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1|回复: 3

[人世间] 《发现》:家当:老百姓的“财产公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搜狐图片  2015-6-8
家当:老百姓的“财产公示”
摄影:马宏杰 责编:介默


1.jpg
比捕捉照片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一瞬间将某个事物捕捉并将其以更为自由的形式加以表现。摄影师马宏杰在长达十多年的拍摄中,走南闯北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了神州大地上平民阶层的家当物品影像,为我们展现了老百姓自己的“财产公示”。“什么是家当?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家里的东西’。”这是马宏杰在自序中的话,以物的形式解读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更是为后人留下了急剧变化转型的当下的“影像家当”。如今这本凝聚摄影师十年心血的书终于出版了,2015年6月9日,《中国人的家当》将正式发布……图为浙江省绍兴市水乡人家的家当。摄影:马宏杰 责编:介默



2.jpg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樊集乡鲍湾村耍猴人家】主人杨林贵,男,汉族,1957年11月28日出生,农民,小学文化;妻 子何群,汉族,1964年1月28日出生,农民,初中文化;儿子杨松,汉族,1984年2月28日出生,农民,初中文化;儿媳:吴平,汉族,1984年4月13日出生,农民,初中文化。拍摄时间:2006年10月6日11时



3.jpg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樊集乡鲍湾村耍猴人家】杨林贵一家四口人,平均每人有一亩土地,由于土地少,杨林贵又租借了十亩土地耕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花生。地里每年除收获的小麦留作家中的口粮外,其余都卖掉,十几亩土地也没有让他们家有多少收入,所以在每年的农闲季节,杨林贵和儿子以及村里的人都要带着家中饲养的猴子到中国各地的城市乡村去耍猴卖艺赚钱。杨林贵一家每年的总收入能有三四万元。



4.jpg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樊集乡鲍湾村耍猴人家】据新野县官方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最多的时候至少有2000人外出耍猴卖艺。村里的耍猴艺人们云游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年纪大些的耍猴艺人有的还到过香港、越南、缅甸、新加坡等地。为了生活,这些耍猴人至今依然还在延续这样的生存方式。在中国,手艺就是一个人生存吃饭的本钱,一旦掌握了一门手艺后就很难改行。



5.jpg
【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黄河上的人家】主人孙贵友,男,汉族,1952年8月10日出生;妻子李甲云,汉族,1954年7月25日出生,不识字;二儿子孙连喜,汉族,1986年9月18日出生,小学文化;三女儿孙玉霞,汉族,1980年12月28日出生,小学文化;三女婿李树军,汉族,1983年8月28日出生,初中文化;四女儿孙玉红,汉族,1984年5月16日出生,识字;孙女孙小雨,汉族,2001年7月10日出生;外孙女李林惠,汉族,2006年3月2日出生。拍摄时间:2006年10月5日11时



6.jpg
【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黄河上的人家】孙贵友祖籍河南信阳,现在家中有大铁船两艘,小木船两艘,总价值6万多元,和儿子在黄河花园口一带以打鱼办水上餐厅为生,年收入3万多元。孙贵友一出生就跟着父亲漂泊,先后到过内蒙古、宁夏、湖北、山西、陕西等地,在不少河流和湖泊里打过鱼。孙贵友结婚时,父亲送了他一艘新木船,算是他的新房。等到孙贵友的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孙贵友送给他一条大铁船作为儿子的新家。二儿子结婚的时候,孙贵友也是送一条大铁船给他作新房。从孙贵友的父亲开始,他们家在陆地上就没有房子和土地,孙贵友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个地方收留他们,给他们一块土地,让他们盖一所房子,有一个自己固定的家,不再让他的子孙永远在水上漂泊下去。



7.jpg
【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黄河上的人家】孙贵友带着一家人在黄河上打鱼已经19年了。2004年夏季,他和两个儿子开始在河南郑州黄河岸边开水上渔家餐厅,用每天从黄河里打上来的鱼招揽游客。新鲜的黄河鲤鱼吸引着城里的人们来这里吃饭。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有600多元的收入,但是到了冬季就没人愿意来寒冷的河边吃饭,他们一家靠打鱼卖鱼维持生活。



