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编辑 / 新星
作者 /张昕怡(实习生)、新星
喜大普奔,再上……天班/学,十一黄金周就要来了,开不开心?刺不刺激?加之今年的中秋和国庆假期重合,据说可以放到8天之久呢,有没有蠢蠢欲动?

自五一长假被取消后,十一成为一年中难得的长假,旅游自不用说,趁着这个时间好好休息调整自己也是很好的选择。其实在中国“黄金周”的说法由来已久,仔细研究古代放假史,你会发现不仅是“黄金周”,甚至还有“黄金月”这等长假,尤其是唐代,动辄就是7天的假期,羡煞现代人!
| 最早公休:回家洗个澡吧 |
据记载,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史记·高祖本纪》中曾提到:“ 高祖 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即刘邦任秦朝亭长时,常常请假回家干农活。到西汉建国,这个制度也得到继承。不过这回家种田顶多算刘邦个人请假,还不能算做常规性的假期。
真正有史料记载的“公休”出现在汉代,根据《汉律》记载,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顾名思义“休沐”即休息沐浴。汉代的公务员上了四天的班,第五天就给放假回家洗澡更衣,修修头发,刮刮脸,这上四休一的工作制度还是很惬意的。

这种惯例一直沿袭到隋朝。在南北朝时期,位于南方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南朝的梁国,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规性假日,唐朝以后直到元代休假安排也是如此,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旬假”。
其次就是冬至和夏至。在整个农耕时代里,中国人约定俗成地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节气在整个农耕时代里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夏至和冬至这样的季节分水岭。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
冬至也是如此。《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续汉书·礼仪志》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说是自冬至日起,百司放假,要另选吉日开衙办公。
那么这么重要的节日,当然是要放假才有仪式感了!

▲五代时期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 最长公休:放个“黄金月”休息一下 |
春节放假七天,是从唐朝开始就有的“传统”。据《唐六典》卷二所载《开元假宁令》,当时的节日名称及放假天数是:“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即春节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到了唐朝后期,寒食节的假期也从三天调整到了七天,变成了第三个“黄金周”,足足凑成了一个“黄金月”!
此外“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并给休假一日。”杜甫就曾著写《丽人行》来描绘京中官员妻室的郊游的场景。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应该是史上公认假期最长的朝代了。除了上述的长假,还有各种数不清的小长假,包括:父母在三千里以外者,每三年有三十天的探亲假;父母在五百里以外者,每五年有十五天探亲假。儿子的及冠礼有三天假;亲戚的则有一天假。子女婚事有九天假,旅途所需时日除去不算;其他近亲婚事有五天、三天或一天假。
父母丧事,朝廷官员强制退职三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忧三年或者守制三年。其他近亲丧事,放假三十天、二十天、十五天或七天;远亲的丧事放假五天、三天或者一天。官员如遇老师的丧事,放假三天。祖父母和父母的忌日放假一天。在第五个月时有十五天的“田假”,第九个月时还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另外……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诞辰日、唐太宗过生日、唐玄宗过生日、唐玄宗的母亲过生日……
扶我起来……我还能算!
不过过了唐代,中国放假的趋势有所下滑。宋代也有 54 个这样的假日,但只有18 天被定为正式“休务日”,其他时间朝廷官员还要抽出部分时间和平时一样办公;并且在宋代,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诞辰日不放假了!

▲清明上河图(局部)中清明时节的闹市景象
元代的法定节庆假日也只有 16 个。
明清时期,节庆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代还少,朝廷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但是在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有了长达大约一个月的春节和冬假。对于朝廷上下的众多官吏来说,要由钦天监为他们选择十二月二十日前后的某一天来“封印”。约一个月之后,再宣布“开印”。冬假可以看做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 流水的假期,铁打的兵 |
从两汉魏晋南朝时代的休假起,除全国各级机关、学校统一停止办公、教学活动的节假以外,其余多是采用“番休”即轮流休沐的方式,并不妨碍正常的公事运转。汉武帝临终,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上官桀同受遗诏辅少主昭帝,“(霍)光每休沐出,(上官)桀常代光入决事”。也就是说,霍光虽然回家休沐,但行政中枢不能休息,于是二把手代一把手决策。
那么过节休假时,谁在基层值班呢?估计就是些新入职的职场菜鸟吧,不过也不知道有没有加班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