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5|回复: 1

[影乐之声] 乌鸦电影 | 12个人在破仓库里吵了两小时,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2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个人在破仓库里吵了两小时,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 

2016-09-09  乌鸦电影

乌鸦将在更新间隙把之前的90多篇旧文搬过来

今天搬过来的电影是《十二公民》


1957年的一个美国的故事,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冲击着日本、俄罗斯、中国的观众。


我今天要介绍的电影,是这个故事的中国版本:《十二公民》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个富豪的养子,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涉嫌杀死自己贫寒的亲生父亲...


在某个政法大学里,学校模拟了一个西方的法庭,由大学生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审理的此案。

12个普通人组成了模拟陪审团,他们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对此案做出判决...唯一的规则是:12个人必须达成一致判决。


这12个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法学院助教、数学老师、出租车司机、地产商、医生、小卖部店主、保安、保险推销员...

大家原本以为,这事儿,也就是走一过场:投个票,判那个富二代有罪,也就结了。

没想到,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因为,在这12个人之中,有个一根筋投“无罪票”的异类。


迫于无奈,大伙儿只能对这个案子展开讨论。但是,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这12个人发现了这个案子有些蹊跷...


这个故事,先后被四个国家拍成电影: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版名叫:《十二怒汉》,日本版叫:《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中国版本则是:《十二公民》。

我看见有网友说:中国版叫《十二个不知陪审团制度和疑罪从无为何物的中国人》更为合适。

这大概是因为:在这四个国家里,只有中国是没有“陪审团制度”的国家。

陪审团制度:
由特定人数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

将一个司法故事,构建在一个政法大学的“虚拟法庭”上,也是《十二公民》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在我看来,这也是导演鉴于“中国国情”不得已的选择。


在这部电影中,涉及到了现代司法制度的一个核心概念:疑罪从无。

疑罪从无:
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这部电影生动了诠释了何为:疑罪从无。


从河北的聂树斌,到呼格吉勒图...枉死的生命告诉我们:不遵循“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原则,任何一个无辜者,都有可能蒙冤。


何冰扮演的8号陪审员说:就您举手投的这一票,这孩子在您心里就已经死了。假设他要是无罪呢?那可怎么办?


当我看到一大半时,我几乎认定《十二公民》是2015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但是当我看到结尾时,发现了两处败笔,这直接降低了电影的成色,也使得此片在我心中的地位,低于美国版和俄罗斯版的《十二怒汉》。


结尾的第一处败笔:何冰所饰演的8号陪审员,他的身份是检察官。

故事一下子变成了:12个小老百姓,在永远英明的党和政府指导下做出了正确的判决。当然了,乌鸦能理解导演的苦衷:尼玛,不这么拍,能通过审查吗?

但这结局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喝完一碗好汤,才发现了碗底的老鼠屎!



结尾的第二处败笔是这样一段字幕:


一个月后真凶落网。意味着富二代果然不是真凶,这不是正说明判决是正确的吗?在乌鸦看来,这样的结局,冲淡了电影的主题,是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的精神,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宁可错放一千,不可错判一个。

例如:美国辛普森杀妻案。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认定辛普森是凶手的情况下,由于警方取证时存在瑕疵,辛普森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在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中,这样写到:



也就是说,即使电影中的富二代就是真凶,如果证据不能支持,陪审团照样应该判决:无罪。

如果你还要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这样回答:因为呼格吉勒图18岁的亡魂,在天上看着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4:24 PM , Processed in 0.0675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