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06.09
铸钟人终其一生复刻编钟 30年练就“金耳朵”
本期作者:腾讯大楚网 刘婧 王淼
“择一事,终一生”,对铸钟师们而言,这是一种必备修炼。他们三年雕刻同一种纹路,十年研究如“头发丝”般的蟠虺纹,三十年练就“金耳朵”……
“择一事,终一生”,对铸钟师们而言,这是一种必备修炼。如今,我们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看到听到的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编钟,就是出自武汉一家公司的专家们之手。他们三年雕刻同一种纹路,十年研究如“头发丝”般的蟠虺纹,三十年练就“金耳朵”……(摄影/王淼 撰稿/刘婧 腾讯大楚网)
70后的王为钢工程师擅长青铜雕刻,在这里一坐就是二十余年。他的每一天过得像“复制、粘贴”一般重复,陪伴他的只有一张图纸、一把刀,王为钢说:“曾经有学徒呆不了三天就辞职不干了。”
20年前,王为钢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走进了武汉东西湖的这个沧桑小楼。当时他还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无数次地想过要离开。但是“晚上小孩睡着后,拿起模型反复看,心里又平静了”。在无数次自我对话后,王为钢理清了自己的内心:对编钟有爱。
在王为钢的职业生涯里,成功复制曾侯乙墓尊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个曾侯乙墓尊盘精美绝伦,被专家称为“惊为天人”,但因为太复杂精致,无法翻模,只能创作还原。这件事,一做就是三年,一千多个日夜坐在小角落里,王为钢默默地和“曾侯乙”对话。
1978年与曾侯乙编钟同墓出土的青铜建鼓座也非常特别,现在正在进行复制。这件青铜神器有无数条首尾缠绕的蟠龙奋力向上,形状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宛如无数生灵托举着生命的火焰,而这些蟠龙只能创作还原。
一毫一厘的雕刻,日复一日的繁琐,“很多工艺说出来就一句话,但做到至少是几年。”编钟研究第五代传承人陈世辉高级工程师感慨道:“沉静下来,成年累月的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所谓的耐心,还有历经挫折之后依然初心如故。“记不清被专家们挑刺多少次,一切从头再来,这种过程,20年里一直在重复”,王为钢说。
制作编钟模具需要先将蜡模倒好,然后再通过这些刻刀工具进行精雕。
负责翻模工序近30年的李成功工程师笑言:“这里时间是静止的。”
在蜡模班组,这里的阿姨们一做就是二三十年。白天研究磨具,晚上自学乐理。
倒模分为阴模和阳模之分,师傅们要先将模具倒成阴模,然后再次倒模后再倒成阳模。倒好的编钟蜡模有时候需要进行再次测量尺寸,便于后期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