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11.05
小伙继承高杆绝技 打四份工养家
本期作者:吴建勋 袁帅
“民间高手”系列故事第七期,当年叱咤在高杆上的老一辈艺人都上了年纪,目前惟有外乡青年罗华文在坚持表演“高竿船”绝技。(摄影/吴建勋 剪辑/袁帅)
乌镇东栅,游人如织。上午10点整,一身白色衣裤的罗华文准时出现在船上。简单活动了几下手脚,罗华文便噌地一下,爬上了竹竿,几秒钟就到了十几米高的竹梢。受重力影响,竹竿向河面弯成几乎90度,不时在空中上下晃动,罗华文在高竿上表演着各种高难动作:竿梢倒立、双手脱竿、独卧竿身、凌空旋转……这便是“高竿船”,是景区最受欢迎的表演项目。(摄影/吴建勋 剪辑/袁帅)
在一艘固定着的木船上,一枝十多米长的带梢毛竹竖立在中间,基座是一个石臼,用四枝较粗的毛竹成四角支撑。罗华文就像一个舞者,翻滚、躺竹、倒立等一个个动作非常流畅,现场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
不到10分钟的高竿船表演,看得人心惊肉跳。在高竿上,无论多么惊险,罗华文的手脚仿佛像粘了胶水似的,始终牢牢挂在竹竿上。上世纪90年代,“高竿船”表演重回人们视野,但当年叱咤在高杆上的老一辈都上了年纪,本土年轻人又不肯学,现在能爬得到高竿之上的人少之又少,目前惟有外乡青年罗华文在坚持表演。
“高竿船”俗称“蚕花船”,清乾隆年间起源于练市、桐乡一带,是江南水乡蚕农为祈求蚕茧丰收而进行的一项传统民间活动,有“水上杂技”之称。每年清明时节,为祈“蚕花廿四分”,乡民都会合股凑份组成“高竿”表演船,表演者都要一身白色的表演服,意为模仿蚕宝宝吐丝的形态,寄予了人们希望蚕茧丰收的美好愿望。2011年,“高竿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12年接手高竿船表演以来,除了刮风下雨天,罗华文每天上午、下午各表演一次,每次十分钟,一年算下来要爬上高竿500多次。五年来,罗华文从来没有在高竿上失过手。惟一一次意外是因为竹子断了,罗华文从十多米的高空掉到了河里,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高竿船表演难度极高,几乎没人敢学,罗华文成了高竿上“孤独的舞者”。他说,自己在高空简直是用“生命在表演”,但每个月也只能挣到4000元。
传统高竿船表演的动作有18项之多,包括顺撬、反撬、坐大蒲团、咬大升箩、蜘蛛放丝、田鸡伸腰和倒扎滚灯等等。罗华文喜欢冒险和挑战,这几年在高杆上又创新出不少新动作,如倒挂金钩、金鸡独立、双手倒立。
为了高竿上的十分钟,罗华文背后不知下了多少苦功。起初训练时,没有场地,罗华文便到公园大树上练翻滚,粗糙的树皮硬是将双手磨破,鲜血直流。罗华文已记不清在练习时多少次掉下来了,有时掉河里,有时掉垫子上,有时掉水泥地上,摔得浑身是伤。罗华文练了半年才爬上高竿,三年后才公开表演。
一年到头,表演不停。特别是冬天,罗华文都要先将手脚捂热,否则上了杆根本没法施展动作。
罗华文是出生于重庆彭水县的“90后”,家中三兄弟,自幼生活困苦。罗华文是老大,14岁就出来讨生活,在新疆采过棉花,15岁跟着表哥来到南浔练市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