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11.12
他用28载守护山林 曾在山洞居住
本期作者:范培真 徐进群
因为王业方长年巡守的习惯和“难缠”的性格,“三十六湾”林场以及周边山场的树木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满山树木葱茏,成了不少野生动物栖息之地。
“山上冷,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王业方爱人一边帮他准备着干粮和水,一边叮嘱着王业方上山前做好充分准备。清晨,王业方像往常一样,斜背着装有干粮和水的挎包,肩扛锄头,手拿弯刀,辞别妻子奔向“三十六湾” 林场的大山。(摄影/范培真 撰文/徐进群)
现年64岁的王业方是安徽省岳西县菖蒲镇港河村三十六湾林场场长。从36岁开始,他就把一腔热血倾注到孤寂的大山,硬是将昔日近千亩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银行”。28年的守山护林,让他先后多次获得安庆市绿化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岳西县绿化先进个人、双培双带先进、全民创业先进等荣誉称号。
“三十六湾” 林场座落在安徽省的潜山、太湖、岳西三县结合部,海拔600多米,因当地有三十六个山湾七十二个宕而得名。1984年山林分到户,这片千亩山场被港河村王屋组18户村民分得经营,由于远离村庄,地处偏僻,管护难度大,原有树木几乎被盗伐殆尽,出现大片荒山。
1989年,适逢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计划,早就想在这片荒山做点文章的王业方看到机会来了,不顾别人的反对和怀疑,毅然决定承包这片山场,承包期限25年,通过签订合同将各户山场按面积作股经营,随后王业方请来3位贫困户农民做帮工,办起了“三十六湾” 林场。巧合的是那年他正好是36岁,取名“三十六湾” 林场,他认为很有纪念意义。
建场初期,王业方一无所有。他和3位帮工每天从家中带着粮食和镢头、弯刀、斧子等工具上山垦荒。头几天还行,时间长了,他们认为天天这样跑来跑去不是办法,既浪费时间,又消耗体力。
因为从王业方家到“三十六湾”林场有10公里的路程,上山一次要走两个多小时,等气喘吁吁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半晌了,一天干不了几个小时。王业方想,得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王业方便在山中寻找到一个石洞,他们在洞里用树枝搭了一个简易床铺,在洞口用石块支起一口锅,4位农民就这样过起了穴居生活,开始了艰苦创业的生涯,这样一住就是3年。直到三年后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山上才建起了三间砖瓦结构的场房。
此后的日子,他和妻子就经常住在山上,给树木松土,砍除杂草和杂木,同时在肥沃的地方开荒种茶、种药材。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王业方就过着这样“苦行僧”般的生活,终于在这片荒山坡上栽下了一株株幼小的树苗,消灭了宜林荒山。
人手不够时,他就请附近的乡亲帮忙,自掏腰包付工资。寒暑假的时候,他还把孩子也给“请”上山,帮着烧水做饭,打下手。“那时吃的苦,现在简直不敢想,有时一个月要穿破几双鞋,夏季天天都要忍受蚊虫叮咬。”王业方对造林往事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