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897~1914——“那时我的名字叫Tsingtau”
德国著名的地质兼物理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对中国的广泛调查。(1868-09-04)
李希霍芬从上海乘船到镇江,然后沿运河北上经临清等地至济南,后再东行。此行是李希霍芬第三次“中国之旅”,重点调查了山东的煤矿、地貌及经济价值。(1869-03-13)
李希霍芬所著《中国——个人旅行的成果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研究》第二卷出版。该卷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山东问题。(1882)
清政府驻德国公使许景澄上奏清廷,条陈将胶州湾辟为海军屯埠,以防患于未然。建议对胶州湾“渐次经营,其于十年而成巨镇”。同年7月,监察御史朱一新也上书清廷,主张“欲固旅顺、威海,则莫如先固胶州”。(188605)
李鸿章与俄国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通称《中俄密约》),允诺"当开战时,如遇紧急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1896-06-03)
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利司调查胶州湾的军事和经济价值,认定胶州湾为最适宜的港湾。(189608)
德国远东舰队司令蒂尔皮茨赴胶州湾,进一步调查胶州湾的军事形势和山东半岛的经济价值。(1896-08-11)
德皇威廉二世召集大臣们开会,正式决定夺取胶州湾,并于同年12月15日,制定了占领胶州湾的计划。(1896-11-29)
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向清政府正式提出租借胶州湾50年的要求。27日清政府以“恐各国援照,事务难行”为由予以拒绝。(1896-12-15)
德国海军部著名的筑港工程及水利专家弗朗裘斯到山东,对胶州湾的位置、形势、面积、港口、岛屿、气候、潮汐、海水、海岸、饮水、居民、建筑、风土民情等作了详细的调查,并于8月份将调查报告呈报德国政府。(189702)
德国海军部著名筑港工程专家佛朗求司在胶州湾调查后,提出建设胶澳的详细报告。(189708)
7日至11日德皇威廉二世在访问俄国期间,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彼得霍甫举行了秘密会谈,德皇暗示其对胶州湾的企图。(1897-08-07)
山东曹州发生“巨野教案”,两个德国传教士被杀。(1897-11-01)
威廉二世命令停驻上海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利斯“立即率领全部舰队驶往胶州,占领那边适宜的地点与村镇”。(1897-11-06)
德皇威廉二世致电沙皇尼古拉二世,称德国已派舰队开赴胶州湾。沙皇立即回电称“我既不赞成也不能赞成你派遣德国舰队到胶州去,因为我只近来才知道该海港仅在1895—1896年暂时地属于我们”。(1897-11-07)
俄国政府电告德国,阐述其对德国派舰队赴胶州湾的最新立场,着重强调俄国在胶州湾的“投锚优先权”。德、俄两国就瓜分中国问题,开始勾心斗角、讨价还价。(1897-11-09)
德国军舰“开士”号、“晚蔡司”号、“康茂冷”号侵入青岛口。(1897-11-13)
晨7时,德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近800人强行登陆,迅速占领各山头要地后,向清守军发出照会,限清军下午3时以前退出女姑口和崂山以外。清守将章高元于限定时间内,擅自将守军撤至四方村一带。(1897-11-14)
德国政府“计划永久占领胶州湾”,并立刻募集1200人的殖民军派往胶州湾。(1897-11-15)
清廷旨电章高元,令其“度其情势,万无遽行开仗之理。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恫吓,不为之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衅自我开”。(1897-11-15)
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接到“非奉旨不得妄动”的圣旨后,前往德国兵营谈判,被德军扣押。(1897-11-19)
中国与德国就胶州湾事件进行谈判。德国驻华公使海靖代表德国政府提出6项无理要求。(1897-11-20)
