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10.20
悬崖村里的致富“明星”
本期作者:一丝微光
今天推出“中国温度”扶贫系列故事第五期,讲述“悬崖村”一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的人们改变的不仅是生活,而且还有他们的内心和未来。(摄影/一丝微光)
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与《中国人的一天》报道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的“悬崖村”,村里的18个孩子,要借17段藤梯,攀爬落差达800米的山崖,往返上学放学,牵动人心。如今,那条数百年通往村里的唯一“道路”——藤梯,已经与村民惜别。一条坚固别致、更安全的钢梯之路,为村民们摆脱贫困,提供了全新的路径。目前,悬崖村的并入国家电网的电网改造正在进行。(摄影/一丝微光)
悬崖村最高到最低点200米落差之间,将修一条三米宽的“之”字形水泥路,贯通所有住户。投资1300多万元的勒尔小学新建工程,及信息化校园即将完工; 3亿旅游产业投资基础工程正在实施;3个助农取款金融服务点落地,移动电信4G光缆已经牵到山顶的悬崖村,村民们从“满山找信号”到“家家有光纤”;地里的农作物都新添了高经济价值的油橄榄和三七。3月,“悬崖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了。悬崖村在一个个细节中发生质变。
10月3日,在接客人上山途中,陈古吉和两个女儿在天梯上中途休息。因为长期背负重物上山,陈古吉的15岁大女儿和13岁二女儿登山背负能力比一般来访的城市强壮青年都要强,这次两人背负的行李均超过20公斤。
陈古吉是悬崖村钢梯修建后,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下,靠勤劳逐渐走出贫困,并致富的“明星”村民。过去,他用背包系着儿子陈木黑,以及女儿陈惹作仰着一双大眼睛的面孔艰难在藤梯上攀爬的镜头,成为外界对悬崖村生存状态的标志性记忆。
陈古吉的家里墙壁上挂满了背行李的绳索,这样的情景在悬崖村家家户户都能看到。过去,一般的情况,村里8岁以上的人都要背负从山下购买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山上的特产,往返上下危机四伏的藤梯,现在钢梯修好了,背负东西轻松了很多,也安全。另外,山上的物资运输索道国庆前修建完工,村民运输量大的物资可以通过索道免费从山底运到悬崖村。
10月5日,陈古吉戴着防蜂蜇装备准备查看布置在岩壁上的蜂箱蜂蜜生产情况。家族有养蜂传统的陈古吉,去年底通过养野生蜂蜜致富。去年底他通过投入的8桶蜂箱,收割200斤蜂蜜,其中80斤送给亲戚朋友和帮扶他们家的爱心人士,卖出120斤,不包含邮递费用,每斤售价100元,收入12000元。
查看蜂箱内的蜂巢时,陈古吉先点燃卷成长条的卫生纸,吹灭明火,用烟暂时熏走制蜜的野生蜜蜂,然后打开用泥土封口的蜂箱。蜂箱大部分安放在与悬崖村相连的古里拉达大峡谷的岩壁上,陈古吉说悬崖村和峡谷有数不清种类的野花,这些野生蜜蜂采集这些野花的花粉,然后飞进蜂桶制蜜。因为蜜的质量特别好,所以他的蜂蜜被购买过的爱心人士口口相传,名气越来越大。今年预定的蜂蜜已经超过去年的收割的总量。
陈古吉从蜂箱内摘取一个蜂巢,准备查看制蜜情况。今年上半年,他蜂箱增加到27个,如果天气好,到11月份可收割蜂蜜500多斤。陈古吉说,目前不敢预定出去太多,要看天气状况,如果能收割500斤,也是不愁销售的。
陈古吉取出一个蜂巢,因离收割季节还有一个月,蜂蜜还不是很饱满。11月中旬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整天要到岩壁上收割蜂蜜,和人工饲养的蜜蜂不同,野蜜蜂更有攻击性,危险性也大,而且蜂箱都是分散安放在险要的地方。陈古吉还要把蜂蜜背到山下,运到70多公里远的县城邮寄。一些到访的爱心人士了解了陈古吉的悬崖村蜂蜜的生产过程,感佩不易。今年,陈古吉听取大部分爱心人士的建议,把每斤的价格从去年的100元提高到150元。
查看完蜂箱后,陈古吉说接下来天气如果没有异常,今年是个丰收年。他把摘下的蜂蜜当点心分给7岁的儿子陈木黑吃。陈木黑吃了几口,说太甜了,吃不下去,带回去给姐姐们分着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