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猫君暂居在东北某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现在对那里已经没有太多的印象了,只是还记得啤酒很难喝,菜很咸。
在那样的环境里,总是很难找到可口的东西。于是吃饭就变成了件很像是任务的事情。就像吃药是为了治病一样,吃饭则是为了医肚饿。 那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横空出世。对于网上任何热炒事物均不跟风的猫君,一直拖到全剧播毕才终于耐不住心中的好奇,打包下载了来看。


图片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就算是好奇,对于顶着“央视制造”的美食纪录片,最初也没抱太大的希望。彼时的猫君,在美食评论上推崇的是唐鲁孙、陆文夫、逯耀东和沈爷;就算是蔡澜,都隐隐觉得商业气太重。
打开播放器,自然是惊艳到不行。这里并不想用影评的方式来描述其如何如何,只想讲一个事实。在暂居城乡结合部的剩余时间里,猫君基本上都是坐在电脑前面,一边看着《舌尖I》,一边吃下那些微妙得介乎于药与饭之间的东西。
美食不够,《舌尖》来凑。
时间久了,便能够记下里面几乎所有的情节和食物,而猫君的脑洞也开始越来越向邢捕头靠拢。看一眼屏幕,再盯一眼自己碗里的食物,开始默念:“这不是XXX,这是油焖冬笋、藤椒鱼、烤羊背、臭鳜鱼、葱烧海参、无锡酱排骨、蟹黄豆腐……”


☝赛螃蟹
后来,那块存着整季《舌尖》的硬盘也一并被背到岛国。虽然已不是每餐必看,但隔三差五地还是要看上几眼。也是到了这时,才开始理解《舌尖I》刚刚播出时各路海外人士的哀嚎。
因为无论怎样脑补,都无法弥补口中的空虚和胃里的寂寞。自诩“两肩担一口,东西南北走”的猫君,也深切地体会到饮食的记忆是如何地深入骨髓且不可磨灭。就算可以穿洋装、讲洋文、娶洋太太、漂了肤色、甚至是忘了中国心,却还是没有办法背叛中国胃。

2014年4月,《舌尖II》开播。猫君这次迟迟没有动手不是打算养肥了再看,而是近乡情怯。在一座遍是东北口音的厨师做着宫保鸡丁和水煮肉片,烤鱼有且仅有鲤鱼、挂着港茶的招牌却能卖出麻婆豆腐和红烧肉的岛国城市,天晓得这样的美食纪录片会勾起怎样的思绪。
但后来还是看了。在看的过程中松了一口气,却多了分惆怅。松了口气是因为确实肚里的馋虫和因美食而思乡的情绪,没有被十二分地勾动。可惆怅的是,原来那个能就饭吃的《舌尖》,究竟到哪里去了?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画面没有了第一季的鲜亮,对食物的呈现时间缩短、镜头切换速度变快。
相比《舌尖I》,《舌尖II》更像是央视的嫡出作品。人物的故事开始丰满而生动,美食的画面却变得匆匆,而加入的人文关怀,恐怕也是见仁见智。这部续集,赚了多愁善感的泪水,却少了真正吃货的口水。
在未免有些刻意的“洗脑”之下,即使一直以来都是猫君心头好的油爆河虾、红柳肉串、苏式汤面,也不免多了几分鸡肋的味道。而稻(禾)花鱼的回锅再造,更是让人忍不住怀疑,制作组究竟是不够用心,还是已经江郎才尽?


用播放器同样的清晰度、同样的处理方法,分别从《舌尖Ⅰ》(上)和《舌尖Ⅱ》(下)截取的动态图片。从新媒体编辑的角度说,《舌尖Ⅱ》对食物的特写镜头切换之快,想截到一张对焦清晰的静态图片都很难。(From 大桃)
其实过多的褒贬都没有必要,豆瓣上一个9.3、一个8.3的评分,就足以说明一切。平心而论,《舌尖II》也不是有多么不好,只是它真的没有第一季那样好。 在美食面前,人文关怀和政治正确都不必特意宣扬。对美食的宣传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食材背后的艰辛与技艺传承的不易,也许距离城市人的日常生活略显遥远;但对于资深吃货来说却绝不陌生。


图片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无论是精细到用针挑去核桃仁的外衣,还是粗犷到动手撸去猪大肠里的肥油,都是不容易的厨房劳作。
为了一次甚至几次不尽如人意的尝试去苦思冥想、各种讨教,又何尝不是别样的学徒体验?苦辣酸甜背后的乡愁浓淡、锅碗瓢盆里的人情冷暖,何需拿来专门说教?只要味觉记忆还在,故乡就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根;只要中餐的正统餐桌还是圆桌,又何愁观众会忘却食与人的联系。
据说《舌尖III》不久将会播出,惟愿能少一些情怀,多一些美食。哪怕被勾得馋虫大动,夜半里最难将息,也不能错过令异乡人魂牵梦绕的飨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