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3|回复: 1

[人世间] 《冷暖人生》2017-04-04:北京油漆作胡同里的两个“洋八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4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8-11-6 02:50 PM 编辑

一位日本人和一位德国人,中村护士和米勒大夫,两位分别来自法西斯国家,却在中国的抗日和解放战场上救死扶伤,成为了八路军战士。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相识,在人民的军队里相知,在革命的战火中相通,最终他们成为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德、中日人民友谊的终身伴侣。然而, 1994年冬天,米勒大夫离开了这个世界,而伴随米勒47年的京子,却始终徘徊在四合院门口,以另一种姿态固守着他的丈夫紧守着他的嘱托:“你不能走,你千万不能离开中国”。2004年8月23日,京子领到了中国第一批发放给外国人的永久居留证。那一刻,京子激动万分。她说,她爱中国,要一直住下去,中国就是她的家。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同儿里的两个“洋八路” 

 2017-04-15 冷暖人生 晓世



本世界纯属 非虚构


如今女儿米蜜定居在了父亲曾逃亡、学医的瑞士,88岁的中村京子和儿子米德华一家,依然住在北京油漆作胡同,这座米勒生前设计的小院里。




北京地安门西侧的油漆作胡同里,老街坊们几乎都知道,23号院的主人,是一名叫米勒的德国犹太人医生。


米勒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遗孀仍在这座小院里居住(小院曾是溥仪老师庄士敦的居所,米勒入住之后,按照自己的风格重新加以布置)。而这个操着一口中国话,长着东方面孔的“德国媳妇”,也并非中国人——她叫中村京子,家乡日本福冈。


年近九旬,中村京子说,自己已经习惯了中国,这里曾有着她的一切,尤其是爱情。 


中村京子给我们介绍她和丈夫居住的小院


“每次米大夫批评我的时候,他那个严肃的态度,老在我脑子里头。我就喜欢看他那个面孔……米勒走了以后,他的坟墓也在北京。所以我不能回日本,我一定陪伴他住在中国一辈子。”


一个日本福冈农民的孩子,一个逃离纳粹德国的犹太人,“洋八路”中村京子和汉斯·米勒的相遇,始于颠沛乱离的中国战场。



中村京子



1929年,中村京子出生于日本福冈的一个农民家庭。她成长的岁月,正是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时代。


1945年,中村初中毕业时,日本在国际战场上败局已定,国内经济也面临崩溃,然而由于政府长期封锁消息,大部分日本民众对此惘然无知。那时,中村只是不时发现家乡上空会飞来美军轰炸机。


“我们只知道美国飞机来了,为什么来不知道。那时候我觉得再在日本读书可能性不大了,刚好初中毕业时我们学校里边有一个募集。”中村回忆说。这个“募集”,是去一个叫做“满洲国”的地方,招募的人告诉她,那里属于日本。


1932年,日本扶持下的伪满洲国在中国东北成立。向满洲移民,成为当时日本的七大基本国策之一。为掩盖侵略实质,这些移民满洲的日本平民,被称为“开拓团民”。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计33万多名开拓团民。


“伪满洲国”


1945年5月在“南满铁路”医院的招募下,中村从福冈来到尚属“满洲国”的辽宁锦州“满铁”护士学校,成为一名实习护士。15岁的中村对战争可以说茫然无知。“我很喜欢护士穿的那个服装,白衣天使。我特别羡慕。脑子里头一丁点战争都没有。”


初到中国,这里的言语、服饰和在东北人爱抽的“关东烟”,都让这个东洋姑娘感到无比新鲜。然而三个月之后,8月15日,就在中村还对陌生的“满洲国”充满好奇时,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中村所在的医院就被八路军接管。中村别无选择,只能加入面前的这支中国军队,成为一名15岁的“洋八路”。因为她知道,如果被遣散,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日本战败后,开拓团民们四散奔逃,很多人在逃亡路上或冻饿而死,或被苏联和中国百姓驱逐、砍杀。据统计在1945年那场大溃逃中,共计17万日本侨民,死在中国东北。


那时穿上军装的中村京子,初看与中国人无异。然而还是有人提醒她,最好不要开口说话,“大家对日本的印象太坏了”。在八路军中,原本并不关心这场战争的中村,才第一次听闻了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这让作为日本人的她,既愧疚又愤怒。


