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3

[休闲时尚] 国庆知乎热词 | 马航 MH370 最终报告、小戏骨版《红楼梦》……这个假期发生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9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庆知乎热词 | 马航 MH370 最终报告、小戏骨版《红楼梦》……这个假期发生了什么? 

2017-10-09  知乎日报


国庆知乎热词

(10.02 - 10.08)


1


垃圾共和国


该话题总共获得了 1,577,995 次浏览


你随手扔的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一个外卖盒子,你都可能在海洋里找到的残骸。


环境科学家们称这堆垃圾为太平洋垃圾群。



近日有关「垃圾共和国」的新闻是真实的吗?是真实消息还是网友恶搞?太平洋塑料垃圾污染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知友:一个男人在流浪(3600+ 赞,海洋话题优秀回答者)


第一个问题:新闻是真实的。


第二个问题:建国这个行为确实应该算作恶搞。但是个不错的恶搞,这个恶搞不以搞笑为目的,而是为了唤起大众对海洋漂浮污染的重视。


重点来说说第三个问题:海洋漂浮污染是不是这么严重?


很严重,但是严重的程度和许多媒体宣传的重点不一样。


这些媒体在介绍太平洋垃圾带的时候,往往会把它描述成「一片海洋中的新大陆」「垃圾堆成的岛屿」,佐以「两个德克萨斯州那么大」「法国那么大」「5 个英国那么大」「100 个上海那么大」之类的形象描述——哦,这取决于发这些文章的是哪国媒体——然后还会配发这样的图片:



其实这张图是福岛海啸后在陆地上拍摄的照片。虽然这些福岛海啸垃圾有相当一部分会被卷入大洋,虽然一些沿海城市的海岸线上的确会有和上图这么密集的漂浮垃圾,但真正的大洋垃圾带,不太会是这个样子。



因为风啊、热盐效应等等原因,海洋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许多洋流涌动。垃圾入海之后,就会被洋流裹挟,有的没多久就沉了,变成了海底垃圾;还有一些——比如塑料制品、油污之类的很难沉下去,就会被洋流带入大洋腹地。


洋流不是朝着一个方向一往直前的,它们会形成大的环流,而在环流内部,又会因为地形、温度、风之类的限制,生成小的环流。下面这个视频就是洋流的一个模拟,可以看到洋流的运动轨迹非常复杂。


在我们毗邻的北太平洋腹地,就有一个大的环流——北太平洋环流。在海流推动下,许多漂浮垃圾最终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这个大环流,并且很难摆脱。


这其中,有大约 8 成是来自周边国家的陆地垃圾——我们可以想象,北太平洋周边是一超多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这里的垃圾排放量非常巨大;还有 2 成,来自船只抛弃物。日积月累,这个大环流里的漂浮垃圾就量变到了比较恐怖的程度。


但是,由于在海中漂浮的过程不断分散,一些大块垃圾又不断分解破裂,北太平洋环流中的垃圾,并不是像福岛那张图片里那样的成片、成堆,而是以零零散散的状态,覆盖了大概有 2 个德克萨斯州那么大的海域:


表面看起来,这片海域依旧蔚蓝,但其实这里就进入太平洋垃圾带了


终于,出现了一个洗衣液瓶子


然后是一个塑料筐


还有比较大的塑料管子


再或者更大的废弃渔网



从空中看,我们会发现更多,但总的来说,距离媒体所描绘的「垃圾岛」、「垃圾大陆」还相差不少。


你或许要大骂媒体标题党,骂他们危言耸听:这看起来哪有那么严重?不就是几个瓶子几块破渔网,捞起来不就得了?


