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巴里也能滚出来衣服?这不是一条洗衣粉广告,而是有些特定的布料就是泥巴染出来的!
| 香云纱:旗袍背后的绝美工艺 |
名贵的旗袍绸料香云纱就是用到河泥染色的面料之一。
香云纱是茛纱绸的一种,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一种手工织造和整染的植物染色真丝面料,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旧时上海人以其香烟的颜色叫香烟纱,后来江浙一带的人称香云纱,广东人称莨纱。

▲周迅在电影《风声》中着香云纱旗袍的造型。
香云纱的制作工艺繁琐费时,需要经过多次浸泡、晾晒、水洗和发酵。工匠们首先要在蚕丝上织出带有小提花的白胚纱,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多次浸泡、晒涂于练熟的坯绸上,使织物粘聚一层黄棕色的胶状物质。
接下来就是淤泥登场的时候了。半成的织物被涂上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河涌淤泥,这些灰黑色的塘泥富含氧化铁,与薯茛汁液中的鞣酸充分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亚铁,这时再抖脱塘泥,清洗干净,一块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就诞生了。

▲香云纱的染色
香云纱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要求的技艺精湛,因穿着后涂层慢慢脱落露出褐黄色的底色,过去被形像地称为软黄金。
岭南地区夏季湿热,香云纱是旧时岭南老人最喜欢的料子,穿在身上很凉快。因为料子多数是咖啡色,暗暗的花纹镶在咖啡色里,只有借助反光才能看到花纹的凹凸,美得含蓄。

▲清末穿着香云纱的妇女
上世纪30年代的京沪两地,薯莨纱的价格相当于棉布售价的三倍左右。目前香云纱在市场上的价格依然十分高昂,每米大约200元左右,一件成衣至少上千元。
传统的香云纱服装由于色调单一、款式陈旧、工艺繁琐和价格昂贵等局限,这门手艺一度濒临失传。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也有时装企业将这种古老的手艺运用在了时装当中。

▲香云纱整染技术染制的现代成衣
| 奄美大岛:沉淀之美 |

位于鹿儿岛县南部的奄美大岛,有着用自然染料制成的绝美传统工艺品——泥染。用泥土染就的丝线织成的绸,颜色呈素雅的黑褐色,轻软并独树一帜。
相传,很久以前,奄美大岛会给当时的日本首都献上织染物。但是被要求上供的数量太多,为了保证自己的需求,岛民就把织染物藏在田间。等衙门的人走后再把藏起来的织染物拿出来时,朱红色布料已经变成了黑褐色。
经过此事,奄美大岛的民众就知道了布料在田间地头会被染黑的事情。之后,便开始了用泥土来染色。
当然光有泥不行,泥染之前要把织物在厚叶石斑木汁液中反复浸泡。工匠们把厚叶石斑木的树枝切成细段,在大锅中熬煮出红褐色的汁液。

▲↑这个就是厚叶石斑木。

▲哈哈哈你真的不是一锅火锅吗?
为了让布料均匀上色,把布料浸泡在这一大锅汁液中反复揉染。至少要重复30回“浸泡-拧干”的揉染才能保证每一丝布料都染上了颜色。

▲揉布料揉出无影手。

▲此时拎出来的布料是暗红色的。
下一步才能进入泥染的工程,与香云纱类似,奄美大岛泥染的关键也是含铁的泥土,厚叶石斑木中的鞣酸与奄美大岛泥土中所含的铁凝结成了黑色的鞣酸铁。

▲在泥塘里给布料上色。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还没有!
“30回揉染+1次泥染”才是一个完整过程,一共要循环4次才能呈现出完美的黑色。实际上,现在的匠人已经开始用不同颜色的泥浆染出除黑褐色之外的颜色,例如用福岛黄色的泥浆染成深绿色,深绿色泥浆染出靛蓝色。
如此繁琐的过程才造就了充满和之美的布制品——“大岛䌷”,其纤细的设计与手感深含了日本职人的工作态度。
| 马里泥染:把大地穿在身上 |

马里泥染,原名叫做bogolanfini,Bogolan这个词是指用泥土做成的东西,fini指布料,直译过来就是“泥浆染布”。

▲发酵泥浆染制的马里棉布
与只选取泥浆的黑色的中日两国相比,马里泥染真的很单纯不做作呢。
马里泥染起源于公元12世纪。居住在马里首都巴马科(Bamako)东部和北部地区的居民最擅长制作这种棉布。因为泥浆本身颜色、发酵程度、每个染布技师的绘画手法的不同,以及棉布本身的质地差异等因素,所以,每一张马里棉布都是独一无二的。

传统的染布过程可能要耗时几个星期。最初,布料要放在植物酶染液中浸泡,泥浆中的氧化铁和酶染液中的单宁酸反应,形成单宁酸铁。这使得棉布被快速染色,并且不容易褪色。
现在,马里棉布的图案已经不仅仅被用在服饰上,而是国外家居设计师喜爱的设计元素,泥土低调平和的色调很容易与其他服饰及家居用品搭配起来。鞋子、咖啡杯、床单甚至包装纸上,都看得到马里泥染的印记。这些图案既有传统的韵味,也透着现代的简约。而这些图案最早就是来自“马里泥染”。

▲马里泥染的现代应用
这些泥里面泡出来的织染物是不是特别有种“贴近自然”的感觉~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在泥里打滚了~
●●●
新媒体编辑 /新星、朱梦依(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