“‘三光政策’多残忍啊,我心里头也是不好过,你那么一点孩子都不留,这是人做的事吗?”中村回忆说。


右一中村京子


而同时中村也惊讶地发现,自己这个“侵略者”不但没有受到歧视,还被年长的士兵倍加呵护,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最年轻的小八路”。更令中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支异国军队中,她还邂逅了自己一生的爱人——汉斯·米勒,一位来自纳粹德国的犹太医生。


汉斯·米勒



中村京子第一次遇见汉斯·米勒,是1947年6月,在前线手术队的队长办公室。


带着介绍信,中村进了门,接着她就吃了一惊,“老天爷,队长怎么是个外国人,怎么是个欧洲大夫?”中村发现,在部队医院,除了像自己一样的日本人,还有白皮肤蓝眼睛的“洋大夫”。


汉斯·米勒


汉斯·米勒,191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有一半犹太血统:他的父亲是名犹太商人,母亲则出身日耳曼望族。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米勒的父亲被关进了集中营,米勒只身逃往瑞士,在巴塞尔大学攻读医学博士。


求学期间,米勒结识了一名中国同学,在对方的“煽动”下,一腔反法西斯热情的米勒,决定前往中国,支援抗战。1939年秋天,24岁的米勒来到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他发现这里还有许多跟他一样的洋面孔——彼时共产主义思潮风靡国际,西方大批“左派”青年来到中国——他们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


1939年11月,白求恩因病离世,初到中国的米勒,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言。米勒立志也要做一个白求恩式的大夫,为了反法西斯把一切献给中国的抗日事业。


最初,米勒被安排在后方医院,然而他更希望去抢救前线的战士。随后,他参与了百团大战的前线救治,最多时一天要抢救一百多名伤员。1943年因长期高压工作,米勒感染了痢疾,养病期间彭德怀亲自来探望。两人彻夜长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彭德怀还将自己身上的皮夹克送给米勒。


左一为汉斯·米勒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正当米勒沉浸在喜悦中时,他却猛然发现自己依旧有家难回——1946年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全面内战爆发,米勒回国的希望就此破灭。


“他要走的路线那个时候还是国民党地区,全给堵死了。”中村回忆说,米勒这个拿着朱德亲自开出的回乡证明的“洋八路”,自然无法通行。而米勒的父亲被关进集中营后,母亲来中国寻找儿子却一直无缘得见。恰在此时,她得知丈夫被解救的消息,匆匆回国,更是与儿子一别成永诀。


于是,米勒只能留在中国继续参与战地医疗。就在这时,中村京子出现在了他黯淡的生活里。



“他怕再把我丢了”



在同汉斯·米勒的接触中,中村京子发现,这个大自己14岁的上级,大家眼中严肃、古板的“德国神医”,在她面前却总是显得格外平易近人。她并不知道,米勒把她视为自己生活里少有的亮色。


她的茫然,一直维持到前线战事结束,流动手术队解散的前一天晚上。当晚,米勒把中村单独叫了出去,委婉而又直接地提出了他的想法。


左一为中村京子 右二为汉斯·米勒


“我们就在一颗大树前面坐下。他就跟我提出来了,你可不可以考虑我们结合的问题。”中村京子回忆说。然而中村并没有答应,她拒绝了米勒。“那个时候我才17岁多一点点,我说对不起,战争结束我还要回日本,这不可能。”


听了中村拒绝的理由,米勒沉默了许久,说到:“我也想父母,也想回国,我明白你的心情。”之后,这两个同样身在异国的“洋八路”就返回了各自的部队,但他们故事却并没有就此结束。


这次分别之后,米勒没有放弃对心上人的追求,他经常托人打听中村的消息。部队领导知道后,也找到中村“做工作”,一心想着战争结束后回国的中村,随口应付说“自己还小,过两年再说”。


然而她没想到,已经31岁的米勒竟然真的等了她两年。当这个真诚木讷的德国人再次出现时,中村感到自己无法再拒绝了。


恋爱后,每天工作一结束,米勒就带着中村去散步、划船、看电影。俩人无论谁出差,回来后米勒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中村面前。


“她是怕再把我丢了。”提起这段时光,已经88岁的中村京子依然笑的合不拢嘴,刹那间依然能在她的脸上看出只属于少女的羞涩和甜蜜。



1949年7月,渡江战役胜利后,米勒和中村在天津完婚。他们的婚礼被许多战友们开了玩笑——一个德国大夫,一个日本护士,“两个最大法西斯国家的人,却在中国军队里结了婚”。