你错了,事实上这比媒体宣传的还要严重。


如果这些垃圾真的是汇集成了一个大陆或者大的岛屿,那反倒好清理了,但现在它们是分散在一片极大的海面上,清理难度反而更大。


更要命的是,这些塑料制品,被海浪拍打,阳光炙烤,虽然它们可能不是那么容易降解,但塑料会老化、会破碎。


一旦它们破碎成为 10mm 以下的碎片,它们就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微型塑料,这东西,用一般的网都筛不上来。


而且它们数量惊人:仅仅漂浮在海面上的,就达到了每平方公里 1.3-1.8 万块。海面之下漂浮着的,就没法统计了。


密网筛出来的微型塑料


那么就放任它们不管,等待岁月抚平一切,不可以吗?


恐怕是不行的,因为海洋漂浮垃圾的危害已经开始凸显,直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漂浮垃圾对海洋生物有缠绕的危害。目前发现几乎绝大多数的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都有被海洋漂浮垃圾缠绕造成伤害的记录(而对鱼类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比较典型的比如加州海豹、各类鲸、海龟和崖海鸦。


有些生物被缠绕后导致死亡,有的则发生畸变——比如一些海龟和海豹被塑料环缠绕,脖子和壳扭曲变形:



漂浮垃圾还会被海洋生物误食。信天翁和海龟是这一危害的典型受害者,有的信天翁体内发现了 30 多种不同塑料制品的碎片,而海龟则会把透明的塑料袋误认为水母吞下。



漂浮垃圾还被一些物种当做了竹筏,成了生物入侵的一个新途径。目前的研究发现,一种原产于巴西的苔藓虫,通过塑料碎片来到了佛罗里达;一种原产于委内瑞拉的牡蛎,现在来到了百慕大。


实际上,在许多海洋漂浮垃圾上,都发现了这些搭便车的危险乘客。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就是有人会说:海龟海豹关我什么事,我就是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没问题,那我们就说说海洋漂浮垃圾和我们的直接关系。


和海龟、海鸟一样,鱼类也会吞食微型塑料碎片,有的经济鱼群因此发育缓慢、鱼卵孵化率下降,直接导致减产。有些微塑料,会随着海产贸易来到我们餐桌上。



我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把内脏摘掉,可能就可以避开这些塑料颗粒的危害了。那么,还有一些滤食性的贝类,它们会吸入并富集更多更细小的塑料微粒,根据相关的研究,欧洲的一些消费者每年通过食用贝类吃下去的塑料微粒达到了 1 万多粒,这又该如何逃避呢?



当然,你也可以不吃贝类。可是食盐总要吃的吧?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超市卖的食盐里已经出现了塑料微颗粒的身影。


我国的食盐一般是来自海水制盐、盐湖、盐井这几类,通过卤水的日晒、机械烘干,造成氯化钠结晶,在经过一定的粉碎得到食盐。


那么以海水制盐为例,海水中的塑料微粒如果足够小的话,就会被晶体包裹进去,很难被发现——在老版食用盐国标中,规定了精制盐的粒度标准是 0.15-0.85 毫米,这个大小已经足以包裹一些塑料微粒。


而在新标准中,则取消了粒度标准,改为均匀度(RSD),那么制盐企业因为包装、生产、甚至消费者使用习惯的需求,就可能会生产粒度更大的食盐,塑料微粒藏身于这些更大的盐粒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市面上 15 种食盐里都发现了塑料微颗粒,多的达到了每公斤食盐里有 681 粒。


甚至内陆地区的井盐都发现了塑料微颗粒(不过相对于海盐来说要少很多)。盐井制盐是通过开采地下卤水为材料制作食盐,地下卤水中怎么混进去的塑料颗粒,还没有一切明确的研究,只能猜测是一些塑料颗粒通过地下水污染了卤水矿。


而如果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5g每天的食盐摄入标准,那么我们每年通过食盐摄入的塑料微粒数量应该是 1243 粒,但是我国人均食盐摄入量是严重超过这个推荐标准的,根据 2016 年的统计至少是人均每天 9.1g,那么摄入的塑料微粒的数量就会大幅升高达到 2262 粒。


