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1|回复: 0

[人世间] 《发现》:秧歌一扭啥事没有 秧歌一浪烦恼都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0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秧歌一扭啥事没有 秧歌一浪烦恼都忘
搜狐图片  2016-7-15


1.jpg
在东北的广场上,流传着一句关于秧歌的顺口溜,“秧歌一扭,啥事没有;秧歌一浪,烦恼都忘”。每逢重大节日,人们便会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这一源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至今依然源源不断地发展与传承着,得益于背后一批坚定不移的追随者。




2.jpg
孟宪佳出生于1968年,是沈阳市和平区秧歌表演艺术团的团长。24岁那年,孟宪佳第一次在和平区广场上见识到了秧歌表演。人们打扮成不同的历史人物,随着音乐热烈起舞,锣鼓铿锵,彩绸飞舞。孟宪佳看得热血沸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3.jpg
孟宪佳带领的秧歌艺术团,是由一群民间爱好者组成。他们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保安、老师,也有专业表演者。只要时间允许,团员们就会聚在一起,每人凑上5、60块钱,租个酒店化好妆,找个广场就能开演。




4.jpg
每逢演出前,孟宪佳就成为了队里最忙碌的人,他要为十多名团员逐一化妆,有时候甚至连自己的妆容都来不及完成。秧歌表演是团员们维系感情与艺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挣不到钱,大家依然乐此不疲地延续着这一爱好。




5.jpg
图为80多岁的徐师傅在沈阳皇姑区一商场门口进行秧歌表演。徐师傅是团里最年长的成员,十分痴迷于秧歌。从前,徐师傅经常会和另一位老搭档共同演出。几年前,老搭档先走一步,留下徐师傅一人,独自在广场中央舞动着。




6.jpg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直到今天,东北秧歌依然有着大批观众,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年轻人在业余时间有了更丰富的选择,秧歌的队伍也显得有点儿青黄不接。“现在的小孩都去玩游戏了,谁还来练习耍扇子和丢手绢?”,29岁的青年秧歌艺术家张浩如此说道。




7.jpg
1987年出生在沈阳的张浩,是秧歌队伍里难得的青壮年。最初,张浩是为了陪母亲锻炼身体,才开始接触秧歌和秧歌队。这一别具热情的艺术表演,给张浩带来了许多快乐。图为张浩在演出前对着镜子化妆。




8.jpg
图为各种精致的饰品被分门别类放置在首饰盒中。为了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团员们常常花上好几千快,只为买一套好看的头饰。头饰是成员们的宝贝,每次演出前,大家都会仔细戴上各自的好家伙,打扮成心中最美的模样。




9.jpg
这群老太太,是孟宪佳团队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年纪不小,但老太们都十分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次排练和演出。对她们而言,秧歌是晚年生活的寄托。她们能够在这样的表演中,找到对生命的热情。




10.jpg
为了让观众看到更多元的秧歌表演艺术,孟团长也时常与其他的秧歌爱好者交流演出。图为辽宁抚顺,大兵和搭档一齐在新宾秧歌节上卖力表演。大兵是孟团长的老朋友,因热爱秧歌而结缘。




11.jpg
在东北的广场上,秧歌队与广场舞队平分秋色。许多曾经跳秧歌的阿姨,也会为了尝鲜而转到广场舞的阵列。而孟宪佳、张浩等秧歌艺人,则是一群坚定不移的守护者。对年轻的张浩而言,这是一门“土的掉渣却又不可失去的民间隗宝”,值得被永远传承下去。图为中海寰宇广场,秧歌爱好者在一熊猫雕塑下合影。




1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2:16 PM , Processed in 0.0792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