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
独步梧桐
李朝阳
琢、推、磨···
一把锉刀,一段桐木,
一握就是一日光阴。
微微凹起的木纹,
一点一点铲平。
李朝阳将手掌抚上去,
感受着木身的呼吸。
《最美北京·传承 梧桐古琴》宣传片
这一日的细细琢磨,
同过去的数千个日夜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
他已走过了漫漫光阴,
从山村里普通的少年,
变成了“梧桐制琴”传承人。
为梧桐琴正名这条路,
他已走了十年。
李朝阳生长在河南伏牛山区。
这片土地流传着上古伏羲的传说,
也孕育着“凤凰神木”梧桐林。
和村上所有孩子一样,
李朝阳少年时就早早出来学艺,
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漆工。
安静的洛河从他脚下流淌,
山中岁月脉脉悠长,
少年静心学着上漆工艺,
梧桐叶很轻地落下来,
再慢慢落在他的肩上。
他曾以为自己一生,
就这样安安静静的过了。
在大山里,在梧桐树下,
在父母的灶旁。
直到一次机缘巧合,
他偶然听到琴行内一位琴友的琴声,
便深深的被这琴音震撼了!
“我从来没听过这么温婉动听的音乐,
简直就是从天上洒落人间的清音。”
他想着,
古琴这样美,这样清雅,
他萌发了制作古琴的念头。
从漆匠转行斫琴师,
李朝阳的技艺一片空白。
他只好跟着朋友一边上漆,
一边精心学琴。
凤栖梧桐,其声清越,
梧桐木本就是古琴的好材料。
但现今的桐木琴,材质却大多是
生长周期极短的泡桐木!
这让李朝阳感到惋惜和痛心。
古人可以用桐木做出如此多的名琴,
难道现在就不能用梧桐木做出好琴吗?
一定可以的,他相信。
他开始专心研究桐木制琴之法。
选材,打磨,调弦,合琴……
由于桐木制琴的古法已经失传,
他只能自己加倍努力,多方问询。
郑州、苏州、北京…
他孤身负琴,远离家乡,
踏遍了所有能去拜访的名家。
江湖潇潇,琴声萧萧,
负琴独行,
全无书中那般清逸自如,
只有满满的世情冷涩。
吃过闭门羹,
也尝过冷脸和嘲笑,
但他只是转过身,
沉默地,
做好一张又一张琴。
发声不对,拆琴;
面板不好,拆琴…
他倾尽所有心力研究制琴,
反复琢磨,
只为手下桐木琴的泠泠清音。
做琴的辛苦,研究的难处,
其实他都不在乎。
他最害怕的,
是那段灰暗的日子——
在制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几乎受尽所有人的反对。
《 指尖上的中国·凤栖梧桐》纪录片
朋友的劝诫,
家人的不理解,
总逼着李朝阳去干些“正事”:
“你现在做的这是什么东西啊?不认识!
哪怕你出去一天只挣几十块,
也比这个强啊!
这上有老,下有小的,
至少还能养家糊口啊。”
又或是村邻阴阳怪气的讥讽嘲笑:
“你做的这个东西挺好,
能卖100块钱不?”
李朝阳哭笑不得。
回想起那段时光,
他仍觉得难熬,
但他只把目光专注在琴身上,
咬着牙,坚持一下,
再坚持一下。
每当快撑不住的时候,
李朝阳就会读读这两句诗: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靠着这两句诗,
一直撑着斗志——
他,就叫“朝阳”!
这宿命般的使命感一直激励着他。一切似乎有着缘法。他想,他一定要做出音色完美的梧桐古琴!
然而,制琴的苦头还在后面。
做琴伊始,他并没有名气。
没精力推广,古琴销售惨淡。
迫不得已,他只能一边靠种地卖菜
甚至卖西瓜谋生,
一边继续坚持研究制琴之法。
由于未有足够的经验,
他的古琴返修率极高,
许多琴都需要重做。
这也是桐木琴本身的特性:
木质容易开裂、性脆,
宁折不弯,
这对制琴来说是致命的问题!
问题就要解决,
李朝阳矢志不移!
没有文献资料,
也没有专家指导,
他只顾咬牙挺下,反复试验,
多次走访乡间,
与木匠等传统匠人研究探讨。
一次次失败,
一次次重制,
终于,
他摸索出了正确的桐木制琴之法!
木质上的问题虽然解决了,
但他知道,
琴韵才是古琴真正的灵魂,
他开始琢磨如何正确把握古琴的音色。
凤凰于高岗,
于梧桐鸣叫,
是自然天道。
这也让李朝阳更深地领悟到:
古琴中的儒家的“中正平和”之道,
道家的自然之道,
和佛家的无我之道。
于是,
他经常外出散步,
听听风声,感受乡野的香气,
感受梧桐叶落的声音,
从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汲取灵感。
苦心孤诣,谦恭仁厚,
李朝阳十年如一日的专注
和完善踏实的的后期服务,
为他积累了不少善缘。
李朝阳(左)与南京成功亮老师(右)
终于在2007年,
他应邀拜访西安古琴界的李延明大师,
得其指导,
又得终南琴社的朱文革先生引荐,
再得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先生指导。
同年10月,
他精心制作的梧桐古琴,
荣获民族乐器古琴制作大赛银奖!
2009年5月,
在器乐学会和师友的帮助下,
李朝阳将自己的斫琴坊迁到北京。
正式命名为“栖凤琴堂”——
这是由中国民族乐器协会会长
冯光钰先生所题写。
这样的重视与认可,
让李朝阳十数年的心血得到回报。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
斫琴刀,
依旧稳稳的握在他手上。
2010年7月,他的栖凤琴堂获得“优秀制琴坊”称号。
2011年4月,他和几位油画名家一起,在苏州办了琴画展览。许多京城的著名琴师开始争相收藏他的古琴。桐木琴也渐渐被琴家们认可。
韵味隽永绵长,
琴音松透,
音色珠圆玉润、清越静雅,
又不失苍劲古韵,
是很多琴家对李朝阳古琴的评价。
数载辛苦,
一朝圆梦。
李朝阳脸上只有平静的谦和,
“古琴内敛,让人修身养性,
了解古琴的历史和文化后,
我感觉古琴的学问,
一辈子也学不完”。
也许很多人觉得,
“匠人”一词,太深太难。
但在李朝阳的心中,
匠人也不过只是意味着:
“生命那么长,
总要留下点什么。”
十年,
是受尽冷眼希望渺茫的十年,
是屡入绝路艰难磋磨的十年,
是尽受风霜却不改初心的十年!
十年,他只做一件事!
就是一点一点,
打磨手下的这把琴。
尽受十年风刀霜剑,
不改初衷!
只待梧桐声,
只守凤凰音。
终得琴声清越,
凤凰高飞!
在苦尽甘来的成功面前,
有些东西比结果更可贵。
那便是,
人们一直坚持的,
岁月与初心。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1:37 PM , Processed in 0.0507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