8.jpg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向阳村4组人家】主人向立明, 男, 土家族,1933年11月12日出生,农民,没有读过书;妻子倪远会,土家族,1937年5月10日出生,农民,没有读过书。拍摄时间:2013年11月29日14时27分



9.jpg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向阳村4组人家】向立明老人家以前很穷,老婆倪远会说,他们是要饭的出身。老人15岁的时候开始在悬崖下居住。他们一家人在崖居下把土挖出来,才有现在这样大的居住地。利用崖居可以减少建房成本,躲避风雨灾害,这也是中国乡村百姓的智慧的一种体现。2010年当地政府开始让这些居民搬迁到新的房子,并给予6000元经济补助。可是老人家的补助一直没有给,他们也没有钱去建新房,只好继续居住在这里。老人在山坡上开垦出十多亩坡地,种着玉米、土豆、红薯、白菜、萝卜、水稻和辣椒等。一年约有两万元的收入。



10.jpg
【湖南省凤凰县黄丝桥古城人家】主人龙云平,男,苗族,1954年出生,农民,高中毕业;母亲王翠娥,苗族,1925年出生,没有读过书;妻子杨满凤,汉族,1963年出生,农民,初中毕业;大儿子龙涛,苗族,1985年出生,初中毕业,现在湖南打工;二儿子龙勇,苗族,1987年出生,初中毕业,现在北京打工。拍摄时间:2003年11月22日10时50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湖南省凤凰县黄丝桥古城人家】龙云平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就和丈夫一起给地主家当长工,母亲于2013年1月去世。1991年龙云平的父亲去世。龙云平在广州白云机场当过4年的空军地勤兵,1984年结婚成家,现在和两个儿子以及88岁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年收入3000多元。他们一家住的房子还是父亲留下来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2.jpg
【湖南省凤凰县黄丝桥古城人家】龙云平对摄影师说:“让我和老婆最发愁的是儿子的婚事,大儿子已经29岁,小儿子27岁。两个儿子要结婚就要给他们每人盖一所房子,可是我和老婆根本就没有经济能力,我们等了十几年旅游公司也没有把黄丝桥古城开发出来。”龙云平夫妻两人还在盼望黄丝桥尽快开发旅游,那样旅游公司还能补偿他们家一些钱,就有钱给两个儿子解决婚事了,这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图为1978年的龙云平与2014年的龙云平



13.jpg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北蓝屯8组人家】主人汪经洪,男,满族,1969年7月5日出生,农民,初中毕业;妻子王秀艳,满族,1967年9月30日出生,农民,小学毕业。拍摄时间:2013年12月28日13点30分



14.jpg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北蓝屯8组人家】汪经洪从15岁开始就跟着师傅玩猎隼,那时他带着自己的猎隼去抓野鸡和兔子等一些小型动物作为饭桌上的肉食。后来汪经洪又开始驯养金雕(金雕属于大型猛禽,可以抓到与狼大小差不多的动物)。汪经洪家一共种植了10亩土地,他们家的地是旱地,10亩地种植的全是玉米,一年能收2万斤玉米。每斤玉米能卖8角钱,除了留一些给家里的牲口吃,其余的都卖掉了。



15.jpg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北蓝屯8组人家】从2006年开始,韩屯村雾凇岛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摄影师来这里拍摄。精美的雾凇岛景观图片出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上,这吸引了越来越多摄影师来这里拍摄。汪经洪和村里的养鹰人也被摄影师发现和拍摄,使得他逐渐有了名气,并于2013年参加了电视剧《杨靖宇》的拍摄,在电视剧里面扮演杨靖宇。汪经洪家有十亩地,种植的大都是玉米,年收入3万多元。吉林雾凇岛冬季的温度可达零下20℃。清晨起来屋门被冻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16.jpg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小张河村人家】主人冯忠成,男,汉族,1968年11月11日出生,农民,初中毕业;母亲李桂兰,汉族,1931年08月01日出生,农民,没有读过书;妻子周玉梅,汉族,1967年11月24日出生,农民,初中毕业;孙女冯紫涵,汉族,2010年12月23日出生。拍摄时间:2014年3月15日12时23分



