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
NumbLinkin Park - Meteora
今天,林肯公园(linkinPark)主唱Chester Bennington自杀身亡冲进了人们的视野。许多人对于欧美摇滚的第一印象,就是来自于林肯公园。曾经那首火遍全球的《Numb》不知贯穿了多少人的青春记忆。Chz却选择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21世纪全球唱片销量排行榜上,林肯公园的《Hybrid Theory》共卖出了9663万张,高居第7位,这张唱片堪称林肯公园音乐生涯的里程碑之作。
那么你知道到目前为止,全球销量最好的专辑是哪一张吗?
周杰伦?
张学友?
麦丹娜?
V家歌姬?
不不不,都不是。是美国流行音乐天王Michael Jackson于1982年发行的《颤抖》(Thriller)。
根据官方的统计,这张专辑的销售量超过了6500万张,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盗版的卡带。

▲1982年 Michael Jackon的《Thriller》发行
要说华语乐坛殿堂级歌手——“小公举”周杰伦表现也不错了,发行于2003年的《叶惠美》,专辑销量累计高达820万张,一举夺得当年的亚洲专辑销量冠军。然而他在2010年发行的《跨时代》累计销量仅为250万张,成绩大不如前,难道是周杰伦江郎才尽、不复当年了吗?

▲周杰伦的第四张专辑《叶惠美》

▲周杰伦的第十张专辑《跨时代》发行于2010年。
时过境迁,周杰伦依旧很红,只是音乐的主战场,从曾经的音像店转移到了互联网。人们不必再去实体唱片店排队抢购,而可以安闲舒适地在家中下载新歌。专辑销量下滑,无可避免,整个实体唱片业江河日下,兴盛不再。
中国唱片业的黄金时期,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崔健、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等摇滚音乐人开创了中国摇滚的先河,被无数的城市青年视作教父、偶像。八十年代末的大街小巷回荡着的,是从工厂下班的“摇滚青年”们那一句句洋溢着热情与朝气的“噢... 1234567”。

▲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在八十年代家喻户晓。
很多来自南方尤其是广东的乐友们会说,那个年代是“摇滚不过江”,北方的土地上摇滚乐如同烈火般燃烧千里,可是港乐和台乐却如静水深流,浸润了南方人的心脾。“我已令你快乐,你也令我痴痴醉”,哥哥张国荣婉转深情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不知令多少痴情男女黯然神伤。
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是属于唱片业最好的时代。

▲“哥哥”张国荣是港乐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音乐,在那个娱乐手段相较现在无比匮乏的年代,是生活的灵药,是精神的寄托。
知乎上面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周杰伦巅峰时期有多火?”,最高赞的答案是“2005年11月1日,周杰伦《11月的萧邦》发行。放学跑了全城的音像店,全部断货。有一家老板自拆了一张在音响里循环,求了半天死活不卖,我站在十一月的寒风里,一直听到音像店打烊。贯穿了我整个少年时代的周董。那是我们的青春。”
说这段话,不是为了捧周杰伦,而是感念一个时代。
这样的情境除了在那个时代的人的记忆里,就只能去电影中找了。
拍摄于1995年的爱情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男女主人公就在一家唱片店的试音室中留下了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There’s a wind that blows in from the north, and it says that loving takes this course, come here, come here.” 一间试音室,一曲《Come Here》,两个怦然心动的年轻人在目光的流转中试探着彼此的情意。

