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8|回复: 0

[史地人物] 每日签 | 妇女节 | 绣娘的手,抚出江南小镇的十指春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7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妇女节 | 绣娘的手,抚出江南小镇的十指春风 

 2017-03-08 卫诗婕 每日签

《甄嬛传》里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安陵容死前交代了自己的身世:“我娘曾是苏州的一位绣娘……靠我娘卖绣品,给我爹捐了个芝麻小官。”为此,母亲熬坏了眼睛。


 

这是一个十分凄婉又励志的故事,凄婉在于,一个女性无私地为丈夫付出,最后却换来冷遇;而励志在于,在女性基本扮演附属品角色的古代,一个女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手艺实现经济独立,甚至在家庭中做突出贡献(捐官毕竟需要一笔不小的数目), 是多么难得。


编剧将这位绣娘的人设安排在苏州,是合理的。江苏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苏州一带的刺绣统称为苏绣,到明朝,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为了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也被称为“绣市”。


苏州的绣花弄


苏绣拥有悠久的历史。据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


苏绣的发展在清朝达到鼎盛。苏绣连同湘绣、粤绣、蜀绣一起,在清朝被确立为四大名绣,其中尤以苏绣的影响力最大并位列榜首。


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时的苏绣在艺术创造方面又进了一阶,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人用一针一线,步步针脚刺出一幅堪比画作的生动画面。


图为明代织工吴圻所作《沈周蟠桃仙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在明朝书画家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描述的就是艺人 “以针作画” ,笔墨淋漓尽致,甚至超越画作的传神效果。


到了清朝,苏绣可以说与古代的时尚密不可分。苏绣的技艺被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古代嫁娶服饰中最重要的凤冠、霞帔都离不开刺绣的雕琢,民间嫁娶,若新娘身着带有苏绣的霞帔,通身必价值不菲。而吃穿用度皆必须是最好的皇宫,衣物被褥等丝织品也多来自苏州。


双面绣的出现标志着刺绣工艺的技巧达到了新境界,著名作品《猫狗图》就奇迹般地在一幅丝绸的两面显现出猫与狗的造型,技艺令人称叹。与此同时,民间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绣家,其中女性居多。


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展出的名为《凝视》的刺绣作品(作者:任嘒闲)

 

实际上,早在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运用刺绣绣出了我国第一张山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一名古代女性能够完全凭自己的技艺在史书上留名,而不依靠任何与男人的关系,在男尊女卑的历史长河中足以令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年间的名绣沈云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在刺绣行业中实现性别地位逆袭的标志人物。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她融西洋画作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这派创新的绣作吸收了油画艺术的用光用色、明暗关系,以油画、照片和自然界的物体为对象,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利用丝线的自然光泽与独特的针法,绣作变化莫测、立体感强,从不同角度观看会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沈云芝是真正将刺绣做成事业的人。在清朝政府的帮助下,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现沈寿艺术馆)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


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轰动意国朝野;另一幅作品《耶稣像》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


图为沈云芝(左)和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右)


清末后半个世纪的动荡让当时正风生水起的苏绣事业溃散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力量的介入又重新为苏绣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十年代后,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绣娘达十二万之众(绝大多数为女性),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


一个地区的女性因这门手艺,有了身份、地位甚至名望。这是苏绣在超脱文化、经济层面所带来的贡献。


直到现在,苏州依然有大量绣娘从事刺绣工业的生产,她们的十指春风下,诞生了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10:46 AM , Processed in 0.0698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