17.jpg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小张河村人家】3月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荒凉,所以土地上的植物在空中看时有些发黑,并没有显现出黄土的色彩。冯忠成的家就在这个由墚、塬和峁形成的山沟里。冯忠成家是从延川县禹居乡馆峪沟迁徙到这里的,在这里已经繁衍了5代人。现在,冯忠成和老母亲以及结婚的儿子一起居住在五孔窑洞里,冯忠成在外打工赚钱,老婆和他两个人的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



18.jpg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甘谷驿镇小张河村人家】冯忠成的祖籍是延川县馆峪沟禹居乡。有人考证说陕北人是匈奴人的后裔,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汉匈融合后的血液,使陕北人在人种上呈现了一种新形象:男性多壮实剽悍,女性多窈窕娟秀,心灵手巧。他们家从爷爷那辈开始才迁徙到甘谷驿小张河村居住,已经有5代人在这里居住过了,他们家世代都是农民。冯忠成家里已经没有土地了,因为当地政府把仅有的土地征收了,后来政府答应给他们开垦新的土地,由于是新平整的土地,暂时无法耕种。冯忠成就靠着打工赚钱,干一些石匠的活,每天能收入100多元钱。



19.jpg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阿勒腾乡团结村人家】主人哈德尔,男,哈萨克族,1940年3月出生,牧民,没有读过书;妻子阿米卡,哈萨克族,1940年10月出生,牧民,没有读过书;儿子木提拉,哈萨克族,1987年10月6日出生,牧民,高中毕业;小女儿:叶丽扎,哈萨克族,1997年3月26日出生,学生。拍摄时期:2007年8月6日17时58分



20.jpg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阿勒腾乡团结村人家】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一处牧草茂盛的地方,这里和新疆、西藏地区接壤,很适宜游牧民族在此过放牧生活,是哈萨克族理想的居住地。在这里放牧的哈德尔家有350只羊,其中母羊100只。夏季一家人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冬季回县里的住所过冬,他家仅来自放牧的年收入就达10万多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阿勒腾乡团结村人家】哈萨克人放牧牛羊,马在哈萨克族人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不可缺少的动物。哈萨克族的孩子们从小就擅长骑马,马就像他们亲密的好朋友。每个进行割礼(象征长大成人)后的哈萨克族男孩子都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匹马。



22.jpg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人家】主人杨宝头,男,汉族,1933年6月20日出生,农民,小学文化;妻子倪爱娣,汉族,1939年2月12日出生,农民,没有读过书;外孙女吕濛,汉族,2010年2月11日出生。拍摄时间:2011年4月7日11时05分



23.jpg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人家】杨宝头原来是村里的窑工,烧出的砖供周边村民盖房使用。1978年改革开放后,文化生活开始丰富起来,村里又重新把古老的傩戏拿出来表演,杨宝头成了傩戏班班主。傩戏演出是杨宝头的收入来源之一。杨宝头自己家中还种有5亩地,每年能收获水稻1000多斤、麦子800多斤,家中年收入1万多元。



24.jpg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人家】杨保头带着他的傩戏班子走街串巷给人们表演傩戏,傩戏表演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之一。



25.jpg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河西街118号人家】主人郭洪庆,男,汉族,1955年3月16日出生,小学文化;妻子程晓慧,汉族,1958年1月24日出生,没有读过书;女儿郭晓单,汉族,1996年6月18日出生,学生。拍摄时间:2007年10月7日9时10分