回不去的故乡



新政权成立后,两人到长春工作。1950年9月女儿米蜜出生,第二年中村意外收到了日本父母的一封回信。自从滞留中国之后,她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日本的家人。这封家书中村已经等了7年,为了向家人证明自己还活着,她把和女儿米蜜的照片寄了回去,然而丈夫米勒的照片却没敢寄给父母。


“那时候在日本大家很不喜欢女人跟其他国家的人结婚。”说这话时,中村显得有些尴尬。日本投降后,很多滞留在中国的日本女子被中国家庭收留,并就此结婚。在日本,她们被称为残留夫人,中村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如何看待她在中国结婚的事,更何况她还是嫁了一个“大鼻子”的西方人。


汉斯·米勒和女儿米蜜、儿子米德华


1953年开始,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协调下,五年间共计32506名日侨被批准回国。然而随着1954年小儿子米德华出生,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中村京子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再回日本了。


看着满载日本同乡的列车缓缓驶离站台,中村京子心里五味杂陈。“那个时候我的心情不是很好过”中村解释说,“但我已经成立了一个家,能对婚姻不负责任吗?得负责到底。”


而此时身旁的米勒,紧紧握住了妻子的手。望着丈夫的眼睛,中村突然意识到,这位已经离开家乡20多年的犹太人,也有着和她一样的痛苦和悲伤:中国内战结束后,终于可以回乡的米勒却得知,年迈的父母已经因病相继离世,家乡对于米勒来说,已经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1951年,米勒申请加入中国国籍,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村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更中国化的“钟纯”——这对无家可归的异国夫妻知道,此刻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变成他们的“故乡”。


落叶归根



1961年米勒和中村被调往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他们和当时援华的外国专家一起住在友谊宾馆。每周六晚上,友谊宾馆都会为外国专家举办舞会。


那是中村记忆里最平静和缓的一段时光。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革命风暴就汹涌而来。


汉斯·米勒


“文革”初期,曾与米勒彻夜长谈的彭德怀在“反右”之后再被打倒,米勒也曾被当作外国“间谍”扭送到派出所,他的很多外国好友也被抄了家。


随着“革命形势”愈演愈烈,中村京子在外也不再敢张口说话,生怕自己的口音暴露出“日本身份”。与此同时,夫妻俩所在的医院日常工作只剩下了“开会”,无事可做的米勒被调去了广播电台审德文稿件,却又因为对一篇稿件有“不同意见”而被解聘。


中村京子回忆说,那会儿他们显然属于“狗不理”。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的米勒,感觉这个国家已经不再需要他了。


他甚至为此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同时,心灰意冷的米勒,决定带着全家离开中国,他开始教妻子和儿女们德语。


最终,米勒的信引起了周恩来的重视。很快,一些重要的国际友人就被保护了起来,很多人因此幸免于难。而在周恩来的挽留下,米勒一家也最终留在了中国。


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民间往来逐渐开放,已经43岁的中村京子终于有机会可以回到日本看望父母。近30年的沧海桑田,家乡福冈早已不是她15岁离开的模样,为了弥补失散多年的遗憾,1973年中村将母亲接到了北京居住。

 

“她挺开心的,在这待了三年,她说让我回家吧,我年纪大了,怕死在这个地方。中国人讲落叶归根,她就回去了。”

 

然而中村和米勒,这对在异国相知、相守的两片“落叶”已经生长出了属于他们俩人的“根茎”。


中村京子和汉斯·米勒一家


1974年,离家41年的米勒,终于有机会回到了德国,在一座犹太人公墓里,他找到了父亲的墓地。然而1948年去世的母亲究竟埋在哪里,米勒却始终没有无从寻觅。


1975年,米勒带头研制出中国第一批乙肝疫苗。1989年在米勒来华工作50年之际,中国政府授予汉斯·米勒“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称号,他被誉为“活着的白求恩”。1994年米勒在北京逝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日本方面也问,你还回日本吗?我说我不能回去,我生长的一切都在中国。再一个米大夫的坟墓也在北京,我一定得陪伴米大夫,在中国住一辈子。”


中村京子说:米大夫穿西装的样子很帅


如今女儿米蜜定居在了父亲曾逃亡、学医的瑞士,88岁的中村京子和儿子米德华一家,依然住在北京油漆作胡同,这座米勒生前设计的小院里。


“我每天下班回来就看到他在这里,到现在还觉得他只是出去出差了,过两天就会回来。”


视频编导:余晶 郑逸桐

文字编辑:王小舒

微信编辑:田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2:17 PM , Processed in 0.0807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