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09.15
广州的深夜食堂 都市生活的一剂安慰
本期作者:陈忧子
老广州的美食不一定是山珍海味,野味珍馐,披星戴月下班的年轻人寻求的“美食”大多是路边小馆、大排档。下班后的广漂年轻人,如何选择他们的深夜食堂呢?
马不停蹄的都市生活中,熬夜加班对于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月明星稀之际,下班后胃里空空如也,人们去何处放松郁结的心情,满足味蕾的渴望?对于把“吃”排在日常消费第一位的广州人来说,吃宵夜无疑是最佳选择。摄影师近日拍摄了近十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广漂年轻人午夜12点后吃宵夜的画面,用图片呈现属于他们自己的深夜食堂二三事。
嵇沈玲是广州日报社版面编辑,每天的上班时间是下午4点到凌晨。下班后,小嵇常会到报社附近的“何永记”面店吃牛腩面。
小嵇和一位老伯同拼一桌相对而坐,彼此不相识却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她说,相比灯火通明的24小时便利店,深夜街角的面店更能满足夜班编辑的挑剔味蕾。煮面师傅面带笑容热情招呼,面店老板讲起旅游见闻,白日喧嚣褪尽后,像是能听见这座城市的呼吸。
“机车女”GiGi性格爽直,帅气逼人,平日里,热爱巴西柔术、综合格斗的她也是个小有人气的健身博主。她从16岁就开始玩摩托车,第一次看到朋友在赛车场玩机车,就被充斥着粗犷肌肉感的车友们给迷住了。GiGi说她喜欢穿梭在黑夜里的那种速度感,欲望与激情的世界让人沉迷,她也是当时机车队里唯一的女性。
凌晨,穿着一身牛仔衣的GiGi和一群摩托车友在广州郊区番禺的一条公路边烧烤、聚餐,几个人开张小桌,一起烤生蚝,不知疲倦地闲谈到天亮。“我们当时经常一群人到东濠涌去飙车,大半夜地还冲到白云山上去狂欢。”回忆起2000年前后的玩车经历,GiGi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每个周末的晚上车友都会出来一起烧烤聚会,吃宵夜联络一下感情。”
关梦翔,26岁,海南人,201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来到广州后在珠江新城的一家网络公司当程序员。小关每天的上班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不过大家基本上都会待到8、9点才离开公司。脑力劳动其实也很消耗体力,所以每次一完成工作都会感觉很饿,于是回家前再出去搓一顿似乎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晚上11时许,小关和高中同学在燕岗路的一家砂锅粥店吃夜宵。多年以来,陪着小关一起吃夜宵一直都是这位高中同桌。“我们俩已经一起吃了10年宵夜,真的是最佳饭友。”小关笑着说,从高中开始他们就经常在晚修之后结伴去吃夜宵,后来一起考上清华,夜宵也没断。如今二人毕业后又一起来到了广州,从那时的一碗加蛋的清汤伊面到如今加鲜虾的海鲜砂锅粥,两人多年的兄弟友谊因着夜宵而得以加深、延续。
猴二,曾经是某杂志执行主编,某全国大赛创始人、总策划;现在是一家服化道(服装、特效化妆、道具等)工作室合伙人,影视动漫游戏IP衍生服务供应商,业余时间化身酒保、万事屋成员、美食搜查员。猴二是个工作狂,最怕闲下来无聊至死。目前她觉得酒馆的工作是最有趣的,是自己白天日常工作外的绝佳调剂,一个是脑力一个是体力,正好互补顺便减个肥。
凌晨,猴二与酒馆内的另外两名同事在一家露天烧烤档吃宵夜。因为酒馆的工作时间是晚上7点半到凌晨1点,所以不和白天的工作冲突。她说她还蛮喜欢这种让自己忙碌的充实感的。对于猴二而言,宵夜并非释放压力的方式,只是因为在恰当的时间,身边有恰好的人,以及恰合时宜的好胃口。“宵夜时间那么棒,一定要和喜欢的朋友一起享受呀!不然宁愿回家撸猫看书了!”猴二大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