26.jpg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河西街118号人家】茶馆在中国南方特别盛行,几乎每一条街道上都会有一家茶馆。河西街118号茶馆的主人叫郭洪庆,茶馆是他在1992年的时候租下来的。郭洪庆告诉我说,这家茶馆有80年的历史,是一户姓杨的家建的,郭洪庆出生的地方离这个茶馆很近,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到这个茶馆听人说书和弹唱。徐舍镇是芜申运河的必经之地,而芜申运河从安徽省芜湖市起,一直至江苏境内后连接上京杭大运河,是水路运输出入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因此,很多途经徐舍镇的船舶都会在此停留,装卸货物,船家大都会上岸喝茶吃饭。茶馆对于中下层的人们来说,是休息、社交、集会和交易的场所。



27.jpg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河西街118号人家】2013年12月,摄影师与郭洪庆通电话询问近况,郭洪庆说,以前经常在他那里喝茶的老人有些已经去世了。喝茶的人越来越少,茶馆每天也就能卖三四十壶茶,但茶钱依然是一元钱一壶。现在靠茶馆赚钱越来越难了,郭洪庆已经把茶馆交给老婆,自己在附近一家生产电线的工厂打工。他之所以还保留茶馆,是因为这个地方已经成了镇上老人的感情寄托之地。



28.jpg
【河北省迁西县潘家口水库人家】主人:贾长月,男,汉族,1954年1月19日出生,农民,小学文化;妻子郝庆兰,汉族,1955年11月28日出生,农民,小学文化。拍摄时间:2013年11月10日12时40分



29.jpg
【河北省迁西县潘家口水库人家】潘家口水库地处河北省唐山市和承德地区的交界处,在明代,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两个重要关隘,是当时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1975年国家在这里修建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潘家口水库(潘家口水库是引滦入津的主体工程),水库蓄水后,水位超过了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古城堡淹没于水库当中,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水下长城”。



30.jpg
【河北省迁西县潘家口水库人家】为了修建“引滦入京”工程修建了潘家口水库,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贾长月一家也被迁到天津唐海县二农场五队。人生地不熟的一家人在那里生活很不习惯,加之安置协调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1983年他们决定迁回老家。回到潘家口老家,看到原先的家乡已经被淹没,没房子、没土地、没户口,一家人成了外来户,于是贾长月就在水库边建起临时的房子居住。1993年,他们一家开始在这里开办“水上农家乐”,为拍摄长城的摄影师和游客提供食宿。夫妻二人和80岁的老父亲以及儿子一家在此经营十年,现在家里在水库养有60箱鱼,一年的收入有20多万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珞巴族人家】主人格桑吉布,男,珞巴族,1974年出生;妻子欧珠多吉,珞巴族,1976年出生;儿子格桑吉祥,珞巴族,1996年出生;女儿格桑巴马,珞巴族,1997年出生。拍摄时间:2009年10月7日12时58分



32.jpg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珞巴族人家】格桑家的女儿和儿子去过波密和成都,而他和妻子一生就只去过墨脱县。他最想做的事就是能到北京去看看这个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首都,以及去拉萨大昭寺拜佛。



33.jpg
【江西省景德镇市卢窑人家】主人卢国良,男,汉族,1961年11月26日出生,高中文化;妻子胡兰妹,汉族,1960年12月28日出生,高中文化;大儿子卢鑫田,汉族,1983年6月4日出生,高中文化;大儿媳付光华,汉族,1984年12月19日出生,高中文化;小儿子卢汉文,汉族,1993年9月28日出生,初中文化;孙女卢佳敏,汉族,2003年7月28日出生,城市居民。拍摄时间:2009年10月28日15点40时



34.jpg
【江西省景德镇市卢窑人家】卢国良和妻子胡兰妹17年前都是景德镇陶瓷厂的工人。2000年,这个家庭开始在家里开设自己的瓷器作坊,烧瓷、卖瓷。现在他们在经营卢窑陶瓷艺术交流中心,为前来景德镇的艺术家提供画瓷、烧瓷的创作空间。艺术家在卢窑陶瓷艺术交流中心创作出作品后由他们家负责烧制,每制作一件瓷器收取的费用不等。他们家庭的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