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汝梅分别电令章高元部撤离胶澳调往烟台。(1897-11-30)
德军乘清军准备拔营之机来犯,打死清军千总1人,伤勇丁4人,伤亡百姓2人。(1897-12-04)
德国侵占青岛后设立胶州帝国法院。(1897-12-13)
曾声称要开赴胶州湾的俄国舰队驶入旅顺口。(1897-12-14)
以德国亲王亨利为司令的德国第二舰队离开基尔港,于翌年5月5日抵胶州湾。(1897-12-16)
章高元奉令率部撤离胶澳,退至烟台。(1897-12-17)
德胶澳总督设置学务委员会,组织教育事宜。(1898)
德国在胶澳设一审法庭,以审理西人案件。其二审由上海总领事馆受理。(1898)
德华银行设立青岛分行。(1898)
德商在今河南路、天津路口设立发电厂,安装柴油发电机2部,发电75千瓦。此为山东电业之开始。(1898)
德国外交大臣声称,德国意欲将胶澳作为自由港。(1898-01-05)
德皇威廉二世敕令胶澳占领地由德国海军部管理。(1898-01-27)
德亲王亨利率领第二批舰队抵达胶澳。(1898-02-11)
德国任命海军中校托尔柏尔为胶澳德军司令。(1898-02-11)
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租借胶州湾99年。(1898-03-06)
德国议会通过为数500万马克的拨款决议,用于在胶澳建设港口。后又追加350万马克。(189804)
德国在胶澳设殖民机构,海军大校罗绅达任胶澳总督。(1898-04-16)
德国占领当局宣布,胶澳土地税仍按旧有税册征收。(1898-04-20)
德国皇帝宣布胶澳为德国保护区,并发布胶澳租借地根据帝国法律立法的命令。(1898-04-27)
德国胶澳总督府在青岛、李村两区设立区法院(又称华民审判厅),分别审理胶澳租借地的华人案件。(189807)
中德签订《胶澳租地合同》,规定胶澳边界及界石位置。(1898-08-22)
德国正式宣布青岛港为自由港,向世界所有国家开放。(1898-09-02)
德国开始标售胶澳土地,仅5天时间,就以每平方米1元的价格出售土地105390平方米,买主主要是打算在胶澳设厂开店的德人。(1898-10-03)
中德签订《胶澳潮平合同》及《胶澳边界合同》。(1898-10-06)
德皇威廉二世颁令,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市。(1898-10-12)
德国成立第二工部局,负责青岛的饮用水和上下水道的工程安装。(1899)
德人开辟海泊河水源地。到1902年竣工,送水到水道山(即今观象山),日送水可达400吨。(1899)
青岛最早的图书馆——胶州图书馆建成。(1899)
德胶澳总督颁布《青岛地税章程》,开始征收地税。(1899-01-01)
德胶澳总督罗绅达辞职,海军大校叶世克继任。(189902)
德胶澳总督制定《公举督署董事章程》,宣布设立总督咨询机构参事会,负责协议编制预算及起草法令。其会员由总督、海军参谋长等官员和4名商民组成。(1899-03-13)
德胶澳总督叶世克派军由青岛出兵日照,一支由海军陆战队120人组成,在日照石臼所登陆,占领日照县城,另一支由40人组成,在日照安东卫登陆。4月2日,德兵焚毁韩家村民房300余间。(1899-03-29)
中德签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规定在青岛设立中国海关——胶海关,其税务司由德人充任,胶海关实行货物运入胶澳租界免税,出口或运入内地征税,租界产品免征出口税的特殊关税政策。(1899-04-17)
德胶澳总督宣布胶澳境内中国法律照旧施行,以治华人。(1899-05-15)
德胶澳总督发布关于德国胶州地区临时海关法令。(1899-05-23)
青岛设立市区电话局,至6月底已有26户电话用户。(1899-06-01)
德胶澳总督颁布关于青岛按察司进行食肉检验的法令。(1899-06-04)
德国在柏林设德华山东铁路公司,资金5400万马克,青岛设分公司和最高营业部。(1899-06-14)
胶海关设立,德国人阿里文为首任税务司。(1899-07-01)
胶济铁路动工兴建。到1904年6月1日竣工通车。干线全长395.2公里,支线长45.7公里,建筑费用5290万马克。(1899-09-09)
德国亨利亲王在青岛主持修建胶济铁路开工典礼,胶济铁路开始由青岛向西修筑。(1899-09-23)
德国邮政部在青岛设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189910)
德国设立德华山东矿务公司,资金1200万马克,青岛设事务所。(1899-10-10)
德人在修建胶济铁路之际强迫当地农民移屋迁坟,引起强烈不满。高密芝兰庄一带农民要求铁路公司多开涵洞,以泄积水,因路方置之不理,农民以武力阻止。德胶澳总督派兵开赴高密,杀害农民百余人。(189911)