而我猜测我们食用的食盐里所含的塑料微粒数量,应该还会再高于 2262 这个数字。因为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的论文,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去除食盐表面塑料微粒的步骤,显然,这是为了消除一些空气中塑料微粒沾染所带来的数据偏差的考虑,但我们使用的食盐里,这些吸附在食盐表面的、来自于空气的塑料微粒,也会被我们吃进去。


我注意到评论区里有朋友提到,塑料微粒吃到人体内有什么危害还不确定。但是不确定,不等于没有危害,只是我们还不知道会造成什么危害。我想起来当初华东师大这篇文论发布之后,许多「专家」发文说不用担心,而不用担心的理由是——「欧洲人吃的塑料微粒更多呢」——这是什么逻辑?



那么我们不吃中国沿海的食盐、不吃北太平洋垃圾带出产的海鲜,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场灾难了呢?


很不幸的,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一片海洋足够干净。像北太平洋这样成规模的垃圾带,至少还出现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太平洋。


而还没有发现明显垃圾带的北冰洋,却在浮冰中发现了非常可观的塑料微粒。即便是远离人类社会的南极周边,也采集到了大量的塑料微粒,根据估算,每立方公里至少有 28 万枚——几乎和北太平洋垃圾带相当。


我们吃的许多水产,比如近海养殖的大多数鱼类贝类,它们所生长的环境里的塑料污染甚至会更高于大洋腹地中的垃圾带。即便是一些远洋捕捞的鱼类,也难以逃避这个问题。


而食盐这个层面,中美欧澳印这些主要的食盐生产国,周边的塑料微粒污染哪个也不轻。


那么,我们还有补救的机会吗?


对于已经碎化的塑料微粒来说,目前可能没什么好的办法了,这玩意儿现在被誉为海洋中的 PM2.5。


而一些的大块塑料,或许我们还可以趁着它们造成更大的危害(比如导致野生动物死亡,比如它们破碎成更多更小的塑料碎片)之前赶紧清理掉,比如荷兰现在正在搞的一种海洋垃圾收集器,通过固定的巨大浮坝,把大块垃圾聚堆然后运回岸上处理。


荷兰人 Boyan Slat 提出的一种垃圾收集坝设想,通过弯曲的两臂聚拢垃圾,然后由船只运回岸上处理


但更大的问题是,如果不能从源头遏制,那么这一切都是 0。


我注意到,评论区有些朋友在关注,是谁扔了这些塑料?我觉得很不解,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明显吗?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我们自己站起来看看身边,这一天当中我们每个人会使用和丢弃多少一次性塑料垃圾呢?是,你可能不生活在沿海城市,也可能生活在沿海城市但没有直接往海里扔过垃圾,但你使用过的垃圾都去哪了呢?


被填埋后分解然后随着雨水冲到河流、再流入大海?或者被一场大风直接刮跑?这不都是我们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塑料危害吗?


甚至你的尼龙衣物,你用的化妆品、牙膏,都会造成塑料污染。 


@Jing Zhang 之前的一个回答里提到:你洗一件人工纤维制成的衣服就会排放  1900 个人工塑料纤维,你的牙膏和化妆品里还有许多塑料磨砂材料,不都是通过下水道流入到排污管道、然后经过河流最终汇入海洋里去了吗?


当然,我能理解这种个人的责任逃避,因为哪怕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尚且都还在推诿扯皮,这几年就闹了好几次,日本说自己附近的垃圾是韩国来的,要韩国掏钱;韩国说这其实是中国来的,要中国掏钱。


可问题是,逃避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记得是 08 年左右,我们国内颁布了限塑令,可不到十年过去,现在又是什么局面了呢?我们现在去超市都还拿着布袋子而不用塑料购物袋吗?我们一天吃好几顿外卖,他们的包装又是什么做的?


