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一九六四,共享厨房
网易图片 2017-06-16
1958年,人民公社在城市继续试点。伴随着“共产主义需要怎样的建筑”的讨论,安化楼如一片朝霞在天边轰然升起;半个世纪过去,它被周围日渐隆起的楼群包围,越发显出自身的古旧。曾经,它作为样板房实验着共产主义的集体生活;如今,共产意味早已淡薄,它的内部裂变成一个个“原子”。楼外的看客无不感佩岁月无情,楼内的住户大多盼望拆迁改造。1964年起,大楼内有了公共厨房,它就像放大镜,映着大楼的历史与变迁。
2017年初夏,安化楼的外墙再次被刷上了一层饱和而明亮的粉色油漆;保温加层工程也宣告完工,楼里装上了更加结实的双层玻璃;二道、三道租客也依照规定清退完毕。
自2014年安化楼脚下的广渠门内地铁站建好后,房管所明令禁止安化楼公房转租转卖。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频繁的换房、出租,大楼内人员参差不齐,公共厨房经常“失窃”。住户岳长圆老人回忆起那段日子仍觉得惊心:“有人进去随便拿,连油和锅都不放过。不做饭的时候,我们就干脆用防盗锁把厨房锁上。
然而,独具“特色”的公共厨房最初并不在安化楼的设计蓝图上。1958年建楼之初,人们遵循“大集体、小自由”的原则,构想着“两居室、没厨房,吃饭到楼下大食堂”的生活。不料没过多久,三年困难时期到来,一楼大食堂还没来得及投入使用便成了摆设,吃饭问题只能靠住户各自在楼道支灶生火解决。每到饭点,楼道里便烟雾缭绕。
按照最初的设想,一楼本来是“吃饭不要钱”的公社大食堂, 如今大厅内停满了各式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墙上贴满小广告。
1964年,北京有了煤气灶,房管所在每层各辟出三间房作为“公共厨房”,厨房中间摆着做饭用的案板,四周是一圈对着墙的灶台,可供8-10户人同时使用。由于公共厨房没有排烟设备,每到饭点,整个楼道里都弥漫着饭香,“一家炖肉整层皆知”。

共产主义大楼的生活也因此添了几分集体味儿:每个公共厨房只有一个水表,水费按人头平摊;灶台上挂着值日牌,各户轮流清洁厨房;到了周末每户派出一人参加楼道的大扫除。住户们一个挨着一个并排烧水做饭,彼此生活得温馨默契。

安化楼的第一批住户大部分是回迁户、换房户和住房拥挤户,此外,还有一批负担得起每月4、5元房租的“高干”。孙平老人是大楼落成后的第一批住户,如今她已年逾八十。说起当年的老邻居,老人如数家珍:“东边是刘老师一家,西边是冯老师一家,还有隔壁的外经贸大学的陈老师,他的夫人和丈母娘也都是老师。”
“1962年,周围就这一幢高楼,路过的人都很羡慕。别看这楼50多年光景了,地砖还很结实。”老人边说边跺了跺脚,努力证明地砖如何历久弥新。她听说这座楼是苏联专家设计的,用的是十大建筑的余料。图为安化楼的地砖,材质相当考究。
改革开放后,一批人搬出了安化楼,住进了条件更好的楼房。他们并没有放弃楼里的公房,照旧每月交着租金,再以高出数倍的价格转租出去。位于九楼的歌舞俱乐部在短暂的存在之后也租给了一家医疗器械厂办夜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