德国胶澳总督府在常州路建成监狱,专门羁押被判徒刑或受拘禁处罚的欧洲籍人犯,由租界帝国法院管理,时称"欧人监狱"。(1900)
德军为维持铁路筑路工程进驻胶州、高密。(1900)
德国人开办青岛水师工务局。(1900)
青岛巡捕局对原清军海滩营房(今湖北路29号)进行改造,用作看守所和临时监狱,羁押华籍人犯,时称"华人监狱"。(1900)
山东巡抚袁世凯与山东铁路公司经理锡乐巴签订《胶济铁路章程》。(1900-03-21)
胶澳地区遭暴风雨袭击,风力达12级,房屋建筑损失惨重。(1900-05-26)
5月29日-6月19日驻胶澳德军向北京和天津派出分遣队参加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1900-05-29)
青岛港务局成立,全面管理港务行政。(1900-06-01)
德胶澳总督公布《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章程规定:青岛附近作为市区内界分为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等9区。青岛内界也一分为二,欧人区内不得建中式房屋。(1900-06-14)
德胶澳总督公布《巡捕局整理地面章程》,规定青岛内界设巡捕局,统辖各处捕房,负责社会治安、卫生管理等职。此章程于7月1日实行。(1900-06-14)
德国人发行《青岛官报》,为德国督署官方报纸。(1900-07-07)
德国敷设青岛至烟台、青岛至吴淞的电报水线。(190008)
德国投资158.7万马克,在四方村修建胶济铁路四方铁路工厂,用来专业维修、组装机车车辆。(190010)
青岛德国电报局开业。(1900-10-05)
青岛遭龙卷风袭击,所经之屋顶几均掀掉。(1900-10-14)
据《青岛官报》报道,德国政府批给远征中国442万马克,用于建设青岛。其中工厂费78万马克,煤炭储场费112.5万马克,要塞建筑费60.4万马克,营建费179.5万马克。(1900-11-17)
德国胶澳总督府颁布青岛建置后第一部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关于有声响独轮车的规则》,禁止独轮车在德国人居住区的道路上行驶。(1901)
小港工程竣工,大港工程开工。(1901)
前海环海大堤完工。(1901)
青岛出现了最早的两轮人力车。(1901)
瑞士同善教会创设教会中学,后由德人卫礼贤接管命名为礼贤书院。(1901)
青岛德国邮局第一次发行胶州普通邮票,面值以德国货币马克、芬尼印制,计13种。邮票使用期限至1905年12月31日止。(190101)
德胶澳总督叶世克病故,海军大校罗尔曼代理。(1901-01-27)
《胶州报》创刊,创办人为朱淇。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家民营周报。社址初在斐尔迪斯街(现中山路南端),1903年5月迁至胶州路。(190102)
德国汉美轮船公司开辟青岛到德国航线,此为青岛的第一条远洋航线。(1901-03-25)
德国海军大校托尔柏尔接任胶澳总督。(190106)
德国一名律师在青岛设所开业。(190107)
青岛遭台风袭击,新建的码头、堤坝及停泊胶州湾的船舶受损。(1901-08-04)
德胶澳总督府所设官学堂开学。(190109)
小港栈桥交付使用。(1901-10-07)
夏,上海、天津等地游客携家来青游历,这是青岛第一次出现成批量的外地游客。(1902)
德国开始在崂山柳树台建立了麦克伦堡疗养院,辟为疗养避暑胜地。1904年9月落成开院。(1902)
以德商为主成立缫丝公司,设厂于沧口。(1902)
由祥泰号经理傅炳昭(山东黄县人)与成通号经理朱杰(河北天津人)发起,在馆陶路建立同乡会组织,取名为齐燕会馆。(1902)
春,德胶澳总督府(今沂水路政协办公楼)开始动工修建。(1902)
德胶澳总督公布《中华商务公局章程》,批准设立中华商务公局,以调解商业纠纷,商酌总督所行华人事宜,辅助其市政管理,公局董事由山东籍6人,外省及洋行帮办各3人组成。(1902-04-15)
青岛海员俱乐部正式开放。(1902-05-10)
8、9月青岛地区流行**。170名中国人和6名外国人死亡。(190208)
德人统计青岛人口,市区除驻军外,有中国人14905人(男13161人,女1016人,10岁以下儿童728人),外籍人688人(男523人,女108人,10岁以下儿童48人)。(190209)
山东矿务公司坊子煤矿开业。是月30日,首班运煤火车抵达青岛。(1902-10-01)
在青岛建成的第一艘汽艇下水。(1902-10-09)
山东巡抚周馥抵胶澳视察。(190212)
德国在青岛修建的台东镇至柳树台的公路开工,翌年修通,全长30.3公里。此系山东省第一条公路。(1903)