没错,我们依然在大量的使用塑料制品,这些塑料制品极大的丰富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这样的生活向来热爱。


这些塑料垃圾,也对我们有着深沉的爱,它总会跨越千山万水,回到我们身边,甚至回到我们身体里来。


更何况,海洋的塑料污染,还只是一小部分呢,你以为陆地上会更少吗?现在连蜂蜜里都发现了塑料微粒了……


现实就是这么惨烈又赤裸。我们自己闯的祸,总是要还的。


谁也别想跑,你也逃避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诺贝尔 


该话题总共获得了 4,225,231 次浏览


2017 年诺贝尔奖结果从 10 月 2 日起陆续公布。



你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刻是什么时候?


知友:红锋(4700+ 赞)


我妻子,曾经有一次靠近过……


她出身国内一流大学,化学博士,毕业后谢绝母校留任,直接去了日本某大学做博士后,后来转了助理教授,主做超导材料。当时最前沿的方向之一。


2008 年,一个新的合成出来材料实现了当时最高温度的超导(具体的材料方向和温度我并不了解),半夜 3 点钟,打电话到北京向我报喜,哭得语无伦次。


当时整个大学也很轰动,超导现象得到确认和证实,无数人来看超导实验。目测一篇极好的文章即将出炉,甚至有那么一点点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然而,合成材料重复不出来,一次又一次失败,当时的合成操作很可能有未知的偏差(混入杂质、温度失控等),维持超导现象的设备在一个月之后也拆掉了。


她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尝试混入其他可能的物质,尝试合成温度的调整,整整一年,每天工作 16 小时,然而,辛苦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回报,2009 年 8 月,我去日本看望她,一年多没见的她皮肤暗淡,眼圈发黑,仅仅 35 岁的她头上至少有上千根白发,看着憔悴的她,我问:「可以考虑放弃吗?已经出来七年了,要不回家吧……」


于是放弃了,回国,回母校做了一份非科研一线的工作……


快 10 年了,她还时常翻看一下当时的实验记录,我知道,她永远也不可能再合成出那份材料了。


知友:成楚旸(3000+ 赞)


我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刻,是在斯德哥尔摩现场看我的博士导师在 Nobel Lecture 上展示我的研究工作(他因对分子机器的研究获得 2016 年诺贝尔化学奖,同年我在该领域获得博士学位毕业)。


我博士论文是做的分子机器,是目前组里和今年诺奖 topic 最 match 的人,所以老爷子 12 月 8 号要给的 Nobel Lecture 的 ppt 一多半都是我帮忙做的,其中有 10 页左右是直接拿我的答辩 ppt 改的,有一张上面还有我的照片。


帮他做 ppt 的时候他还跟我说等下次你再需要做 nobel lecture 的时候就是老司机了 2333



三个化学奖在斯德哥尔摩初碰面,碰巧都穿了红衣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国庆假期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328,911 次浏览


国庆 8 天假期,不想在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从从从众众中挤来挤去,有哪些冷门的旅行地点比较好玩呢?



国庆去哪里旅游人少?


知友:匡靖(1200+ 赞)


阿尔山。


就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


毫不客气的讲,阿尔山此时的风景绝不输于国外。


人相对不多。跟杭州西湖挤爆的新闻对比,可以说是相当的松散了。前提是注意保暖,阿尔山阴晴不定,带厚裤子,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


以下全为苹果手机拍摄,vsco 简单后期。



仙境啊,啊,美啊。


在阿尔山本地,只要钻进了这片土地,你基本只能跟个傻瓜复读机似的感慨如下词汇:wow,优秀,666……哪怕冻的鼻涕挂在外面颓如老狗。


此言不虚。


行程:北京飞阿尔山直达(只有南苑机场有,并且每天只有一趟,小飞机,两个小时航程)