35.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南长滩村人家】主人孟昨刚,男,汉族,1962年11月14日出生,农民,小学文化,南长滩村村委会主任;妻子胡丙红,汉族,1962年10月10日出生,农民,没有读过书;儿子孟建成,汉族,1983年12月20日出生,农民,初中文化;儿媳拓万丽,汉族,1983年2月14日出生,农民,初中文化;孙女孟双玉,汉族,2004年10月27日出生,学生;孙女孟双弟,汉族,2006年9月27日出生;孙子孟治鹏,汉族,2008年5月15日出生。拍摄时间:2009年11月30日10时34分



36.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南长滩村人家】孟昨刚的祖辈不是这个村子的,那时候在黄河上用羊皮筏子运货的人被称之为“筏子客”,他就是“筏子客”的后代,1949年后落户在这里。孟昨刚全家一共种植7亩地,有村里唯一的温室大棚。家里有200只羊,100棵枣树。加上在黄河渡口摆渡的摆渡钱,一年收入4万元左右。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河的水运还很发达,盛行用羊皮筏子作为运输工具。那时的羊皮筏用几十只甚至上千只的羊皮筒子捆扎而成,能承载几十吨的货物,在黄河上熙来攘往,浩浩荡荡,颇为壮观。“筏子客”就是流动在黄河上的那些船民。



37.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南长滩村人家】每到新年前夕,村民们有集中在某一天杀猪过年的习俗。而家里养殖的羊会用羊皮筏子运送出去卖掉。



38.jpg
【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七连屿北岛上的人家】主人黄宏敏,男,汉族,1952年6月出生,渔民,初中文化;妻子符史祝,汉族,1952年3月出生,渔民,小学文化。拍摄时间:2010年4月14日10时40分



39.jpg
【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七连屿北岛上的人家】夫妻二人是海南琼海县人,每年3月开始他们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跟着渔船来到西沙北岛上,住在简易的木房里。他们每天靠出海打鱼,捡海螺、鲍鱼、海参等赚钱,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到了季风来临时,海上风大浪高,西沙群岛海域就进入休渔季节,黄宏敏、符史祝就乘船回到海南琼海县家里生活。



40.jpg
【海南省三沙市南沙群岛赤瓜礁的士兵人家】主人张专,男,汉族,1975年12月20日出生,城市居民,高中文化。拍摄时间:2010年4月14日10时40分



41.jpg
【海南省三沙市南沙群岛赤瓜礁的士兵人家】礁士兵张专在这里守礁,在海军服役的16年中,曾18次前往南沙岛礁上驻守,16年当中他每三个月可以换防休息一次。他有什么东西呢?一张床、一床被褥、一个脸盆、一些书、一个草帽、一个暖瓶、两盆花、一个篮球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这些就是他在岛礁上的全部家当,但其中不少都是大家公用的。手里的冲锋枪证明他是一名战士。



42.jpg
【海南省三沙市南沙群岛赤瓜礁的士兵人家】赤瓜礁,因中国渔民在这里捡赤瓜海参而得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沙群岛实际控制的7个岛礁之一,是中国最南端的岛礁,到那里去拍摄要坐船航行三天三夜才能到达。赤瓜礁是中国在1988年3月14日和越南发生了一次海战后才收回来的。那次海战被击沉的越南船只就沉没在礁盘的边缘。战士们在不大的礁盘上给自己开垦出来一小块菜地,土壤和种子都是战士们回家探亲的时候,从陆地上带回来的。



43.jpg
马宏杰(回族),1963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87年开始自学新闻写作、散文写作;1994年武汉大学新闻摄影专业毕业;1994年—2003年历任《河南经济日报》、《河南法制报》等报摄影记者;2004年至今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图片编辑。



44.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9 01:49 AM , Processed in 0.0833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