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现代人总会抱怨,一天二十四小时根本不够用,刨除至少八小时的工作和舍不得“压榨”的睡眠时间,留给人们休息、娱乐的自由安排时间便屈指可数了。有人说“熬夜,是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但对于一些夜猫子来说,熬夜可能是这一天还没有“嗨”够,夜晚的到来是这些“夜行动物”一天的开始。现代人的夜生活可谓是光怪陆离、千奇百怪,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安排一天的时间?他们的夜生活又是怎么过的呢?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期就为人们所用。十二时辰相当于24小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以此递推。汉代时又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对照
那么十二个时辰,古人是怎么安排的呢?不少人可能觉得古代的生活乏味枯燥,不外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这只说对了一部分,有诗曰“起五更,睡半夜”,这可能是大部分古人的作息规律。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农业生产的作息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白天的时间对农民来说非常宝贵,所以他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践行者。除了农民,读书人也非常珍惜白天的学习时间,毕竟晚上挑灯夜读,挑的“灯”也是要花钱的。官员们也很勤劳,相当于现在凌晨5点左右就需要排队集合早朝,那么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就起床。从汉代到唐代中叶,都要求上人们中午才可以开市,这就意味着商人虽然一大早起来,却要等到正午12点才能工作,可以说一上午甚是无聊,不过宋代以后便取消了这种限制。白天充实地过完了,那么晚上又要怎么过呢?

因为中国统治者们也非常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准则,所以反映在城市管理制度上就是实行宵禁制度。从周代开始,文献里就有宵禁的记载。唐朝的宵禁制度十分严格,“昏而闭,五更而启”,法律中还特别设“犯夜”的罪名。唐朝的《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的漏刻“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每天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对于唐朝的人们来说,公开场合大批人群夜间活动一年只能有一次,那就是上元灯节,一年当中只有这一天会解除宵禁。不过到了晚唐时期,宵禁制度开始松弛,五代和宋朝时期,宵禁几近废除,夜市出现,夜生活真正丰富起来。

▲影视剧《大明宫词》中最经典的太平公主上元灯节邂逅薛绍的场景。
不过这宵禁制度只是限制人们在室外活动,也有不少“不甘寂寞”的人们选择在室内过自己的“私密”夜生活,其实在古诗词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古人们究竟在晚上爱做些什么。
|赏赏月亮 想想心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书一世界 一看一整宿|
稚子慵都睡,先生唤不应。
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半醉聊今古,千年几废兴。
有怀人未会,不乐我何曾。
|睡不着不妨喝一杯再说|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槑”!一个人想静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深夜时光和好朋友最配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听雨也是听心|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午夜无眠时最想T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剪剪蜡烛谈谈心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睡觉才是硬道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看了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是不是恍然大悟,这古人晚上还是有不少“夜生活”可言。搜索一下你的知识库,诗词中还透露出古人们哪些“夜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