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5-29 02:42 PM 编辑
铁西工厂:沈阳痛失的一片绝美风景
凤凰图片 2017.05.28
1950年代的铁西区,林立的烟囱是它强势的象征
铁西工厂:沈阳痛失的一片绝美风景
有一位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沈阳考察,在他的文章里这样描述沈阳:“If Hangzhou and Suzhou are dainty little ladies, fragile and brittle, Shenyang is all brawn, muscle and solidity: very much a male city.”沈阳绝对是一个男性化的城市,这一点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而在我眼里,沈阳的形象可以具体到几个男人身上——努尔哈赤、张作霖和铁西工人。这三个男人的形象背后都有承托他们奋斗足迹的实物支撑:努尔哈赤修建的宫殿,如今是沈阳旅游的第一大景点——沈阳故宫;张作霖的大帅府,在电视剧《少帅》热播后也闹了个门庭若市,摩肩接踵;而铁西工人呢?能证明他们履历的那些老工厂呢?一个真实的段子是这样的:沈阳刚刚承办了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期间国内很多规划专家要求组委会带他们去参观铁西的老工厂,负责接待的一位本地建筑师听到这个请求黯然神伤,他说:“你们来晚了,铁西的工厂都拆没了。”
改革开放前沈阳市内五大区位置图
童年的另一个世界
我的家最早是在沈阳的大东区,这里毗邻古城,到处是曲折幽深的巷子,常见到青砖灰瓦的庙宇,每到礼拜天,爸爸会带我去古老的买卖街——中街,街两旁都是古朴而精致的民国建筑,再往南一点是一片红墙琉璃瓦的宫殿。到了假期,妈妈会骑车带我去姥姥家。那算是我童年时代的长途旅行了,从城区的东北边跨越十多公里到达铁西的兴华街,当穿过南五马路铁路桥时,眼前的街道变得宽阔笔直,两旁的房子整齐高大,远处有无数根烟囱向蓝天喷吐着黑烟……作为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我对沈阳爱得不要不要,还有哪个城市能给孩子提供这么变化多样的格局与风景?
和平电影院是1954年为铁西区的工人修建的大型娱乐场所
矮小的我爬在和平影剧院侧面的家属楼的阳台栏杆上,看到头顶古代样式的屋檐和下面一对面目狰狞的石狮子。其实这些并不是我认可的铁西的景象,我喜欢二舅骑着车,前面横梁上坐着我,后面货架上坐着三舅,一溜烟冲向兴华街北面的工厂区。经过很多次跨越铁轨的颠簸,享受着那被弹起来的感觉,鼻子里吸进一股浓重的酸味,眼前出现了许多庞然大物——工厂、工厂,还是工厂。
宽阔整洁的兴华大街代表了铁西区崭新的形象
对善于巧构奇筑的中国古人来说,用木结构来营造一个巨大而通畅的室内空间,就是创造一段上天入地的神话,因此这种巨大的构造,除了供奉无上的神灵,就是彰显帝王的威仪。而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掌握了通天彻地本领的“工”们,对于营造那些个庙堂神话已经不在话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铁西工业博物馆是利用原铸造厂的车间改造而成
后来,在一次参观铁西工业博物馆的巨大厂房时,我渺小的身躯在空荡而寂寥的厂房里,像一段烟篆飘忽不定,仿佛又被投送到孩提时的皮囊里,抬头仰视高大的殿宇。那是一种心悦诚服的膜拜,在天窗漏下的箭雨一般的光柱间穿梭,冉冉升腾。这种感觉,不是在工业区长大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而也只有孩子才能在心底里埋下一种巨灵神般的幻象。
1930年代初奉天驿以西的地区还是一片旷野
铁西是怎么来的
现在的沈阳人都见证了铁西是怎么没的,却很少有人探究过铁西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因为这里有“阴谋”。苏联红军劫掠了那么多工厂,解放后工人师傅修复了那么多工厂,这些工厂都是哪来的?不到十年时间,铁西从一片荒野变成巨大的工业区,这后面有一股阴嗖嗖的力量在曲折地发挥着作用。
1905年到1938年在铁西区落户的主要日本企业
1936年10月,一群伪满洲国的政府要员和军官秘密集结在鞍山汤岗子温泉疗养院内,用一个月的时间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提交日本政府。这个方案叫做《满洲国产业开发第一次五年计划》,1937年2月,日本政府同意该方案,4月五年计划开始实行。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大力开发重工业产业,预计投入资金超过60亿元。伪满洲国成立之初确定奉天(沈阳)、安东(丹东)、哈尔滨、吉林为工业城市,在最初的五年里,不说后三个城市,就连工业基础最强的奉天市,除了张作霖留下的兵工厂,其他重工业企业都很薄弱,而从1905年就开始被满铁蚕食的铁路以西地区,主要集中的也只是建材、纺织、酿造和农产品加工行业。
中间抬手者就是被称作“重工业王”的鲇川义介
伪满洲国的五年计划,其目标是要将东北打造为一个重工业产业区,以支持日本本土及日本军方不断滋长的侵略扩张的野心。然而,这个计划的最大瓶颈是那60亿的超大规模资金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个活跃分子登场了。这个人就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姥爷岸信介,他的功绩是从日本请出了一个产业巨擘、大财阀——鲇川义介。鲇川带着海量的产业资本来到东北,主持成立了满洲重工业开发会社。有了这么大的资本快速注入,五年计划顺利启动。
1940年代初铁西广场附近已遍布工厂
铁西重工业区的形成既是这个五年计划的最大成果,到1941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铁西区已经形成了冶金、机械、化工、建材、橡胶、制药等门类齐全的产业集群。那时,在铁西区棋盘式布局的街道上,能看到一些大企业的名号,现在依然是日本的知名品牌——三井、三菱、住友、东芝、日立、富士、立邦……在日本的经济界,铁西还被称作“大阪系资本的别动队”、“东洋之铁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铁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满重旗下的企业基本上都转型生产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前身满洲三菱机器株式会社转型生产坦克和航空机件;沈阳化工厂的前身满铁润滑油工场,为了应对美国军事物资禁运政策,自主开发生产机车润滑油,以保障战略运输的通畅。总之,到二战后期,铁西区已经变成一座巨大的兵工厂,因此也引来美国战机的不断轰炸。
美军记者拍摄苏联红军劫掠后的铁西工厂惨状
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红军解放沈阳,在欢庆之余,他们开始劫掠工厂。铁西区的损失最为惨重,据机床一厂厂志记载,“8月28日苏军进驻原满洲三菱机器株式会社,1946年3月8日撤走。期间分六次运走工厂机器设备及材料共160余火车皮,损失90%以上。”等到1948年11月,共产党的军队进城,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光是瘫痪的城市,还有残余势力的不断袭扰。陈云和广大接收的干部们如何来面对这个乱摊子呢?他们的答案是一份上交给西柏坡并被转发全军的《接收沈阳经验》。铁西区也在这群来自农村根据地的干部的指导下稳步恢复生产,除了继续为民生提供必要工业产品,更为解放战争和之后的抗美援朝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铁西的工业火苗又重新燃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