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0

[人世间] 不要被天价欺骗,中国的博物馆其实有很多地摊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要被天价欺骗,中国的博物馆其实有很多地摊货 

2017-07-01 马元西 香港凤凰周刊

转载自 网易浪潮工作室

撰文 | 马元西  编辑 |鲁勇男

你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随便走进一家博物馆,都有可能遇到假文物。


在中国人心目中,似乎一直流传着一种奇怪的创新观。假如能够做出与卓越物品外形、功能相仿的复制品,那么人们便认为自己的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达到了与他人同样的境界,并为此沾沾自喜。


无论模仿的对象是现代高科技的智能电脑、手机,还是古代能工巧匠的传世之作,都能激起这种自豪感,“仿制”甚至也被视为了创造力的一种。而消费者、文物和真正的文化创新,就只能付出血泪,为它们默默埋单。

自古以来就是造假大国


中国的赝品传统由来已久。


在所有文物中,要数书画仿制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画学习,往往从临摹、效仿前人作品开始,以将书画技艺传授给学子,南北朝时便已有人提出“传移模写”的概念。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掌握了前人技艺要领、甚至能完全复刻著名作品的能人,从来都不缺少。


2014年09月13日,北京,首都博物馆古代文物展,王羲之书法。/视觉中国


有一则关于王羲之的轶事表明,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精湛的书画仿制活动。据南朝书法家虞龢记载,王羲之将自己的最新作品呈给晋穆帝观看,穆帝便招来宫中书家张翼,分毫不差地仿写了一份同样的作品。皇帝将仿本题款后送还王羲之,而王羲之竟然没有发觉异样。直到后来再细细端详时,他才发现这是别人的仿作,不禁感叹“几欲乱真”。


到了唐代,甚至出现了流水线式的、专人负责专门部分伪造的“生产线”。武则天时期的两个宠臣张易之、张宗昌,就是以修复内库图画为名,把宫中的名贵书画替换为匠人高仿的赝品,自己把真迹藏在家中。此事直到他们逝世后才被揭发。


后来中国书画仿制的三个高潮,分别出现在北宋后期、明代中晚期以及清末。发达的书画交易市场日益成型,甚至出现了专门的作坊、工厂,形成了地区性作伪风气。越到后期,书画赝品制作越加精湛。


历史上,苏州、湖南等地都曾是书画赝品的产地,而2000年后开始繁荣起来的北京潘家园,作为全国最大古玩市场,字画造假早已形成系统的产业链。


2008年奥运会,北京,中外游客慕名来到潘家园古玩市场。/视觉中国


青铜器的伪造起源更早,《韩非子》中已可见到关于青铜器真伪辩论的记载。大量仿制和伪造青铜器始自宋代,以后经过元明、清、民国,以至解放前都有一定的数量。青铜器的伪造方式花样繁多,除了整体完全是伪造的之外,还分有把真文物的残片补成赝品、在无字真文物上加刻铭文、加上花纹等类型。


有的号称商周时期的重器被博物馆收藏,后来发现其实是明代或清代的赝品,这类制作精良的赝品有时连专家都不易分辨。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是著名的“青铜器之村”,该村专业加工户达到300多家,从业人员1880余人,年创产值达9000余万元。


上世纪末,南京博物院曾收藏过一件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但后来被业界认为是赝品。该件青铜器质地年代并不存在疑问,重点在于器物的错金工艺被质疑造假。从市场价值上考虑,有铭文或者错金工艺的青铜器,其价值要高于普通青铜器数倍甚至几十倍,这便是“真器伪铭”的紧俏之处。纷繁复杂的造假工艺,甚至能骗过专业权威的博物院专家。


其他种类的文物,如瓷器、玉器,也都各自有著名产地以及赝品重灾区。到了工艺技术发达的现代,很多赝品制作精良以假乱真,流通于市场和藏家之手已久,非常容易混入拍卖行和博物馆。