浮山所废除私塾建蒙养学堂,设修身、国文、算学、地理、历史、博物、经书等课程。(1903)
华乐大戏院建成,这是青岛最早的剧场,地址在山东路(今中山路北端)。(1903)
建成海水浴场。(1903)
德国人霍士谦及昆祚在本埠小鲍岛创立德华书院。(190303)
德胶澳总督公布实行地产法令。(1903-03-30)
德国首相宣布,德国垄断胶澳地区矿产的开采。(1903-05-16)
英德联合在青岛开办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厂。(1903-08-15)
德国库麦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广州路3号建成"青岛电灯厂"。德国政府以200万马克的巨资将其全部收买,后改为德国在胶澳的官营事业之一。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电能工业企业。(1903-10-01)
德国开通经西伯利亚连接胶澳与德国的邮路。(1903-10-01)
德国殖民者强征会前村,赶走居民,拆除房屋,"栽花木,立苗圃",辟建植物试验场。(1904)
德人兴建青岛屠兽场,1906年完工。(1904)
李村华人监狱建成启用,被判拘留3个月以上的华籍刑事犯在此执行。(1904)
青岛港的贸易额为1330.92万海关两,在华北5港(天津、大连、牛庄、烟台、青岛)中居第5位。(1904)
建成大港第一码头北岸5个泊位,胶济铁路和港口专用铁路相接。(190403)
胶济铁路全线通车。(1904-06-01)
德胶澳总督宣布禁止使用日本及朝鲜铜币、银币。(1904-07-22)
德胶澳总督托尔柏尔请假回国,海军大校汪然美隆代理。(190411)
德国侵占胶澳期间,对鸦片实行高税专卖,将胶澳的鸦片输入售出权交与华商刘子山专办,刘子山在北京路开设"立升官膏局",公开贩卖鸦片,毒品在青岛愈加泛滥。(1905)
麦以斯曼博士任胶澳气象天测所所长,当日到职。是年该所移于水道山(即今观象山)办公。(1905-03-06)
青岛港改自由港制为自由地区制,仅以大港之水域、码头、仓库、堆栈及其附属地为自由地区,货物出港即需纳税。(190504)
山东官银号在胶澳设立代理机构谦顺号,资本10万两。(1905-04-02)
青岛商业会议所成立。(190509)
中德签订《胶高撤兵善后条款》,驻胶州、高密德军撤回青岛,由中国警察负责保护胶济铁路。(1905-11-28)
中德签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规定胶澳租界的免税区仅以码头附近为限,中国政府允许每年从胶海关进口正税中提二成补助租界政费。(1905-12-01)
德胶澳总督公布《德境以内征税办法章程》。(1905-12-02)
辟李村水源地,1909年建成。(1906)
德国人在大港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1.6万吨浮船坞一座,该船坞长125米,外宽39米,内宽30米,深13米,并配有能举150吨并送往12米以外的、当时为东亚最大的起重机。(1906)
《德华日报》创刊。该报是德胶澳总督府在青岛办的一家中文日报。(1906)
清政府因青岛礼贤书院成绩优良,以四品顶戴特奖卫礼贤。(1906)
德胶澳总督办公楼建成。总督府由老衙门迁至此办公。8月德胶澳代理总督汪然美隆回国,托尔柏尔回任。(190601)
胶海关根据《会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和《青岛德境以内征税办法章程》开始在青岛港实施无税区(即保税)制度。(1906-01-01)
美国在青岛设领事馆。(1906-09-16)
德商开办了市区到崂山柳树台的汽车路线。(1907)
德胶澳地亩局与土地登录局合并,成立土地登录局,负责土地买卖、租借与登记事宜。(1907-01-01)
德胶澳总督公布《公举参议督署董事章程》,更订选举总督府参事会员办法。(1907-03-04)
清政府电报总局总办周万鹏与德国驻沪总领事卜利订立合同,规定青烟、青沪水线交接办法及山东铁路附设电线限制办法。(190705)
英国在青岛设领事馆。(1907-05-17)
德华银行在青岛发行纸币,其券别有1、5、10、25、50五种。(1907-06-15)
胶澳总督参加李村学校校舍落成典礼。(1907-07-12)
德国出版商在总督府学堂旧址举办教材展览,20日结束。(1907-08-06)
山东巡抚杨士骧抵青巡访。(190710)
德胶澳总督公布《各船应遵之章程》。(1907-12-24)
英国人艾克福尔得创立高尔夫球会,球会初设于汇泉跑马场内。(1933年,迁至湛山村西。)(1908)
