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4-19 12:58 PM 编辑
抗战记忆:一句承诺为战友守墓34年
搜狐图片 2015-8-26
“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收尸守墓。”为了这句承诺,90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欧兴田,在安徽省固镇县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为战友守墓34年。每逢节日,欧兴田都要为战友们点上一支蜡烛。图为2012年3月20日晚,欧兴田在挨个给每位战友点蜡烛。据老人说,每年清明节前后,他都要以这样的形式怀念战友。 邓元生 摄
当年参加抗战,欧兴田和尖刀班的9名战友,每人都在手臂上刻下各自的名字,便于牺牲后辨别尸体,他们相约谁活着,谁就要为牺牲的战友收尸守墓。欧兴田告诉后人,他死后不树碑撰文,将他的骨灰撒在陵园内,陪伴战友们。图为2015年5月5日,欧兴田撸起袖口,露出当年刻在手臂上的名字。
一走进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铁血军魂”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四个大字出自欧老亲笔。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固镇县任桥镇清凉村。清凉村,是皖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在抗战时期是新四军四师穿越百里敌占区的一条交通要道,也因此成为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这里也是抗战时期苏皖边区唯一没有沦陷的地方。作为一名抗战老兵,欧兴田可谓九死一生。他在几次战役中,腿部和背部被炮弹弹片击中而受重伤。
1925年,欧兴田就出生在这里的欧家庄,14岁就参加了革命的他,在后来的战斗中,耳闻目睹了几千名新四军战士为保护这条要道而流血牺牲。抗战胜利后,欧兴田所在部队在清凉村修建了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后在淮海战役期间毁于战火。到上世纪80年代,当年战斗在淮北的一些老同志重回旧地时,提出重建陵园。于是离休后的欧兴田主动请缨,想要兑现他曾经和战士的守陵承诺。图为2012年3月20日,欧兴田提着花篮祭扫长眠地下的战友。
为了重建陵园,欧兴田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2年内4上北京、走访6省,找到了36位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老领导商讨建园之事,得到了广泛支持。他跋山涉水到周边县市寻访英烈后人,搜集、核对英烈姓名,找齐英烈遗骨。如今的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已经初具规模。96多座烈士墓整齐排列,均已勒碑立石,供后人凭吊。殴兴田将陵墓收拾的整整齐齐,每天都要转好几遍。图为2015年5月5日,欧兴田在陵墓区内检查。
尖刀班成员之一的乔景坤牺牲后被安葬在其家乡宿州市芦岭镇。为了将他的坟迁到陵园,欧兴田先后四次找到乔景坤的儿子乔俊清。最终欧兴田将乔景坤迁到园子里来。每当想起当年牺牲的战友,欧兴田心情沉重。图为2015年5月5日,欧兴田在墓碑前驻足。
一有时间欧兴田就搜集整理抗战史料。在老人的起居室里,只有床、衣柜、沙发等几件简单破旧的家具。图为2015年5月5日,欧兴田老人在整理抗战史料。
自从六年前老伴去世之后,欧兴田开始一个人独守陵园。建设指挥、浇树扫地、洗衣做饭,给来访者讲烈士事迹;闲时则练练书法,撰写历史材料。殴兴田守护的这座陵墓已成为当地传统教育基地。图为2012年3月20日,欧兴田给孩子们讲当年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
虽然享受师级离休干部待遇的欧兴田,但多年来除了位于宿州市、比孙子欧阳年龄还要大的老房子之外,再无任何可以留给后辈的“财产”。他几乎把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烈士陵园的修建和维持上来。同时,在儿女子孙的就业、参军等问题上,他也不肯动用自己的“关系”。为此儿孙也曾想不通,甚至一度“关系紧张”,现在家人也大多理解他的做法。他的事迹也被广为流传,人们开始重视这段历史,来这里瞻仰、凭吊的人越来越多。图为2012年3月20日,欧兴田向来凭吊的人行军礼。
图为2015年5月5日,欧兴田清除园区杂草。欧兴田当年建设陵园时种下的松柏小树苗,如今都长成了十来米高的大树,老人的身体也渐渐衰弱。欧兴田跟子孙说,等他百年之后,把他的骨灰撒在这里,陪伴战友们,不立碑留名。 “生为烈士守墓,死于战友同眠”殴兴田不仅兑现了当年的承诺,还要将之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