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7.05.03
村里寄养了126个孤残儿童
本期作者:刘宝成 刘潇
山西临猗角杯乡张吴村近些年陆续寄养了126个孤残儿童,孩子们在这里拥有了一个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在这里生活、学习,解决今后融入社会的问题。
李绒绒的家是一个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目前寄养着11岁的党浩杰、6岁的党宝天和16岁的党庆龙,这三个孩子都是因各种疾病从小被亲生父母遗弃,后被角杯乡孤残儿童寄养站转到家里寄养。68岁的李绒绒老人正在给脸上抹着药膏的党宝天喂饭。党宝天在几个月大时因腹内脏器损坏,医生都说养不活,经几年寄养,目前虽不能自理,但已能走动。像党宝天这样的孩子,在山西临猗角杯乡张吴村还有74名。(图/文 刘宝成 刘潇)
被寄养的三岁女孩党恒敏和抚养她的奶奶张金朵。党恒敏是个非常漂亮的孩子,但因半脑瘫导致脚不能动,大小便失禁。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民政部门批准的家庭寄养服务机构委托,寄养不满十八周岁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生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家庭。2003年10月,民政部颁布《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对家庭寄养的条件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
临猗县角杯乡孤残儿童寄养站就是一个经运城市民政局批准的家庭寄养管理服务站,座落在有500多户人家的张吴村。寄养站的主要功能是为寄养家庭和寄养孩子提供康复、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服务,负责赞助平台、管理平台的日常维护。目前,寄养站管理着寄养在33户家庭的74名孤残儿童,这些孩子来自运城的13个县市,均被父母遗弃。
据副站长张万成介绍,角杯乡孤残儿童寄养站2009年建站,站长张崇虎是县民政局退休人员,张万成是水利局退休人员。当时看到福利院的活动场所受限,而张吴村原是一个乡镇所在地,医疗、服务设施齐全,于是向市民政局和福利院请示,在村里建了这个寄养站。初建时,因为是运城的第一个站点,很多村民接受不了,认为把这些脑瘫的、多病的不健全孩子放到村里,对村子的影响不好,给开展家庭寄养造成一定困难。
赵改变是村里的寄养第一人,她最先抱了个孩子回家抚养。之后她本人不断宣传,站上不断动员、开会、组织活动,到2010年,村里慢慢发展到7个寄养户12个孩子。然后发展逐步加快,到2013年就发展到30多户80多个孩子,2014年达到126个孩子被寄养。近几年,陆续有孩子被其他家庭收养,目前村里还有74个孩子。
几名孤残孩子从自己的寄养家庭跑到管理站的特教班里看书学习。国家在农村推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目的是使孤残儿童拥有一个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解决孩子们的生活、教育和今后融入社会的问题。通过家庭寄养,促使孤残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样成长,以改变他们的命运。
11岁的党晓寒是脑瘫患儿,经过寄养家庭的精心护理,他的虽双手不能抓东西,但已经学会用脚写字、画画。张万成说,寄养站从福利院接来的孤残孩子大多身患重疾,以脑瘫者居多,有的孩子来时才几个月,让人一看根本就养不活,但经过家庭寄养,不少孩子都已经能跑能走,甚至会说话。
6岁的党保华拿着荷兰父母的照片展示。他已经被一户荷兰家庭收养,3月28日刚办完护照,即将赴荷兰开始新的生活。收养这些孤残儿童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和程序,特别是国外收养需要一层层审核和考察。自建站以来,张吴村家庭寄养的孩子中已经有40多位被收养。除了国内的,还有部分孩子被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士收养,也有个别成年的孩子已经就业,独自生活。
《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对寄养家庭支付一定的养育费和劳务补贴,根据孩子的大小和病情,目前是每月700-1300元。“刚开始时最高每月300元,低的才100多元。打一天工还能收入7、80元,寄养孤残孩子需要24小时不离身,一月才几百块钱,这也是村民有抵触情绪的原因之一。不过,看到经过寄养的孩子得以顺利成长,人们已经觉得钱是次要的了,都认为是在做善事”,张万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