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以来的高考四十年变迁
新浪图片 2017年05月31日
四十年前,1977年,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曾经,"知识改变命运",人们对“恢复高考”给予了万千溢美之词,好像怎样夸赞都不过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考又在经受着争议与质疑之声。在夸赞与质疑背后,高考这四十年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1977年8月,邓小平迈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供图|新华社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中国社会沸腾了。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考试历时一个月,最终录取了27万人。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是1977年冬天,北京一考场外的情景。供图|视觉中国
参加1977、1978年高考的人中,有很多是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老三届们,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们有的在工厂做工,有的在农村种地,高考给了这些大龄青年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1977年高考的准考证。供图|视觉中国
对于文革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会,这项制度选择给了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也给了出身不同的青年以希望和机会。在文革年代,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要经过群众推荐和严格的政审,“出身”不好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图为1978年,认真备考的青年。
1977、1978年,考生很多是结婚生子的大龄青年。从1979年开始,政策规定,考生年龄应在25周岁以下,学习优秀的未婚青年经单位证明年龄可放宽至28周岁。青年人十分珍视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这是1980年,边读书边照看孩子的大学生母亲。鲍昆|视觉中国
1979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生大多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当年,上海师大二附中的应届毕业生应志强(左一)名列理工科全国第一名,被录取到北大物理系;北京知青、昆明市《边疆文艺》编辑王文琴(右一)名列文科全国第一名,被录取到北大中文系。杨武敏|新华社
恢复高考之初,在统一的高考之外,也同时存在另一种形式的人才选拔形式。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迎来了第一个少年班,这些孩子在16岁以下,数理基础较好,思维敏捷,经过严格的考核进入科大。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朱云风|新华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几乎是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高考给了寒门子弟跳龙门的机会。这是1981年高考,河南省武陟县圪垱店公社孪生姐妹丁爱菊(右二)、丁爱莲(左三)双双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专业。严世昌|新华社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公费制,80年代中期后许多大专院校招收了相当数量的自费生。1989年被称为中国高校收费改革元年。此后直至1997年招生完全并轨,高校既有公费生,又有自费生。这是1989年,北京大学的自费生。岳景春|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