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在李村建立了农科实习地(今青岛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引进200多种果树品种及多种林木和蔬菜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并专门建造了一个旋转式玻璃温室,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1908)
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干在青岛成立震旦公学,聘请商震、陶成章等同盟会员任教,向学生传播"驱逐鞑虏"革命思想。12月,德国殖民当局勒令陈干等人离境,并查封震旦公学。(190801)
德国在青岛设立高等法院,为二审终审法院。(1908-01-01)
山东矿务公司在青岛设经销处,经营煤炭业务。(1908-04-01)
俄国在青岛设领事馆。(1908-04-04)
德胶澳总督公布《更订征收钱粮章程》。规定德境未经收买的粮田,每240弓(614米)的税亩每年纳京钱350文,每360弓(921米)中亩每年纳京钱525文,均比以前增加17.5%。(1908-06-27)
青岛港开始接纳油轮。(1908-07-24)
德胶澳总督公布《收民费筹办公益章程》,规定对房屋、摊位等征税,引起民众不满。(1908-09-01)
德胶澳总督公布《码头并栈房规条》和《装卸存储货物章程》。设管理码头局,负责管理无税区码头、仓栈事宜。(1908-09-02)
山东巡抚袁世凯巡访青岛。(1908-10-20)
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又称德华大学)开学。这是青岛最早的大学。学校设预科和高等科,高等科设政法、医、理工和工程4科,学生最多时达400余人,校址在今青岛铁路分局。(1908-10-25)
码头仓库装卸业务始归官营。(1908-11-01)
规定港务作业收费标准。(1909)
蛋粉公司成立。(1909)
德胶澳总督托尔柏尔回国,海军大校卖尔.瓦德克代理。(190904)
大清银行在青岛开设分行。主要办理胶海关的部分税收和公款收付事宜。(1909-09-21)
德胶澳总督公布《订立码头并栈房规条附列之费项则例》,规定港务作业收费标准。(1909-09-30)
胶澳华商组织青岛商会,呈报北京农商部批准。(190910)
德胶澳总督公布《通用镍铜小洋章则》,宣布在胶澳地区发行1角、5分辅币。其1角每10枚值大洋1元,共发行47000元;5分每20枚值大洋1元,共发行20500元。(1909-10-11)
山东巡抚孙宝琦赎回德商瑞记洋行所办煤矿5处,用银34万两。(190911)
冬,清政府在济南设立山东省邮政管理局,青岛改为分局。(1910)
德商在青岛设地产抵当银行。(191001)
德胶澳总督公布《征收盐课章程》,规定德胶澳总督府垄断胶澳制盐权,凡批准制盐者,每付斗子交洋4元。(1910-03-12)
德胶澳总督托尔柏尔回任。(191004)
山东巡抚孙宝琦巡访胶澳。(191005)
大清银行设青岛分行。(1910-07-01)
德胶澳总督宣布准设青岛华商商务总会。(1910-08-17)
德胶澳总督公布《撤销中华商务公局告示》和《公举参议督署中华董事告示》,宣布撤销中华商务公局,总督府参事会中国会员改为举派4人充任督署信任,以协议华人事务。4位信任中,齐燕会馆2人,三江、广东会馆各1人。(1910-08-18)
北德邮船公司船舶始航青岛。(1910-09-19)
德胶澳总督宣布设立估量局,以评估地产。(1910-10-15)
青岛造船厂(今青岛北海船厂)为清廷海军部建造1艘名为"舞凤"号航海炮舰。该舰为钢质,长38米,宽5.8米,排水量220吨,时速15海里。(191012)
德国将青岛气象天文观测所更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除从事气象观测外,还从事授时、地磁、地震、潮汐观测及地形测量。(1911-01-01)
德国胶澳总督颁布法令,禁止在德人居住区买卖毒品。并设立查烟官,办理毒品吸食执照,收取每月一元的执照费,禁止25岁以下的人吸毒。(191105)
德胶澳总督托尔柏尔辞职回国,海军大校黑乃尔代理。(191105)
德胶澳总督宣布,于本年12月底以前裁撤德境所开烟馆。(1911-05-12)
山东巡抚孙宝琦与山东矿务公司就订立收回山东铁路矿权合同达成协议,划定公司专办矿界,以限制德人沿铁路30里的开矿权。后德国借口国体改革延不签字,到1913年才正式签字。(1911-07-24)
山东官银号改为山东商业银行,始设分行于青岛。(191108)
德国海军大校卖尔.瓦德克继任胶澳总督,11月就职。(191108)
英文《青岛泰晤士报》在青发行,这是青岛最早的一份英文报纸。(191109)
