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一部名叫《少帅》的历史剧在各大卫视和网络平台播出,并获得了一众好评。催红这部作品的却并非是担任男一号的文章,而是出演大帅张作霖的老戏骨李雪健。
在史家看来,张作霖不仅是北洋军阀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还下令处决了李大钊,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是个“灰头土脸的人物”。对一般国人而言,张作霖这个名字除了军阀外,更多地还是作为“张学良他爹”,得以停留在大多数人的记忆当中。

在电视剧《少帅》中,李雪健扮演的“老帅”张作霖
但如果没有张作霖一手打下的家底,恐怕张学良这个名字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从寻觅。这种看起来有些奇妙的轮回,也许正是历史意义上的“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吧。
对于生在东北长在东北,听着单老的《乱世枭雄》长大的猫君来说,张作霖这个名字却有着格外的亲近感和些许不同的含义。他出身寒门、一文不名,从一度落草为寇,到混迹官场终成一代枭雄。与其说他是历史人物,倒不如说他更像某部东北版少年漫画的主人公。

张作霖
有剧评说:“从《少帅》的第一集开始,李雪健就像横空出世一般,带领国人重新发现了张作霖。”
如果说《乱世枭雄》中的张作霖所展现的是一股子狠劲儿的话,那么《少帅》中所呈现的张作霖则多了些温情(至少在儿子面前),更像是某位要给你传授人生经验的长辈。老帅是严父,也是慈父。一句“管儿子可是比管部队难多了”,不禁让人想起王健林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上被问到王校长时,那声欲言又止的叹息。
有文化的成功人士总是能总结出好些条家训编辑成册,甚至荫及子孙。曾文正公如是,甚至日本的德川家康也如是。

张作霖和子女
张作霖不能说是不成功,甚至都可以算得上是奉系老派中的“文化人”(虽然只念了三个月书)。但他的家训(用张学良的话说是:如果算是家训的话)却简单到只有一句话:“江湖就是人情世故。”
在张作霖身上,几乎有着一切中国传统江湖英雄人物的优缺点。他重义气、讲信用;却又家国不分,甚至试着玩弄帝王心术。也许张学良的一句“父亲有雄才,没有大略”,正是对这位乱世枭雄最好的注脚。他能经营好东北一隅,甚至能从直系手里打出半个天下;却根本不懂得该如何坐住天下。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这句话现在看来虽然有那么些三观不正,却几乎道尽了张作霖的人生哲学。他靠人情世故解危救困、升官发财、带兵打仗、笼络人心。

《少帅》剧照
他善于钻营行贿,却也不曾亏待过恩人和兄弟。哪怕是郭松龄一手带出的部队,也依旧敌不过老帅的人情世故。现代化训练的精兵在听说要进攻奉天时,反应不是坚决服从命令,而是一句“去打老帅作甚?”郭松龄反张,是因为他看不上老帅的江湖气;可是郭松龄之败,又正是败在了老帅的江湖气上。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精于人情世故可以被说是草莽英雄的狡黠与身段柔软;时至今日,这个讲究人情世故的江湖也仍然存在。换个学术一点的称谓,可以叫做“差序格局”。而老帅的个人奋斗史,至今还被东北的老辈儿们当作教育年轻人的厚黑学案例。
面对不怀好意的日本人,张作霖虽然没有放松过增强军事实力,却也想着在表面上用人情世故来解决问题。他和日本之间理不清的关系,真的很难用“爱国”或者是“卖国”的标签来评价;更像是一代枭雄于乱世危局所应有的姿态。相对于壮怀激烈的爱国者,张作霖想的是如何在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利用日本人。

《少帅》剧照
他用人情世故的手段拉拢日本人,换得其对奉系的支持。虽然在郭松龄之乱时为了得到日本人的支援,他确实允诺了一系列卖国条款,但在执行上却又口惠而实不至,甚至有事后不认账之嫌。
他为了能拖则拖,能赖则赖,甚至拿出了500万大洋的私款去打点日本有关人员。他这草莽江湖气的人情世故,也让日本人对他拉也不是、打也不是,颇有些无可奈何。这也为后来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笔。

日本拍摄的皇姑屯爆炸现场

被炸毁的车厢
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梁敬錞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史述》一书中写道:“张对日本亲仇之不一,日本对张,亦怨悦交并……大抵张作霖对于日本,虽甚富友谊,然日本欲其出卖国家,若日韩合并论中,宋秉峻、李容九之所为者,则非张作霖所能忍受。作霖之贤在此,日本满蒙分离运动之失败亦在此”。好讲人情世故的张作霖,在大是大非面前,并没有糊涂。
也许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唐德刚直接写道:“张作霖由于秉性忠烈,不可能作汉奸,因此不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容,终于兵败之后,为日人所暗算而以身殉国。”

张作霖葬礼现场
1928年6月4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于皇姑屯逝世,就此告别了他的江湖与国,也抛却了那些纷纷扰扰的人情世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