2012年4月21日,河南省洛阳市烟涧村,村子因为出产高仿青铜器而闻名。/视觉中国


2011年的8月,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一场拍卖活动中,一套据说可追溯至大约2000年前汉代的玉雕梳妆台和凳子,以3300万美元(约合2.2亿元)的价格拍出。玉凳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之组件,曾被拍卖公司称赞为“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


但随后,专家们指出,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时的人们不坐椅子,而是席地而坐。关于这套玉器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2012年2月23日,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公开表示,这个所谓的“汉代玉凳”,其实于两年前年产自邳州市,当初是作为高仿工艺品出售。


他曾多次指导制作,对玉凳提出造型、纹饰及图案方面的设计建议,并以2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外地人。

博物馆买了好多仿品赝品


而博物馆的文物来源,直接来自考古现场的,数量和比重并不太多。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征集、艺术品市场竞拍购买,或接受捐赠等方式,寻找合适的能作为藏品的文物。


在文物艺术市场中,对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那些具备悠久历史、有能力提供大量优秀古代文物的国家,通常被称为“来源国”(source nations)。而经济发展较为完备,有很多富人愿意在文物市场中消费,以为自己增添一些雅趣的国家,则被称为“市场国”(market nations)。


中国曾经作为文物来源国,经历了长期的文物流出阶段。直到近十几年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许多富有的人开始加入文物市场,中国也就转而又多了一重文物消费国的身份。


2013年06月02日,太原,“山寨十二兽首”亮相街头。/视觉中国


2012年,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拍卖收入,比2003年提高了900%,达到了89亿美元的规模,而美国同年的拍卖收入为81亿美元。事实上,从2010年起,中国已经连续四年占据世界艺术品市场交易额的冠军地位。鉴于中国二十多年前还完全不存在文物市场,而这么短时间内就达到如此迅猛的增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历史上的列强掠夺、盗卖文物,或者历次政治动乱中造成的文物毁坏,逐渐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频频拍出天价的珍品,也不是大部分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于是人们需要有足够的文物在市场中流通,也需要有让更多人能买得起的物件。这些文物从哪里来?仿品、赝品,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2012年5月21日,上海,警方捣毁一以假货冒充传家古玩诈骗钱财的团伙。/视觉中国


长期以来,业界人士一直对《拍卖法》的第六十一条—— “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诟病不已。这个条款的存在,顺利为拍卖行拍出赝品文物逃脱了罪责,将拍品鉴定和保真的责任,全推给了竞拍者。有的拍卖行甚至做出知假拍假的行为。


拍卖行便借助各种方法,抬升拍品的价值,并希望制造漂亮的交易数字,表明自身的资质。操纵价格的现象比比皆是,收藏者和投资者通过竞拍一件作品,来推高他们所有库存的价值,这些投资者也许是某个大量持有某位特定艺术家藏品的艺术投资基金组织。拍卖行也会自己进行虚假竞拍,通过一次次虚高的报价,拍品的最终交易数字变得非常可观。


拍卖行也会掩盖拒付订单,把取消了的交易作为真实交易公布,甚至把虚假交易成交价宣布为历史纪录。此举以一种欺骗性的方式粉饰了实际收入,让行情比市场真实的样子看上去更红火,并抬高了拍品的价格。


因此,一件赝品要想进入市场,它可以借助辗转不同的拍卖行,制造看上去十分权威的“出生证明”和良好的拍卖纪录,再伺机进入下一次拍卖,等待“看走眼”的冤大头买下。在这个过程中,拍品的价格往往只会越来越高。借着很多人对拍卖行的信任,赝品得以顺利“洗白”。


2016年3月14日,香港,苏富比是为数不多有公信的拍卖公司。/视觉中国


2011年5月,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晚间拍卖现场,一幅齐白石于1946年完成的水墨画《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的惊人高价成交。但在拍卖结束两年后,这幅名作却惊现于北京的一个仓库里。拍卖画作是否为真迹引发质疑后,成功竞拍者拒绝付款。


