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2|回复: 0

[史地人物] 每日签 | 金庸 |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用才华霸占了一代人的青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9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庸 |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用才华霸占了一代人的青春 

 2017-03-10 吴呈杰 每日签


2013年6月的时候出了这么一条新闻,说时年89岁的金庸拿下了北大中文系的博士学位。起因是一张署名为“查良镛”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在网上流出,后来北大官方回应称,金庸攻读博士确有其事,但还没有获得学位。

 

让人疑惑的一点在于,金庸早已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在1994年,他也被北大授予了荣誉教授称号。20年以后,为什么还要大动干戈地去念一个博士学位?

 

金庸心里清楚得很,荣誉教授再怎么光鲜,也只是对他职业成就的嘉奖;博士学位呢,是对他治学能力的肯定。起初,金庸的想法更加大胆,他是想来北大当本科生的——但在北大时任校长许智宏劝说下改读了博士,许智宏曾经向媒体转述金庸说过的话:“金庸曾说,自己在刘邦废立太子的事情上搞不明白,向北大国学院的老师请教后,就豁然开朗了。他觉得自己对国学的研究不够,希望能到北大国学研究院向一些老师请教。”


2010年86岁的金庸拿到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写的是唐朝宫廷政治


这么看来,金庸的确是有个北大梦。话说回来,谁让他有那么多从北大毕业的亲戚呢?金庸的亲伯父就是北大毕业生,根据金庸自己的说法,“故乡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学问如何,但听说他是北大毕业生,便都肃然起敬。”更别说两个赫赫有名的哥哥了。金庸的堂哥穆旦就是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表哥徐志摩曾在北大攻读法学,学成之后还两度担任北大的教授。


金庸兄弟几个不仅满腹才华,颜值也是6得上天(从左到右:穆旦、徐志摩、金庸)

金庸与女星夏梦,夏梦是金庸的女神,两人曾合作电影《王老虎抢亲》


其实,七十多年前,金庸自己就差一点成为名正言顺的北大学生。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后,金庸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西南联大,也被西南联大成功录取。可惜由于当时金庸家里拮据,联大又在昆明,路途遥远,本该修成的一段缘分就这样被耽搁了下来。

 

金庸和北大就此擦肩而过,重逢是80年代的事了——还是以盗版书的方式。1981年,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金庸,并称“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此后,十几家内地出版社在未取得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出版了几十种金庸作品。很快,金庸的作品就从市面上流入北大,成为当时北大学生人手一本的读物。


1981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金庸


1984年考入北大的蔡恒平借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写了一本《江湖外史》。在《江湖外史》的开头,蔡恒平就回忆起了当年读金庸的狂热。在他刚进入北大中文系的那个冬天,他和睡在下铺的舍友王枫每天都轮流去海淀的良友书店租书,至今他还能清晰地回味出当年在租书来回的路上雪花扑打在面颊上的感觉。也正是这个舍友王枫,创下过读金庸三天三夜不出门不睡觉的壮举。

 

看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代指金庸所著的14部作品)后,蔡恒平已经到了其他书籍都入不了法眼的程度。那时候的北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是武侠。”读古龙是需要有强大意志力的,难保哪天被隔壁宿舍的同学撞见,白白惹来一顿嘲笑。这一点,足可见金庸地位之高。


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无线版《射雕英雄传》在内地热播,金庸正式成为内地老百姓熟知的人物。


1983版《射雕英雄传》剧照


1994年,金庸被北大授予名誉教授称号,并首次赴北大演讲。严家炎先生的《金庸热——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中记录了现场的盛况:“听他讲演的,请他签名的,真是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所发入场券几乎无用的地步。”当时主持会的郝斌副校长还打趣说:“今天这形势,金大侠武功再高也不好办了!”

 

难以确切地得知这次演讲对严家炎造成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仅仅在一年之后,他就率先在北大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的课程,后又出版《金庸小说论稿》。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严家炎面临的压力。毕竟,当时的人们还习惯于把金庸与琼瑶、邓丽君并列为俗文化的代表,将金庸的武侠小说贬为整日教人打打杀杀的“毒草”言论也颇有市场。而把金庸和鲁迅、老舍、沈从文这样的大家相提并论,则被视为大不敬。


 金庸的小说常被改编成影视剧(从上至下:《天龙八部》、《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剧照)


事实上,在金庸武侠小说经典化的道路上,北大中文系的多位教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旗帜鲜明支持金庸的严家炎外,钱理群教授也认为金庸武侠小说应在文学史中有一席之地:“正是因为有了金庸——有了他所创造的现代通俗小说的经典作品,有了他的作品的巨大影响,才使得今天有可能来讨论通俗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他和吴晓东著的插图本文学史第一次列入了金庸的内容,并且鼓励学生把金庸当成严肃文学来读。

 

陈平原老师同样以极大的热情和才华写出武侠小说研究专著《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大学界振奋一时。对金庸的为人,陈平原教授如是说:“不只是具体的学识,甚至包括气质、教养与趣味,金庸都比许多新文学家显得更像传统中国的‘读书人’。”

 

经过中国最权威的文学专业教授们的赞誉,社会民众逐渐认识到金庸的“毒性”危害并没有想象的大。经过几年的讨论,主流媒体基本认可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直到90年代末BBS兴起,北大的金庸迷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讨论金庸的公开平台,金庸热卷土重来。江南那本名动一时的同人文——《此间的少年》就是在北大未名BBS上连载而成,1999年混迹论坛的学子们成了它的第一批读者。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北大,主人公都借用了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的名字。在江南笔下,乔峰、郭靖、令狐冲等大侠和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不同,有睡不完的懒觉和追不到的姑娘。江南对金庸构筑的那个武侠世界进行了现实意味的消解,但又共享了几分相似的伤感基调。

 

可惜,在真实世界中,这个故事也拥有了一个不甚美好的结局。在《此间的少年》正式出版的14年后,金庸把江南告上法庭,起诉《此间的少年》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江南曾在《此间的少年》十周年版序言中记叙当年的北大生活:“着实是我那时候还不确知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只是抱着一点小小的所谓理想的东西在被窝里看金庸小说(租来的),猪一样哼哼着过着混沌的生活。”


在《此间的少年》出版时,江南一定没有想到剧情在十余年后的神反转。在回应金庸的声明中,江南坦陈了和喜爱的作者以这种方式交流的复杂心情,并不忘表达对金庸的尊敬:“……而金庸武侠人物和他们的江湖,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能置身其中,与有荣焉。”虽说是司法层面的争端,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倒是一点都没被撼动。


在各种亚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很难在大学校园里兴起一阵“XX热”,从手游到热播剧,从动漫到网络文学,大风咻地刮过,再难找到一丁点存在过的痕迹。金庸热,作为一场在北大肆虐30年的流行病,终于也到了快退潮的时候。可是人们还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在不经意间遇到金庸,也许是在书本上,也许是在某部金庸小说又被翻拍的新闻里,也许是为了找课程资料登录好久不用的BBS账号时。

 

在北大未名BBS上,那个名为“武侠世家”的讨论区,依然作为热门版面被高高置顶。从千禧年的零点新年祝福,到最近的武侠同人小说征文比赛,金庸见证了一个时代,像湍流下紧紧扒住河床的一枚活化石。


文 / 吴呈杰

编辑 / 大   桃、曹思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10:46 AM , Processed in 0.0288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