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无掌恩师 一人撑起一座学校
搜狐图片 2016-9-10
地处雪峰山深处的溆浦县北斗溪镇来凤村,四面群山环抱,秋日的阳光洒在小山村里,明亮透彻。走进村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和欢笑声,凤型小学就坐落在这里。早上,张在目教孩子们正确认识五星红旗及相关知识,并举行了升国旗仪式。 图:湖南日报记者 李健
唯一的教师张在目在这里已执教20年。20年来,只有90余户400多口人的凤型村走出200多名学生。学生一批又一批送走,他的年华,也在这大山里的三尺讲台前逐渐老去。9月7日,溆浦县北斗溪镇来凤村凤型小学,张在目在课堂上大声教孩子们朗诵古诗。虽双手残缺,但他身后黑板上的粉笔字却是写得工整而有力。
1968年出生的张在目未满周岁时,不小心栽进火盆,从此双手残疾,没了手掌。1987年在溆浦职业中专毕业后,张在目选择回到家乡。1989年开始当上了一名乡村老师(中间因故停了7年)。图为张在目在教学前班的孩子通过一支铅笔来认识数字“1”。
一间教室里,坐着学前班、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堂课,前15分钟在一半黑板上讲一年级的课,后15分钟在另一半黑板上讲二年级的课,随后10分钟还要给学前班的孩子们教知识。学生在这里上完二年级,再转到镇中心小学。放学后,张在目在打扫教室。“这些孩子都太小了,还不会扫地。”
刚刚学会的文字、计算,在孩子们心里打开了一片新奇的世界。他们会经常问:“老师,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繁华吗?”张在目总是回答:“是的,外面有高楼,火车、飞机、电影院……”
其实,他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繁华,这辈子,他去过的最远、最大的城市是怀化。然而,他的描述,足以在山寨孩子的心中播下梦想……
9月6日上午,一位学前班的孩子拉肚子,上课时把屎拉在裤裆里。张在目不嫌脏不嫌臭,帮孩子把屁股揩干净,裤子洗干净,再给她换上干净的衣服。 当记者问孩子们张老师好吗?“我也说不上,反正就是好。教我们认字,还带我们一起玩,比爸爸妈妈还好!”在教室里,孩子们的回答,稚嫩,却是最真实的。中午,因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小,洗不干净手就拿碗吃饭,张在目则会耐心地帮孩子们一一洗干净。
中午,与教室一墙之隔的厨房,一只变形的手掌握着刀,另一只残缺的手按着猪肉,张在目正忙碌着给孩子们做午饭。张在目的妻子也带着孩子来帮忙做午餐。炒菜空隙,张在目一边将学生喊进厨房,边忙碌边让孩子们轮流背习功课。
饭好后,孩子们有序的排着队打饭,每天的午餐保持一荤一素一个鸡蛋,有时也会煮一个汤。
除了每天必上的两门主课外,张在目还给孩子们上礼仪和思想品德课,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接受更全面的知识。课间休息时间还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图为体育课上,张在目在教孩子们学稍息、立正。
有时放学后,有学生家长有事不能接送孩子,张在目就骑着摩托车接送。
这么多年,张在目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着他的教学生涯。因为学校无宿舍可提供,每天,张在目都要来回骑行约9公路山路。寒来暑往,晴天雨里,他就这样奔走在这条曲折坎坷的山路上。“我们这里偏僻穷苦,曾经来了一名年轻老师,第二天就走了。”张在目90年代初曾教过的学生李时军说。在这个镇的许多村存在这个现象,年轻老师不愿意来这里教书。9月7日下午,两名孩子奔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这深山里,藏着无数孩子们出去看看的梦。
放学回到家后,张在目在菜地里劳作,准备种一些蔬菜冬天吃。 坚强,坚持!张在目就这样,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洒在了凤型小学。“如果可以,这个书,我要一直教下去,直到教不动为止!” 张在目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那份执着,积淀了内心的挚爱。
上课时间,他是老师;午休时间,他是厨师;孩子们出状况了,他又成了大家的“张爸爸”。图为张在目在菜地里采摘蔬菜,他经常免费为学校提供蔬菜。张在目说:“反正蔬菜是自己种的,种的多吃不完就给学校带过去。”
晚8时许,张在目在家里备课,小外孙女在一旁玩手机。20年坚守大山深处,他用无悔的青春托起了山区孩子的希望。年复一年,他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动着全村人的心。他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