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进了敌占区。”28岁的张啸天(化名)感到震惊。他是喜欢玩的,没事叫上一批哥们,跑到北三环的一家KTV,唱歌、喝酒、大声聊天。那地方,阔气,符合他的身份。
最近的一次,他跟哥们儿在KTV喝酒,门缝里传来响亮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彼此说话都听不见。打开门一看,对门一屋子老太太老大爷,门大敞着,正在屋里手舞足蹈,忘我歌唱。旁边同样敞着门,传出更加响亮的《小白杨》。张啸天误以为自己进了养老院。
老人唱K有几大特点:第一,不喜欢关门。老人们受不了闭塞的环境,需要空气保持流通;第二,从不消费,一切自带。KTV禁止外带,但因为是老人,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三,酷爱拍照。包厢的四角总是站着拍照的老人,拍一堆照片,再发个九宫格朋友圈,是每次唱K的必要仪式。
在KTV的选择上,也分档次。“这个地方,太低了,”一位衣着时髦的大叔指着自己所在的人均30元一天的KTV评价,“世贸天阶那些地段的KTV,消费就稍微高端一点。再往上就是会所,去一次怎么也得千把块吧?但是呢,我得跟着老同学走。”
年代感强的量贩式KTV是最受欢迎的。
但也不是价钱越低越好,经济条件充裕一些的老人,会综合比较,选择音效更好,装饰更豪华的场所,他们通常烫了发,手里提着的袋子是皮包而不是环保袋,喜欢跟KTV里金碧辉煌的墙面合影。即使在工体、三里屯这种较为年轻化的地方,也不乏他们的身影。
KTV行业正经历它的艰难时期:消费升级,娱乐方式细分和丰富,年轻人试图寻找新的时尚,以区别那些老掉牙的娱乐,曾名噪一时的钱柜为代表的一批KTV被逐渐淘汰,逃过死劫的KTV因此将目光对准了老人。
在全国各地,这种变化都在发生。最冷清的时间,KTV的价格降到“不敢相信”的地步:从12点到18点的下午场,一个容纳4-5个人的小包基本在100元以内,装修一般的会低到50以下,甚至有的地方30元就能唱6个小时,人均费用不过一趟地铁钱。
宋波是服务生。他这几年辗转了北京每个城区的KTV,见到的是相同的衰败和求生——到KTV消费的顾客越来越少,生意只有在周末还过得去,他曾经待过的KTV里有两家都倒闭了。
在宋波看来,吸引老年人娱乐是KTV没有选择的选择。虽然每天都会听到无数遍《映山红》,但他觉得“总比没人好”,证明这家KTV还有活下去的希望。
“我们主要看重中午管的这顿饭,”一位老人直言,每人摊二三十,可以玩一整天,还有饭吃。一家KTV工作人员这样描述他们对这顿饭的热情:“以前中饭是自助餐,有些老年人连队都不排,上来就抢,一盘整个端走,连夹子都不用。所以现在我们就按人头送到房间里。”
最开始的组织者是那些文艺积极分子。他们是骨干,比如小区合唱团队长康健(化名)。康健退休前一直在小学当老师,爱唱歌跳舞,学校每次节日文艺汇演都有她的身影。退休后,她邀小区的大妈们组织了一个合唱团,每天晚上七八点在小区花园里练歌,她掏钱买了音箱磁带,偶尔他们会去参加社区演出。
到KTV唱歌也是康健体验过后发起的。
一个月有那么几次,他们凑钱去KTV玩一天。天气冷了之后,合唱团的活动就基本转移到室内的KTV了。微信群里一吆喝,想去的报名,结束后费用平摊。康健的团队讲究专业,每首歌讲究气韵、高低音、唱法,唱得不完美的地方,同伴们会互相纠正。
爱唱歌的老人每周会去两三次,他们唱通俗、美声,还有京剧, KTV是他们的练歌房。孟颖(化名)退休后加入了老年合唱团,她嗓子唱美声正合适,闲暇时,她喜欢约上以前的同事上KTV,一是朋友聚一聚,二是练练嗓子。这就是走进新时代的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