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08.22
男子街头卖艺30年养活一家人 脊柱弯曲也要坚持
本期作者:王淼 刘婧
在吉庆街如日中天时,民间“四大天王”如雷贯耳,这是食客们从300多位艺人中自发选出来的。如今,只剩下“老通城”活跃在江湖。
在武汉的夏季,每每到了晚上,人们就结伴而行,在街头找个喝靠背酒的地方,这在武汉名曰“透气”。三五成群坐下,烤串烤鱼烤鸡爪、蒸虾卤虾油焖虾,煎包煎饺绿豆汤、炒粉炒面瓦罐汤,随意点。即使是40多度的酷暑,光着膀子坐在露天、边吃边喝挥汗如雨的场面是平常。(大楚网 摄影/王淼 撰文/刘婧)
这里最有名的夜市大排档,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的吉庆街,与汉口著名的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相邻。“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白天逛汉正街,晚上游吉庆街”,武汉人素有此说。
白天这是一条安静的小街,它与近在咫尺的喧嚣的中山大道相比,显得冷清沉寂,“吉庆街白天不做生意,就跟死的一样”,著名作家池莉在《生活秀》中描述的吉庆街,现在也是如此。每当夜幕降临,吉庆街就开始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从吉庆街口数过来:路口的“芳芳”“明明”“园园”“玲玲”等店面,在不到一公里的吉庆街上,二三十家店贴身肉搏。其中还有街巷小门店,“苍蝇”小馆子争抢食客,这里就是吉庆街,能够成为食客口腹中的主角,都要经过一番苦战,或者有独门绝技。
在吉庆街,吃并非只是吃,酒肉穿肠过,情爱心中留,一面风花雪月,一面是市井生活。食客们一边吃着凉拌毛豆、卤鸡爪,一边比划着沾着油星的双手,和吉庆街的艺人们说说唱唱、笑笑闹闹,不是舞台上的演员,就是近在眼前的人,却已经人生如戏。
在吉庆街如日中天时,民间“四大天王”如雷贯耳,这是食客们从300多位艺人中自发选出来的。如今,吉庆街经过整改,繁华不复从前,天王们也命运飘零,只剩下“老通城”活跃在江湖。
吉庆街的“四大天王”分别是“麻雀”“潇洒”“黄瓜”和“老通城”。“老通城”原名是吕文礼,1964年出生在河南周口一个普通农家,16岁到周口地区越调剧团当演员。此后,他作为越调大师申凤梅的重要搭档,频频登上人民大会堂、香港歌剧院的舞台。还上过星光大道,湖南卫视的节目。
在吉庆街上卖艺近30年,“老通城”离开又回来,“没有哪条街能这样有市井气”。老通城回忆在80年代, “一天晚上就能唱个200块”,这是老通城最辉煌的日子。
吉庆街的卖艺生活,几乎就是老通城的后半生。在这里,他养育了两个儿子,买下一间小房子。自己也因为常年卖艺演出患有强制性脊柱炎,造成脊柱弯曲,背越来越驼。白天,吃饭、睡觉、练歌、练书法,晚上六点,就开始背上吉他,踏上这条闭着眼睛都能走的熟悉小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