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1|回复: 1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137期:大同年代中的人物群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7-03-01
2017年 第13期 | 总137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大同年代中的人物群像

20世纪60—70年代,那时的中国依然是封闭的国度,与外界联系极少,普通百姓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在集体无意识中展现出来一种高度相似的具有时代感的面孔群像。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联合出品。


1.jpg
“五一”劳动节,孩子们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节目。




2.jpg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五一”劳动节,在公园等待表演节目的孩子们。




3.jpg
参加广场游行的人们。




4.jpg
20世纪60年代,驻扎在北京郊区的军人在规定的时间学习毛主席的著作。




5.jpg
1969年,天安门广场上的游行队伍。




6.jpg
1969年,群众庆祝党的“九大”胜利闭幕,中央民族学院的师生表演节目。




7.jpg
20世纪60年代后期,哈萨克族民兵。




8.jpg
1970年,在中山公园参加“五一”劳动节民乐演出的孩子们。




9.jpg
纺织女工在广场欢庆劳动节。




10.jpg
河南省辉县,开荒造地。




11.jpg
北京颐和园,参加节日聚会的学生。




12.jpg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




13.jpg
20世纪70年代,海南岛民兵。




14.jpg
1970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四周年之际,什刹海举行纪念活动,少年们背着红缨枪泅渡。




15.jpg
1976年,人民群众在广场欢庆“四人帮”倒台。




16.jpg

1979年9月15日至30日,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第四届全运会。图为全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孩子们,他们通过举起本子上不同的图案来组成不同的背景大图。




17.jpg

2017年2月,《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一书出版,本书历经2年的策划、选图、出版等过程,从80岁高龄的摄影家翁乃强数万张底片中精选出445张照片,配以老先生亲口讲述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来构成,所有的关注点均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用生活细节呈现历史变迁。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jpg    
翁乃强,中国著名摄影家、画家,“四月影会”重要成员,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奠基人。

翁乃强祖籍福建龙岩,1936年7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个爱国华侨的家庭。父亲翁福林曾开过照相馆、广告公司和电影公司。翁乃强酷爱美术,从12岁开始就向侨报《生活报》的摄影记者周昌平学习摄影。

1964~1990年,翁乃强在《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图片部主任、编委、主任记者、总编助理,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插画,出版了很多摄影、美术画册。

1980年,翁乃强先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1986年,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了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并任副会长、荣誉高级会士。199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筹建摄影工作室。1996年,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任会员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退休。


一颗红心,真诚记录时代
文/那日松

大约10年前,我第一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觉挺震惊的,因为作为一个非新华社记者,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拍摄这么多彩色照片,还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还有一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味道,他的个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后,在摄影圈和艺术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题目应该是画廊取的)当时曾拍出2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后来一位著名收藏家(他以收藏当代画家作品为主,很少收藏摄影作品)还曾托人找到我,想让我找百年印像画廊和翁老砍砍价。这位曾经一掷数千万收藏一幅油画的收藏家,却认为20万元一张照片太贵了,当然我当时没有答应帮他。翁老照片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何止20万元人民币呢?

这本《彩色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中所收录的照片因为它浓烈的色彩,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忽然平添了一些恍若梦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时间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那一片片绿色的军装,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当然也有安静的小城、广阔的田野、飞驰的自行车、灿烂质朴的笑容……我想这也许是彩色照片与黑白照片的区别——彩色照片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梦幻的现实感,而黑白照片则让我们仿佛看到某种历史的真实。

20世纪60年代,翁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艺术科班出身,后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再转行成为摄影记者。我想他后来拍摄的照片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摄影记者之所以更“艺术”一些,跟他学习油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拍摄彩色照片的时候,翁老的特点更为明显。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得罪了不少人,我说——“中国摄影家不会拍彩色照片”,当然,翁老除外。翁老在这一代摄影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彩色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完全政治性的宣传照和领袖图片,也有很多记录了普通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

当然,作为那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翁老也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用一个职业摄影师的态度去感悟那个时代,就如他自己所说: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用摄影记录下这个时代,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翁老都用一颗红心,真诚地记录着……

在那个摄影纯粹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翁老是少数几位还秉承着“要抓拍,不能摆拍”理念的摄影家。但这种“抓拍”其实也是一种“摆拍”——我称之为“真诚的摆拍”,因为他的拍摄对象都已经自觉地变成了荒诞时代的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演员,而翁老则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与现实。

上世纪50-70年代恰恰是欧洲和美国的报道摄影(中国也管之叫“纪实摄影”)最为发达和辉煌的时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却是“政治摄影”(艺术摆拍)成为几乎唯一的主流。那时候,在中国摄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纪实摄影”这样的词汇出现过。中国摄影家在70年代末期才开始真正睁开自由的眼睛。这一点在80年代翁老所拍摄的影像中也可以看出来,翁老那时的作品明显有了更多真正“抓拍”的内容。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国当代摄影”(观念摄影)几乎全是所谓“摆拍”的作品,它们跟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摄影真是一脉相承,只是那时候摄影家的摆拍完全代表国家或者政党的意识,而现在的“当代艺术家”的摆拍则代表的是个人的意识和观念。另外,他们的拍摄对象也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时代照片里的人物,但都是“演员”。

回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政治符号的彩色照片,在封尘了多年之后,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具有特殊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有点荒诞,但又非常现实。这是一个时代政治美学的延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12:06 PM , Processed in 0.0496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