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史地人物] 传说,高考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7 04: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说,高考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五 

 2017-06-07 新星 世界遗产地理

今天已经开始高考了,现在的考生拿着准考证进考场,参加考试即可,可我们的先辈们不行。


考生入场之前,需由主考官进行一次集体点名,同时搜查随身携带用品。为防止考生夹带作弊小抄,自宋真宗时期,考生入场时会由监门官进行一番搜身检查,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搜查之严苛远超今日高考。


资料图:入场前需检查鞋底。


随着搜检力度不断加大,考生常常需要脱光了衣服“赤诚相对”。后因检查太细致以致于场面十分难堪,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沐浴后,考生要换上官方准备的统一服装,才能进入考场。这实际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 

 

距离现在最近的清朝科举规定得更加细致,进场前得脱衣检查。考生鞋袜必须穿单层,衣服得拆缝,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同时禁止考生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等,而且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这些都是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

 

除了物品,考生本人也是一个检查的要点。


感谢伟大的科技发展,现在考生只需要对照本人和照片并验证指纹即可,但古代科举怎么办呢?


科举的准考证上有描述样貌的文字,但是文字是很苍白的,所以只能描述一些十分笼统的特征,例如身形胖还是瘦,皮肤黑还是白,脸上有什么明显的痣、疤痕、胡须等。那问题就严重了,万一制作准考证的时候,你是个黑胖子,经过宅家刻苦复习,捂成了一个白瘦子,考官是不会认你的!为了能顺利考试,考生除了专心复习,还必须努力保持自己跟准考证上的样貌描述一致。


好辛苦啊!

 

千万别减肥!瘦了你就不能参加科举啦!


为了给这种不靠谱的认人方式添加一点科学性,国家增添了一项规定:考生入场前,应有相熟之人当场指认、签字画押,如事后发现有冒名顶替情节,指认者负连带责任。虽然这种方法依然存在漏洞,但好歹比纯字面描述靠谱多了。

 

我们考完一科,散场了,就能回去吃饭,而先辈们可不这样。


例如明清时期乡试,考试按科目分三场,每场考试考生从点名入场到交卷出场,一共需要在贡院内呆三天两晚,但贡院内仅仅提供热水,其余所有食品和物品都需要考生自带。因此,考生除了带上笔墨纸砚外,还要携带餐具、食品等。


有的人在里头自己生火,有的人为了省事,从场外带了馍馍、糕点、饼干,但是进去以后你就不要妄想吃到完整的馍馍、糕点、饼干了,因为在进场的时候,为了防止你夹带,检查人员会把你的馍馍、糕点、饼干切开,变成了渣渣你也得吃,因为一场考试可得考一整天!


这么一比,是不是觉得自己轻松多了?

 

考试不息,作弊不止,小抄这种东西,先辈们早就干过了,即使用毛笔也能写出超小的字,2009年7月5日青岛举行的鉴宝大会中,市民徐先生收藏的清光绪年间的全国最小作弊微型书《五经全注》。书长6.5cm,宽4.3cm(内页长5.7cm,宽3.6cm),该书共有160页,共计13.4万字。


 

而且不仅要写在小本上,还要写在袜子、衣服上,如下图:




一切准备就绪,要开始答题了。你是不是想起了当年老师们让练字的恐惧?


练字到底重不重要?对卷面分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来看看清代乾隆四十年探花沈清藻殿试卷的刊本。


 

堪称字帖啊!


所以在机考完全普及之前,大家还是好好练字吧!


小考、中考、高考……考完三次后面还有各类职业考试,听起来就头大,这时候就不得不把先辈们的考试流程搬出来安慰一下你们了——


新媒体编辑 /丰泽、新星

摄影/新星  制图/康一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8 01:13 PM , Processed in 0.0587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