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历史悬案
5、诺贝尔奖为什么不设数学奖?
@知友:
谣言:Nobel 的妻子/喜欢的女人被一个数学家抢了。这个数学家是瑞典著名数学家 Mittag-Leffler。
辟谣:Mittag-Leffler 和 Nobel 相差 13 岁,Mittag-Leffler 还是学生时,Nobel 就搬出瑞典,后来住在巴黎,他们几乎没有交集。另外,Nobel 终生未娶,没有妻子。
实情:数学不在 Nobel 最感兴趣的领域中,而且太过理论,不是能立即造福人类的学科,不算是「伟大的发现与发明」。
6、既然诺贝尔奖提名保密期为 50 年,网上盛传的鲍勃·迪伦曾经一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怎么回事?
@Busch:
作为喜欢迪伦十年有余、去过他三次现场的死忠,且听我把此中原委一一道来。
一言以蔽之,诺贝尔奖的提名是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的。
「民主」(nomination):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九月会先发出 600-700 份邀请函给有提名资格的个人和团体。
「集中」 (selection) :次年 4 月到 5 月,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4-5 名老学究)会进行初选,short-list 这 600-700 份提名。之后是漫长的读书会、讨论会和辩论会。
这 4-5 名老学究会最终选出合适人选上报瑞典学会走个过场。次年 12 月就迎来盛大的颁奖仪式。
这是诺贝尔奖官网的流程图: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谁是有提名资格的个人和团体?
1 瑞典学院(总共 18 个人)和与瑞典学院架构和目的相似的组织
2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 各国作家协会的主席 4 大学文学和语言学教授
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迪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绝对是真事,不过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作为第四类的提名人其实数量不少,门槛并不高,要是某个有资格的提名人愿意,郭敬明和韩寒也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之后瑞典文学奖委员会,作为诺贝尔基金会委托的看门人,会综合考量被提名人的情况,并遵照诺贝尔的遗嘱进行严格甄选,在这个集中的环节,迪伦的胜率就不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