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的一次海盗航行中, 苏格兰皇家海军军官亚历山大·色尔科克(Alexander Selkirk)在南太平洋的胡安·费尔迪南群岛被放逐。在以亚历山大为原型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这样描述了他在岛上对光的渴望。
“我太需要蜡烛了……每天晚上七点天黑,我不得不睡觉:我还记得在去非洲冒险时用蜂蜡块做蜡烛,但现在我没有。唯一的补救办法是宰头羊,把脂肪保留下来,用白天晒干的黏土,用棉絮捻一根灯芯放进去。给自己做一盏灯照亮夜晚。但这远比不上一根好蜡烛。”
照明是人类最早习得的能力之一。一根灯芯,一块脂肪,一个容器,便可以点亮黑夜。太平洋西部的土著印第安人将三文鱼风干后串上细绳灯芯;苏格兰人把丰腴的海燕鸟风干,把灯芯穿过海燕喉咙后点燃。 法国南部洞穴考古发掘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岩石灯,对残留物作化学分析后发现,用作燃料的动物脂肪来自于狗、猪、狮子、河马、公牛、绵羊、骆驼,以及鹿。

△ 太平洋细齿鲑(Eulachon / candlefish)的肉质极肥,风干后可以直接点燃(National Geographic)
蜡烛作为照明的载体在公元500年前由罗马人固定了下来。此后直至中世纪,照明的生产方式和燃料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蜡烛价格和燃烧效率的变化也非常缓慢。
蜡烛制造技艺受人尊重。中世纪曾有儿歌这么唱:“长大了我要嫁给谁/屠夫,面包师,还是蜡烛制造匠?”不管嫁给谁,对于十四世纪初,年收入在40-50英镑的普通家庭,1.5便士一磅的动物脂肪蜡烛是奢侈型消费。而教会才用得起的蜂蜡就更不用想了。最经济的办法是自制蜡烛:夏天收割灯芯草后晒干剥皮,取其木髓制成灯芯后,浸入液态的动物油,灯芯将油脂吸干后,就成了灯芯草蜡烛。这动物油脂也不是买来的,而是厨房里做肉菜剩下的边角料油。做好一条50-60厘米长的灯芯草蜡烛,可以燃烧45分钟到一个小时。制作灯芯草蜡烛需要的脂肪和灯芯草比例为6:1,做好1.5磅的灯芯草蜡烛,穷人家可以用一年。经济条件略好,家养牲畜的自由农民家庭,宰一头小公牛获得的脂肪,可以制作300根蜡烛,足够节俭地用上三年。
假如用流明来衡量,中世纪初一户家庭每年消费3000流明(lumen-hours),每天8流明左右。一个100瓦的白炽灯泡一小时便能提供10000流明。也就是说,中世纪的家庭每天获得的人造光亮,只相当于现时100瓦的白炽灯泡工作20秒。
十八世纪初,为了资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安妮女王下令对蜡烛和其他生活必须消费品征税。到十八世纪中期,税收导致蜡烛的市场价格违反市场规律地上涨了近50%,导致原本还有能力购买蜡烛的家庭,回到了自制灯芯草蜡烛的模式,经历了中世纪以后的另一种“黑暗时代”。
女王对蜡烛征税只是针对动物脂肪制成的蜡烛,鱼油制的蜡烛并没有列入征税名单。海边城镇早在十六世纪便有用露脊鲸制作油灯照明,到女王开始征税后,抹香鲸鲸油成为了新目标。它没有动物脂肪燃烧时的强烈臭味和黑烟,成为了城镇街道照明的理想原料。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让规模化的捕鲸和鲸油进出口成为可能。而美国东北部麻萨诸塞州的Nantucket小镇,成为捕鲸史上重要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