▲《爱在黎明破晓前》中男女主在试音室中。
这幕经典场景取景于维也纳Windmuehigasse10的一家名叫“Alt&Neu”的唱片店,它的中文译名为“旧与新”,主营各种二手唱片和新碟。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取景地“Alt&Neu”唱片店
“Alt&Neu”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营业时间只有下午一点到五六点这短短几个小时。午后的静谧时刻,看着中纬度的和煦日光洒向整座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走进并不显眼的漆门,挑一张自己中意的二手黑胶唱片,曼妙歌声从放音机中缓缓流泻,闭上眼睛,就忘了当下的时代。
1998年的《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因其非凡的钢琴技艺而声名大噪后,应发行商之邀,在船上录制黑胶唱片。或许是命运的指引,当1900一如往常地弹奏起钢琴时,无意的一瞥让他看到了站在甲板上的女孩儿。女孩儿被宛若仙乐的琴声吸引,久久驻足在录音屋的窗外,而1900也凝视着女孩儿纯净如天使般的眼眸,品尝初恋的萌动。悄然滋长的情愫被1900完美地融入到了指下的黑白键中,当一曲终了,黑胶唱片上刻下了一圈圈的划痕,蓦然回首,佳人却芳迹无踪。
这张未送出的黑胶唱片也成为二人无望爱情的象征。
若是现在,这般浪漫却不会有了吧。
21世纪,IPod、MP3的出现对传统唱片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歌曲在MP3兴盛的年代火遍了大江南北。前几年因《最炫民族风》而爆红的凤凰传奇,其最初就发迹于网络,“我在仰望,月亮之上”,“在你的心上,自由地飞翔”的手机铃声在公交车、地铁上不绝于耳。还有曾经烂大街的爆款情歌“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MP3格式的音乐文件渐渐地替代了唱片的位置,唱片因便利性不足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落寞地躺在门可罗雀的唱片店货架上。在很多唱片时代的人们看来,MP3甚至是一种对于音乐品质的亵渎,更有人直呼MP3为“马屁三”,讽刺其以降低音乐品质的代价来迎合市场需求。
后来MP3被全面淘汰,线上高质音乐制霸市场,唱片的境地更加尴尬。
曾经一个歌手的专辑销量达到数百万便是天王巨星级,而今歌曲线上播放量破亿已经屡见不鲜,周董一人就坐拥27首播放量破亿单曲,这在二十年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数字。整个人类社会都在从实体化向虚拟化迈进,音乐,不可避免地卷入这股洪流,唱片,也难以独善其身。
社会主流虽是如此,但总有人特立独行——因为情怀,愿意购买一张质感独特的黑胶唱片。
日本的NHK电视台专题节目《72小时》中有一期是采访一家专门经营昭和歌谣的唱片店。生活在平成年代的人们,为什么会去购买昭和时代的歌曲呢?

▲在昭和歌谣店购买专辑的高中生。
一位在读高中二年级的17岁少年购买了本田美奈子的《OnewayGeneration》,面对记者的疑问,他说虽然出生在平成年代,但自己从小就很喜欢八十年代的偶像,美奈子这首歌伴随着他度过了痛苦而漫长的应考复习期,给了他直面不确定的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一位白发斑驳的老者喜爱石原裕次郎的《红手绢》,因《红手绢》中主人公与爱人未能相守,不禁想了自己那段未果的初恋。“如果我们拼命争取,两个人,或许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日本连锁影音租借店TUSTAYA
台湾的平面设计师聂永真(Aaron Nieh)曾为许多知名歌手设计过专辑封面,由他设计的李宗盛的《山丘》EP限量精装版获得了第27届台湾金曲奖的最佳专辑包装奖。

▲李宗盛的《山丘》EP限量精装版
《山丘》中他更大胆地将专辑设计成一个木盒,木盒中放着一张《山丘》原版demo卡带,在盒子的底部还有三个铅字块,铅字块上的数字组合恰好是这张限量专辑的流水号,于细节处纪念对唱片辉煌时代的怀恋。

▲《山丘》专辑盒子底部印有00724的流水号。
2017年5月12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附近的福声唱片店发布即将停业的消息,它是中国原创音乐唱片概念店的起点,如今却要面临停业的无奈境地。
属于唱片的时代,确乎是已经逝去了。
曾经风华正茂的九十年代摇滚青年们蜕变成了奔走于忙碌生活中的中年人;Michael Jackson、张国荣、邓丽君等等唱片时代的代表人物与现实世界诀别;人们无比熟练地将耳机插入手机孔,从网络平台下载歌曲……当这一幕幕发生,我们就该明白,一个时代的终结,总会来临。
珍重地取一张林肯公园的专辑,当唱片旋转,音乐响起,从触点上流出的不但是一些音符,还是一段怀念,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
新媒体编辑 / 栾杰(实习生)、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