当下博物馆购买藏品的程序,本身其实比较严谨,但问题出在操作过程。博物馆参与市场文物购买前,会请业内多位专家鉴定。很多时候,假如有一位权威专家认为是真品,即便其他人有不同意见,甚至提出质疑,博物馆也会收下东西。有的博物馆甚至违规操作,在没有权威鉴定的情况下,先购买了文物,事后再草草补个鉴定报告。

你去的博物馆很可能是假的


截至2012年底,全国经文物部门备案的博物馆有3866家,其中民办博物馆647家,占到约17%。2014年国家文物局开展的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覆盖了21个省份的418个民办博物馆,从诸多评分标准来看,不少民办博物馆的表现差强人意。


这次调查的各项指标总分满分为1000分。首先是民办博物馆的中位数得分偏低,仅458分,不到满分的一半。调查覆盖的所有博物馆中,得分在800分以上的仅有4家,700-800分的也只有11家,高分、优秀博物馆为数极少。若以600分为及格线,分数达到及格标准的博物馆仅占总体的13.6%,剩下八成多的博物馆,都没有达到及格水平。


2012年5月18日,广西柳州,15家民办博物馆挂牌开馆。/视觉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得分300分以下的,也就是表现最为糟糕的58家博物馆,占比达13.9%,比及格的博物馆数量还多。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评分项目,考察民办博物馆运营现状。在“履行设立登记手续”这一项考核中,仅六成博物馆达到了百分制下70分以上的分数,剩下的博物馆都是低分。也就是说,它们其实都属于“非法设立”的文化场所。而在“博物馆年检”这个项目下,则有42.3%的博物馆不合格,未能保持应有的文物展览和研究水平。


而民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状况也令人担忧,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情况普遍存在。在评估申报材料中,各博物馆对“藏品真实可靠,有鉴定证明”指标所要求的来源和真实性证明附件几乎都是空白。由于民办博物馆藏品主要源于民间收藏,来源是否合法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靠收藏者自证。而社会上仿品、赝品的大量存在,让缺乏正规收藏渠道的民办博物馆面临很高的藏品真实性风险。


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2013年进入人们视野的,位于河北省衡水市的冀宝斋博物馆。这座由当地二铺村支部书记王宗泉创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博物馆,在受到质疑之前,曾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衡水市“十馆一中心一剧院”重点项目等,还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7月11日,河北冀州,冀宝斋博物馆停业整顿。/视觉中国


博物馆于2010年底开放游览,门票定价30元,馆中的主要藏品是历代瓷器。然而当马伯庸参观游览冀宝斋,并撰文质疑其间藏品的形制、纹饰、年代疑似造假后,冀宝斋陈列展品的真实性——例如体积巨大的巨型瓷器、产自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彩瓷”“青花瓷”、以及为数不少的鬼谷下山罐——便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民办博物馆的乱象,与政府推动文化事业的鼓励政策有关。各地对私人博物馆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如果有人存心利用这些政策,他们可以借创办博物馆的名义,在地方上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拿到土地,并取得地方政府的奖金。在文化事业的旗号之下,博物馆的各项税收和经营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好。


经营几年之后,博物馆所有者会寻找各种途径,暗中转换土地的用途,发展各类商业用途,“获利空间”巨大。而在经营期间,这些“投资者”的赢利模式,一是收取门票,二是以博物馆和藏品的资产向银行借贷。而文物鉴定市场目前存在的商业性有偿鉴定,为不少赝品开辟了“身份合法化”的坦途,增加了其担保估值时的身价。


如果什么时候,你碰到了令你感觉异样的藏品,或者运行疏漏的展馆——你确实很有可能去了假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Toby Bull.(2015) Forge and Export:The Trade in Fake Antiquities from China

2.David Barboza.(2013) Forging an Art Market in China

3.Tom Phillips.(2013) Chinese museum found with 40,000 fake exhibits forced to close

4.国家文物局.(2014) 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

5.李玉瑛.(2016) 古董的价格:中国文物拍卖市场的社会镶嵌

6.杜迺松.(2006) 全国青铜器所见伪器伪铭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9 12:10 AM , Processed in 0.0606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