德文《青岛全书》出版,1912年6月出版中译本。(1911-09-26)
美国长老会在青设明德中学。(191111)
青岛1912年出入货值94761304元,停泊轮船902艘,帆船5504艘。(1912)
汇丰银行设青岛分行。(191201)
青岛观象台举行落成典礼。(1912-01-09)
即墨革命党人举事,知县投降。革命党人组织军政府,孙毓坦任民政长。驻青岛的德国侵略者借口此举"有违"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派兵胁迫民军撤离。民军大部被迫撤往莱阳、高密。(1912-01-28)
德胶澳总督公布《码头存储货物新章》、《码头栈房费项规条》。(1912-02-12)
德胶澳总督公布《买地办理章程》。(1912-06-29)
德胶澳总督公布《取缔照相告示》,规定军事地带不准照相。(1912-07-23)
德国亨利亲王过青赴日参加明治天皇葬礼。10月返青时检阅了驻青德军。(191209)
孙中山由济南抵达青岛。在青期间,孙中山在青岛同乡会组织的欢迎大会上讲了修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在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发表演说。30日离青赴日本。(1912-09-28)
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克罗克调任,以司柏少将继任。(191212)
德胶澳总督公布《改换门牌告示》,规定街道楼房门牌编号,凡南北街由南至北排列,凡东西街由东至西排列,一面为单数,一面为双数。(1912-12-04)
山东铁路公司与山东矿务公司合并,成立山东路矿公司。(191301)
日本旅顺民政署长吉丰次郎来青调查。(191303)
大清银行青岛分号改为中国银行青岛分号。(191305)
日本外交大臣加藤高明来青游历。(191305)
日本第二舰队来青寄泊。(1913-05-09)
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周学熙到青岛,筹资购买德华缫丝厂,取名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工厂,并准备进口英国纺纱机。这是山东省机器纺织业筹办之先驱。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建厂暂告中止。(191308)
德胶澳总督公布《改订钱粮章程》,规定德境以内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为房基、果菜园等,每年每亩(921米)收3角5分;中等为好庄稼地,每年每亩收2角5分,下等为山上沙场的庄稼地,每年每亩收1角5分。(1913-09-20)
日本正金银行在青岛设立办事处,开始办理银行业务。(191311)
山东银行成立。该行系官办山东银行演变来的商业银行。资金初定100万元。张肇铨为总经理,曹善卿为经理。(1913-11-29)
德胶澳总督公布《各国海陆军入境应守之章程》。(1913-12-03)
德胶澳总督公布《取缔庸工人役章程》,规定外国人雇工需领取青岛巡警总局所发的雇工证。(1913-12-04)
德胶澳总督宣布,李村华民审判厅的裁判权于次年1月1日由青岛华民审判厅实行。(1913-12-09)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创建尊孔文社藏书楼。这是青岛的第一个现代图书馆,亦为中国早期图书馆之一。馆址在上海路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院内)。(1914)
德商创建美口酒厂,属德商美最时洋行,厂址在湖南路36号。(1914)
《大青岛报》创刊。社址初在今中山路。社长小谷节夫,总编辑酆洗元。1937年"七七事变"曾一度停刊后,于1938年复刊。至1942年4月2日终刊。(1914)
德胶澳总督公布《更订华人准住西人界内章程》,规定经批准,中国人可在青岛区居住。德人规定欧人居青岛区,其后中国人移住青岛区者日众,到此乃议决废除此限制。(1914-01-15)
德人增加胶澳地价,较前标售价格增50%,自4月实行。(191403)
日本外务部书记官芳泽谦吉来青游历。(191403)
日本驻南京总领事船津辰一郎来青调查。(191403)
德胶澳总督公布《征收地皮税章程》,规定4月1日前所有售出地皮皆按新估地皮的价值收地皮税。(1914-04-01)
地亩局公布《新开东西镇地准人购买章程》。(1914-04-08)
胶海关公布《民船暂订章程》。(1914-04-17)
德胶澳总督公布《订立征收酒税章程》,对进入德境的洋酒征税。(1914-04-18)