第一日到达宾馆入住,随后简单驱车去了个周边和玫瑰峰,风巨大。爬了将近半小时的土坡,终于登顶,胖几朋友快乐灵活地做起了瑜伽(无图)。我伤怀地抒情。


第二日驱车奥伦布坎。从阿尔山市区出发,车程半小时。


需购门票进入,自驾车不允许进入,自驾车可在终点接人。


整个山头历程 2-3 小时。基本都在爬山,分为好些区域,入山登山区,穿越丛林区,熊出没区,峡谷区等。


运动手环粗略统计,起点到终点共计 6000 步(无折返,不建议折返,挺消耗真气的,且浪费时间,除非自驾车在起点)。


自驾路线建议:北京走京承高速-大广高速-通辽-内蒙古大通道-乌兰浩特-乌阿一级公路。


如果你直飞到阿尔山,住市区,弄个车吧,不然哪都去不了,当然,懒惰的答主怕是不会想不到这点的,虽然不是自驾,但也弄了个车。


第三日阿尔山森林公园。从阿尔山市区出发,车程一小时左右。需购门票进入,自驾车不允许进入,自驾车就在大门口等。


森林公园太他妈大了,大到一天走不完,票可以用两天,园内有酒店,饭馆。有区间车,路线 1 车和路线 2 车,需要在两个服务区换乘。


我跟你讲在这么冷的天下,暴走森林吹冷风就是一种自虐。


一进去就搭了 4 小时,还只看了三个地方。


但是面对这种景色,还有啥可说的?


苦累都吞了。


我俩暴走着暴走着,沉默了一路,因为路太他妈远了啊!又累又困又冷,简直荒野生存……



力推阿尔山的还一个原因是,今年 2 月份我来过一次这儿,就玩到了让我恢复野性原型的雪地摩托。



从山顶直冲下来,加大马力一遍又一遍放飞自我。


还是包场。


同志们,登时有一种我是家里有伟业要继承的白富美的幻觉!


去他妈的啥爱情不爱情,我只要自由。


我跟你讲年纪大了就是这样的,喜欢人少,喜欢自然风景,喜欢松散一点的吃睡逛,让年轻人都拥抱热闹,中年人向往冷静。总之阿尔山这个地方,非常的切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MH370 最终搜索报告 


该问题总共获得了 1,889,456 次浏览


在历经三年的搜寻工作后,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在悉尼发布有关马航 MH370 搜寻的最终总结性报告。



如何解读 2017 年10 月 3 日公布的马航 MH370 最终搜寻报告?


知友:刘博洋(5700+ 赞,天文学、天体物理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找到了什么



报告封面图,开门见山的展示了搜索范围。蓝色的底图是我们在 Google Map 上都能看到的低分辨率海底地形图,分辨率是每像素 5 平方公里,是由卫星通过重力场的变化测量出的;


叠上去的彩图是这次搜寻行动对海床测深得到的结果,总覆盖面积 71 万平方公里,分辨率达到每像素 40 平方米,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高分辨率海床测深结果。


所有线条交汇在右边的一个港口,西澳大利亚唯一主要城市珀斯市,也是我现在上学的地方。


就着这张测深图再看几张图:



这是前面一张图中 Broken Ridge(断脊?)附近的图像。可以看到高分辨率影像揭示了非常多的海底盾状火山,以及海底峡谷等地形的细节。相信这些资料够一波地质工作者吃几年的。


再放大看海底火山和断层(纵向比例绘制时人为夸张到真实比例的 3 倍),非常精细:



那这么高的分辨率,到底是不是足以找到 MH370 呢?


这份搜寻报告的结论虽然是没有找到 MH370 残骸,但是却给出了一些例子证明,至少搜寻的分辨率是足够的,如果找过的地方有飞机残骸,应该是可以找到的。


首先是把这次采用的拖曳声呐对海底地形测绘的结果,跟 2009 年法航 447 航班(AF447)在巴西附近海域失事的海底声呐测绘结果进行对比:



2009 年法航这次事故失事的飞机是空客 A330,跟 MH370 航班采用的波音 777 客机大小类似,都是翼展 200 英尺(61 米)左右的宽体客机。


而当时找到的飞机碎片,散落在了 600 米 x 200 米这么大的区域内,在声呐巡测图上造成了一片「云」。可以佐证,分辨率达到 40 平方米每像素的高分辨率测绘是足以找到飞机坠毁现场的。


