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11.10
这位老人开了家照相馆 专门帮人修补破碎的记忆
本期作者:孙振芳
庄乾滨是国内“人工照片修补”和“人工照片着色”的大师,已经77岁的他专门帮别人“修补破碎的记忆”。(摄影/孙振芳)
在大连西山老居民区,有一家不起眼却颇有名气的小照相馆。照相馆里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师傅常年穿一件老式工作服,爱跟顾客们开玩笑。他就是庄乾滨,是国内“人工照片修补”和“人工照片着色”的大师,是该行业里仍坚守这块“阵地”的守望者。现在,已经77岁的他专门帮别人“修补破碎的记忆”。(摄影/孙振芳)
坐在修片架前,工作着的庄乾滨凝神聚气,“着色、修片可马虎不得,因为是在照片上画画,一笔画错,整个照片就完了。”庄乾滨说着,一旁的油彩、水彩,各种各样的油画笔、水彩笔、尖头裹着棉花的竹扦,都是他化腐朽为神奇的工具。发黄、粘连、破损……一张张破损的老照片经他的双手修复后变得完美了。
庄乾滨说:“这一行当要干得好,首先要有美术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其次,要掌握摄影的各个流程和技艺。这就需要全套的功夫,才能做好修整、上色、放大。可懂全套的功夫、会传统技艺的人太少了。”
庄乾滨出生于1941年,自幼酷爱绘画,从小梦想当一名画家。1957年,他在大连工人文化宫进行系统学习,18岁的时候却来到到春华照相馆做学徒,从此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照相馆后,他把美术的技艺与照相技艺慢慢的糅和到一起,经他着色的黑白照片屡获大奖,他创造出了一条着色和修补技术的新路子。
庄乾滨说,我很感激自己的美术基础。照相这一行最重要的品质首先是热爱,第二就是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一定的美术基础。没有根基,想应付顾客问题不大,但将来要发展到一定档次、闯出新路子就难了。
翻开庄乾滨老人的老照片,如同走进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像摄影着色艺术的辉煌。“那个时候全国各地都在搞照片人工着色培训班,我从事这个行业、被推荐到辽宁省照相技术进修班学习着色,就是因为有美术功底。”庄乾滨说,那是1960年,当时他一门心思想的是画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的着色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1964年,在全国第二届人像摄影艺术展上,庄乾滨着色的作品《红旗公社社长》在335幅作品中脱颖而出。
作为照相行业的高级技师,庄乾滨可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全能型师傅,照、修、洗、着色,样样精通。也正因为此,上世纪80年代,他被聘为辽宁省照相行业一级技师、特级技师职称考核晋级的评委。干了一辈子影像获得无数的荣誉,而让庄乾滨终生难忘的是,1982年,他被授予特一级着色技师职称。
2001年,庄乾滨正式退休,干了一辈子,退休后他依然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影像。庄乾滨在家附近30平方米的小屋子内置办设备,搭起暗室、影棚,继续从事老本行。他依然坚守着一般人干不了的难手艺——残片修复。
刚刚洗出来的照片,庄乾滨使用减薄液处理照片的暗部。在他的帮助下,不知有多少人因此找回了“破碎的记忆”。晚清时期的老照片,面部有破损的照片,甚至是用光不当、冲洗不当造成的废片,庄乾滨都能给它修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