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为什么能分出这么多品种?百度百科上援引了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国明的介绍,早在清乾隆年间,等候自家大人下朝的随从们,常常聚在东安门附近吃爆肚,那时的爆肚还没有今天这么讲究,客人想吃哪个部位就切下来,当场爆好了就混着料直接吃。渐渐的,微服出访的贝勒爷们也爱上了爆肚,各位爷的口味不一样,喜爱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就渐渐细分,发展出了十三种不同品种的爆肚。
这个说法,已经无法考证。反正可以理解成,爆肚有这么多的分法,是因为吃爆肚的顾客喜好不同,市场深度细分。
不过,在爆肚店里,吃最贵的肚仁儿和吃便宜的蘑菇、葫芦,都是平等的。吃爆肚的讲究,在于吃的人。每一筷子,都是一种较量,吃的同时要竖起耳朵仔细听——每一口爆肚,都要努力发出一种脆感,老北京人管这叫“齿感”,如果听到邻座食客嚼爆肚的声音像在吃拍黄瓜,大家都会下意识多看一眼,能和一位吃爆肚的老饕一起共餐,是一种难得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