德国海军部胶澳课长福来尔来青。(191405)
德胶澳总督公布《订立抽收中国酒捐章程》,规定实行中国酒专卖制度。(1914-05-15)
胶海关税务司欧美尔辞职回国,威尔在继任。(191406)
青岛举行"国际体育周"。(191407)
山东路矿公司在沧口设制铁部。至此,该公司有铁路、矿山、制铁三部分组成,但各为独立企业,统属柏林首席董事领导。(191407)
德胶澳总督发布泄露军机处分章程。(1914-07-03)
日本关东都督福岛安正、大连民政署长大内丑之助来青调查。(1914-07-2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颁布保卫胶澳的法令,胶澳商业停顿,青岛及胶济沿线大受影响。(1914-08-01)
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通告德国退出青岛,将青岛交付日本,并限于23日正午前答复。(1914-08-15)
德胶澳总督限令境内所有日人于22日前离开青岛。(1914-08-20)
日本对德宣战。(1914-08-23)
日本海军封锁胶州湾。(1914-08-27)
日军第18独立师团在山东龙口登陆。(1914-09-02)
中国政府宣布在日德战争中保持中立。后与日本约定潍县以东为特别行军区,以西为中立区,日军不得侵越。但日军无视中国政府立场,仍西占济南控制胶济线。(1914-09-03)
英联军在崂山登陆。(1914-09-23)
日军占领济南,控制胶济全线。(1914-10-06)
日军发起总攻。(1914-10-31)
日本把青烟、青沪水线改接为青岛至日本佐世保军港间的水线,成立"战地邮便局"。(191411)
第一家日文报纸《青岛新报》创刊。(191411)
青岛德军投降。此次战事,日军(不包括海军)死409人,伤1441人,德军伤亡失踪550人,投降4500人。德军炸毁水道、电灯、炮台、港口设备和所有船舶。(1914-11-07)
上午10时日军入城侵占青岛。(1914-11-11)
日军举行入城式。(1914-11-16)
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要求,涉及山东的包括:中国政府承认日德两国日后关于德国在山东所有权益的处置办法;承诺山东各地概不让与或租借他国;允许日本建造烟台或龙口连接胶济铁路的铁路,允诺速开山东各主要城市为商埠(1915-01-18)
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废止德占时期青岛街名,改用日文名称。(1915-02-01)
驻京日使照会中国外交部,提出交还胶澳的4个条件:胶州湾全部开放为商埠,设日本专管租界,并可另设列国共同租界,德国在青财物的处理等问题中日应先行协定。(1915-05-25)
青岛港对所有吨级轮船开放,恢复正常港务作业。(1915-07-01)
中日签订《会订青岛重开海关办法》,日本得以攫取德国一切特权。(1915-08-06)
日人将德国所建的浮船坞拖往日本佐世保。(1916-07-04)
德国发表停战宣言,希望遵照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主张休战议和。(191811)
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1919-06-28)
中德签订《中德协议》,德国声明放弃其在山东的各项权利。(1921-05-20)
尾声:
日使向北京政府提交《山东善后处置案》,提出日本将归还胶州湾租借地,中国将其开辟为商埠;山东铁路矿山中日合办等要求。(1921-09-07)
北京政府外交部公布提交国际联盟有关山东问题标准案,内容包括收回青岛、山东日军全部撤退、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一律抛弃等八条。(1921-10-29)
中日两国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件,就交还胶澳租借地等问题达成协议。(1922-02-04)
《山东悬案细目协定》签字。规定胶澳于12月10日交还中国,日军于20日内撤完;并规定了胶澳土地、日本房产、水下电缆、电讯、盐业、公产、矿山、海关等问题的处置办法。(1922-12-01)
青岛交接完毕,日本民政长官秋山雅之介回国。(1923-03-19)
日军再次侵占青岛(1938年1月)
国民政府光复青岛(1945年9月)
青岛辟为美军基地(1945)
美军撤离,青岛沦陷。(1949年6月2日)
本贴由[子卿]最后编辑标题于: 27日/1月/9 14时56分54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