年邵逸夫和方逸华成立的“电影动力有限公司”、“星艺映画电影公司”。 邵氏帝国最令人感叹的是,他的每一次选择与改变都先于重大历史变革前一步。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很多电影公司都受到重创,而天一公司此前已经在香港设立了天一港厂。
1950 年以后内地政治风向转变,大中华等电影公司因失去市场而倒闭,此时邵逸夫已经在南洋一带建立起了足够庞大的影院系统。
1980 年开始,嘉禾、新艺城崛起时,邵逸夫已经掌控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大部分股份,将主要资金从电影行业转向了电视行业。
1986 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突然停产,也是走在了 1990 年代初香港电影行业急速滑坡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邵逸夫在邵氏帝国中扮演的并不是一个甩手掌柜的角色。在邵氏兄弟初期,几乎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导演、剧本、剪辑、摄影、化妆,邵逸夫都精通在行,常常亲自上阵。

邵逸夫入主 TVB 
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 1300 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抠门的超级慈善家
邵逸夫在金钱上既锱铢必较,也一掷千金。他曾因为抠门,不愿意付 1 万美金的片酬而错过了李小龙;也曾因为给 TVB 员工的薪水过低而被竞争对手亚视挖了墙脚。 硬币的另一面是,邵逸夫从 1985 年开始在内地展开持续性的巨额捐款。据不完全统计,至 2012 年底,邵逸夫累计向内地捐款 47.5 亿港币,以“逸夫楼”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医疗中心等机构,几乎遍及中国版图。

地图上显示的逸夫楼分布情况 你或许会觉得,这分明是一个商人的狡诈。对自己的员工百般压榨,却对陌生人挥金如土,这不就是想靠着做慈善树立一个好形象嘛? 还真不是,很多香港人压根不知道邵逸夫在内地捐了那么多楼。一位香港记者曾说:“我们到内地采访,看到到处都有逸夫楼,才知道他在内地也捐款。奇怪的是,在香港,政府也不提。”
2 个老婆 + 4 个红颜知己
邵逸夫的第一任妻子黄美珍,本来是邵逸夫的朋友余东璇的女友。在邵逸夫的三哥和余东璇谈生意时,邵逸夫与黄小姐产生了爱意。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邵逸夫自己也知道,所以曾一度搁置这段感情。直至 1932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让邵逸夫出人头地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向余东璇坦白。 新加坡富商余东璇也是个爽快人,说君子有成人之美,既然你们真心相爱何必顾及那么多呢。1937 年,邵逸夫与黄美珍结婚时,余东璇还送来 50 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 1987 年黄美珍去世,长达 50 年。

邵逸夫黄美珍夫妇,二人厮守半个世纪
邵逸夫的第二段婚姻是在他 90 岁的时候。在黄美珍去世 10 年后,邵逸夫与相识 60 年、助他开拓影视帝国的好搭档方逸华在美国结婚了。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邵逸夫去世。

年轻时的方逸华
邵逸夫曾说,自己风流但不下流。除了两任妻子,媒体还数出了邵逸夫的四位“红颜知己”:
有他曾资助生活费的邵氏女星李菁,一起牵手吃饭看电影的曹众、钦点做女主角的陈松伶以及相约看演唱会的张玉珊。这些红颜知己最后也都相继成家立室,情有所归。

从左到右:李菁、曹众、陈松伶、张玉珊。
不管是与结发妻子还是所谓的红颜知己,最终都没发展成狗血的撕逼戏码,光是这点就够后辈学习了。 邵逸夫享年 107 岁,据传他的资产超 20000000000 港币(两百亿,我帮你数了)。今天是邵逸夫诞辰 110 周年,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努力搬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