上图中棕色条带的宽度是 2200 米,也就是封面图上那些一条一条的结构。每一条都是拖曳式声呐扫过的一条。声呐工作时的示意图如下:



除此之外还有水下无人机(AUV)和多波束测深仪加入测量。水下无人机航行更灵活,对复杂地形的覆盖要比拖曳式声呐更好。



开始搜寻前,他们先做了几个铁疙瘩(大小分别是 1.3 米、2 米)扔到水里,看看能不能探测到:



两个十字形,两个方块。结果不论声呐还是水下无人机都可以发现它们:



既然原则上分辨率是够了,看看找到了些啥:



2016 年找到过一条船的残骸,被记做沉船 1 号,被认为是一条 19 世纪的船。这片残骸分布在 300 米 x 250 米的范围内。再次证明如果有什么东西在那的话,应该能看到。


连铁锚都找到了:



实际上这样的沉船一共找到 4 艘,另外 3 艘形态都还比较完整。


一些水中漂浮的小件人造物体也被发现了,比如一个 200 升容积的汽油桶:



这么强的探测能力,偏偏就没有那架客机。


真是让人忧伤。


在哪找的


当然报告免不了再次解释,为什么是沿着这样的弧形区域去搜索。


飞机起飞后 38 分钟开始就音信全无,只有跟卫星的所谓「握手信号」可以用来帮助推测飞机位置。


尤其是飞机最后的 7 次握手信号,通过这些信号,可以计算出每次「握手」时,飞机到卫星的距离。



然后就可以据此画出飞机在这几个时刻应该经过的一系列圆弧:



而每次握手时多普勒效应导致的频移被记录了下来,飞机和卫星之间的相对速度就知道了。于是可以根据对飞机位置和速度的有限信息,推测出飞机最终位置的可能分布。



于是确定出飞机最终可能坠毁的位置的概率分布;



可能性较高的区域,大部分都被搜了一遍,剩下的区域如图:



报告在总结中说,「搜寻排除了航迹分析给出的大部分高可能性区域」。


残片


2015 年,南印度洋小岛留尼汪岛的海滩上,疑似飞机残骸被发现。接下来几个月,一系列飞机残片在南印度洋、非洲南部被发现。



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 MH370 的全部尸首。


调查者咨询海洋生物专家(包括西澳州博物馆的)后,识别出了一些飞机残骸上附着的海洋生物。


他们曾经认为,可以通过这些生物的种类、生长状态、年龄等特征,帮助判断飞机坠毁位置,但是澳洲国立大学的生物学家经过一番研究,并没有给出有帮助的结论。



唯一一点线索是,残骸上附着有一些生存于热带海洋中的软体动物,但这只能说明残骸漂流过程中经过了热带洋面,不能给出具体位置。



澳洲各州,尤其是西澳和南澳,也都很重视监测海滩上是否有 MH370 的残片。但结果是啥也没找到。




唯一接近一点的是这块:



在阿德莱德旁边的袋鼠岛找到的,很像是飞机残片,上面还写着「No Step」,但经过辨认,这个 No Step 的字体跟马航使用的不同,因此不属于 MH370。


总结


此处并没有介绍总结报告的全部内容。


报告很无奈的承认,在这个每天有上千万人登上商业航班的时代,居然有一架飞机就这么没了,到最后也没个说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但经过数百位各学科专家几年的通力合作,经过多国、多船对几十万平方公里大洋的拉网式搜索,却又确实只能让我们「对 MH370 可能在哪里有比以往更深入的认识」。


这个时代很多时候让人觉得很科幻,这个世界却又常常无情的让人看到,那些科技在自然面前,仍然是多么渺小。


以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20 05:18 AM , Processed in 0.0830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