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1368期:地震花甲志愿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1 08: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图片  2013年09月29日
中国人的一天:地震花甲志愿者
图/文 珑川


1.jpg
37年前,25岁的吴和春第一次赶赴唐山参加地震救援,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的37年间,唐山、汶川、玉树、舟曲、涞源、彝良等地震灾区都留下了他的救灾足迹。图/文  珑川



2.jpg
“哪里有灾,我就去哪里。”吴和春说,自从云南彝良地震后,自己便留在那里。“我当时正在彝良县城购买家电配件,得知芦山地震后,立即启程。一路上倒了两次长途车,搭了3辆顺风车,辗转了18个小时才赶到芦山县龙门乡。”



3.jpg
“在灾区,我的第一任务就是挖人。”7次救援经历,吴和春共挖出50多个人,但只有2人幸存。“每一个生命我们都需要尊重,即使是腐烂的遗体我也要亲手送它入土为安。”吴和春回想起一幕幕挖人场景,禁不住留下了眼泪,“有的死得太惨烈了,但我们仍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他们。”



4.jpg
吴和春从彝良急急忙忙赶过来,仅带了一个破旧的小黑包,里面装有各种简单的必需品。



5.jpg
4月21日赶到芦山县城时,吴和春听说部队的战士在山上搜寻被垮塌山体掩埋的百姓。他随即让当地老乡用摩托带着赶往山上,看到了80名战士用了6天时间挖出来的一名老乡的遗体。
在得知老乡的姓名和住址后,吴和春就去他家慰问并捐款100元人民币。站在院子里,他向老乡遇难的方向三鞠躬。“我当时倒上两杯酒,送老乡走好最后一程。”



6.jpg
雨后的芦山遍地泥泞,一些道路严重地影响到了交通畅通。吴和春在路边借到了一个铁铲,准备把这些道路整平一下。



7.jpg
吴和春忙碌在帐篷的泥泞小道上,细心地用铁铲将凸起的石块铲平,方便救援车通行。



8.jpg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5年来,哪里有需要,他往哪里跑。与大部分志愿者不同的是,救灾工作结束后他会长期待下去,为灾区人民免费修电视。




9.jpg
“过两天我要回一趟云南,把我修家电的工具搬过来,到时候在芦山租个房子,继续免费帮大家修家电。”吴和春表示,留多长时间要看看灾区的需要,可能留几个月,也可能留几年。



10.jpg
工厂电工退休的他现已成为一名专业的救灾志愿者。
联系多日的一线工作,上了年纪的吴和春显得十分疲惫。他每天都忙着运送、装卸救灾物资。这也是他第七次参加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



11.jpg
儿子在天津读研究生,吴和春每个月领着2000多元的退休金,但他仍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手机用的也是一个多年不想换的。



12.jpg
从玉树地震救灾回来后,吴和春在背上刻上了“抗震救灾”四个字,以坚定自己救灾的信念。“人生就像匆匆过雁,不必太看重物质利益,救灾是我精神上的一种满足。”



13.jpg
在芦山地震灾区,吴和春在自己衣袖上系上了一段红绸。吴和春说,“这是志愿者的标识,方便需要帮助的人识别。”



14.jpg
在谈到此次芦山地震志愿者过多、不理性的问题时,吴和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要救灾就是英雄,在灾区随时都会遇到危险,有心救灾的人无论做多小的事,都是值得肯定的。”



15.jpg
在云南彝良参加抗震救灾期间,当地人向吴和春老人赠送了一面锦旗表达感谢。吴和春离开彝良时,将其带到了身上。



16.jpg
这份关于他本人报道,吴和春也带在身上,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时时记住这些,不能辜负!”



17.jpg
多年一个人的志愿者之路,吴和春养成了抽烟的习惯。提起家人,吴和春说,家里还有一位90多岁的老母亲,忠孝不能两全。“如果有一天我在救灾的路上发生意外,我只希望有人把我的遗体送回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9 06:40 PM , Processed in 0.0722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