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雾霾常态下,昂贵的抗霾之路
网易图片 2016-10-25
从2011年年底起,国家开始推动全国范围的PM2.5监测,雾霾开始被大范围关注。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仅这一年的1月就发生了4次雾霾,影响范围遍布全国30个省市。2014年,雾霾天气被民政部纳入自然灾情进行通报。时至今日,雾霾已然成为影响全中国的空气污染常态,而在这种常态下,人们为抗霾所付出的成本也在越来越高。编辑/骆雯雯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发布的信息,2012年入冬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并未明显改善。根据2016年1月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共出现11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北京空气有污染的天数为179天,占全年总数的49%,其中重度污染31天,严重污染15天。图为2015年12月8日,北京,民众在雾霾天戴口罩出行。北京7日晚启动史上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视觉中国
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当年受到雾霾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北部等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而2015年第一季度的PM2.5浓度检测显示,全国360个城市中,PM2.5浓度均值超过75微克的城市有115个,超过35微克的有329个(中国的PM2.5达标值为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美国为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35微克/立方米)。每到秋冬,雾霾必至,几乎已成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天气常态。图为2013年2月15日,江苏常州,房地产开发商在一处立交桥上打出“摆平PM2.5”的巨幅广告,为其推出的能过滤空气的科技节能住宅促销造势。视觉中国
面对高发的雾霾天气,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采取措施治理大气污染。其中,减碳、控车、降尘成为主要的降霾手段。图为2016年9月26日,河南新乡市原阳县挂出的禁止焚烧秸秆的条幅。秸秆焚烧被认为是这个秋冬季节雾霾肆虐的“元凶”之一。视觉中国
2015年1月5日,河南郑州市街道上一辆“降霾神器”雾炮车正在工作。这辆车能装10吨水,供雾炮喷射75分钟,费用超过80万元。据称,这种车喷射的水雾颗粒达到微米级,能分解空气中的污染颗粒物、尘埃等,有效缓解雾霾。目前,这种车已被众多城市引进降尘防霾。视觉中国
除了大力度的降霾应急措施,增加防霾的公共设施投入也成为各地政府在雾霾常态下的新举措。图为2013年12月17日,“雾霾门诊”在成都市第七医院挂牌成立,一周内接诊100多人。视觉中国
而有些时候这些投入必要却又显得无奈。图为2015年11月26日,工作人员在江苏省泰州市500千伏凤城变电站喷涂“防霾”涂料。这种材料可大幅降低雾霾影响,以提高主网设备健康运行水平,保障电网安全迎峰度冬。视觉中国
空气净化器也已成为公共场所的新标配。图为2015年12月4日,北京,交大附中教室内安装了空气净化器。视觉中国
2013年12月16日,河北省邯郸市,一台大型空气净化器正在火车站一楼候车大厅工作。视觉中国
2015年4月12日,湖南长沙,地铁2号线长沙火车南站,站内的空气净化器。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