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7-13 11:27 PM 编辑
昔日煤都衰落 下岗潮后的矿区民生镜像
网易图片 2017-03-14
1999年,抚顺龙凤煤矿破产倒闭;那一年,付师傅下岗;那一年,和许多老矿工一样,他们的生活滑向了供给侧……付师傅今年42岁,1999年在抚顺龙凤矿下岗,之后在商场修过手机、干过零工、在个体煤窑还当工人,每月收入2千多元。2005年棚户区改造后,他得到了56平米的回迁房。42岁的他去年才结婚,妻子没有工作,目前已怀孕5个月。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他借款3万多元买了小货车承包快递业务,却发现抚顺的低需求和低消费仅仅够他养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那时的产能结构调整还没有“供给侧改革”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学术语,一种更为直观、更为粗暴的称谓记录在民生词典里:下岗。抚顺“煤都”之美誉曾叫响全国,曾是一个拥有220万人口的繁华城市。然而,抚顺的煤炭的预测储量是15亿吨,目前已开采了三分之二,令昔日的“煤都”走向资源枯竭、地质损坏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困境。图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抚顺龙凤矿于1999年破产,只剩下一座64米高、千疮百孔的竖井——据当地老年人说,这竖井曾印在旧版人民币的背面。
1995年我国城镇国有单位就业人数高达1.13亿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9.14%;与此同时,亏损国企的占比则高达40%左右,两者结合,导致1999年年末累计下岗职工人数高达2440万人。那时的东北无疑是下岗的重灾区,之后的很多年,石油、煤矿、钢铁等领域的下岗工人拿着微薄的买断补偿金,开始了自谋生路的征程。图为抚顺胜利矿旧址的选煤车间已破败不堪,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随着煤矿倒闭,大批矿工下岗,以及人口外流,矿区的许多中小学也跟着废弃。图为随着胜利矿的倒闭,胜利中学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抚顺电铁建成于1904年10月,2009年7月1日客运全面停运,历尽百年沧桑,咣当咣当的电车声从此只能留在抚顺人的记忆中。图为大批废弃的电车油漆剥落,车体锈迹斑斑。
曾经让抚顺人引以为荣的电铁客运目前已全面停运。每天上下班时间,总有许多矿工穿行于电车铁轨之间。
昔日为矿工业余文化生活立下汗马功劳的露天矿文化宫,已破败不堪改为他用。
东露天矿与老虎台矿之间的有轨电车站已废弃多年,旧站台附近经常有捡拾废钢铁的妇女经过。
如今的抚顺矿区居民对“下岗”这个称谓谈不上淡漠,属于他们的生活,是宿命,也是承受,更是一种习惯。徐凤英今年53岁,1998年的一天,矿上领导一句“你们回家放假吧,等矿上有消息了再回来。”作为集体制工人,她拿不到买断金,这“假”一放就是十几年,矿上再也没有传来开工的消息。2000年,她在千台山半山腰盖了间平房开小卖店,一直把女儿供到读完大学;她的老公目前还在露天矿工作,每月2千多元工资。
徐会祥今年64岁,2003年在老虎台矿退休,每月1700元退休金,现在与老伴儿在三十多年前所建的、一间20多平米违建房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