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片没有秘密的茶叶
凤凰图片 2016-09-19
中国人的茶,向来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民族符号。2012年,一项针对常见茶叶的市场抽样检测发现,包括众多知名品牌在内的茶叶普遍存在混合农药残留现象。这个发现激起非常大的讨论,无论政府、行业还是民间都一致提出,茶叶的农药使用必须得到有效管理。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敦促各地实施农药减量行动,茶叶作为重点作物之一。面对曝光和监管,人们不仅仅关注常规的茶叶种植有否进步,也把新的关注投向了那些使用生态方法种植茶叶的种植者,关注他们是怎样种出不用化学农药、没有任何秘密的茶叶,关注他们经营状况和茶叶的品质。 供图/绿色和平
与我国悠久浑厚的茶叶文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竞争激烈、管理缺失的茶叶市场。由于茶叶价格和种植过程亦缺乏信息透明,近年来频繁被曝光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稀土超标等问题,严重打击消费者信心。2016年7月,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调查员,在某铁观音常规种植茶园捡到多个农药包装。©绿色和平/陈一言
2016年7月,铁观音知名产地福建省漳州市。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调查员在华安县某常规茶园中,发现了高毒杀虫剂克百威的包装袋。克百威自2002年起已被农业部列为禁止在茶叶上的农药,但使用违禁农药仍是一些常规种植茶园一个“公开的秘密”。©绿色和平/陈一言
2016年7月,云南省普洱市,一名来自北京的消费者正在考察普洱当地生态种植茶园。普洱的茶叶经营者反映,在茶叶消费文化中,采摘工艺、加工工艺而带来的影响在价格体系中影响远远大于茶叶的种植方式,另有一部分存在市场炒作的要素,使茶叶价格很少反应真实的成本,而种植的环境和过程才是茶叶品质的基础。相比之下,生态种植的茶叶建立完整的可追溯系统,敢于透明化茶叶生产的全过程,种植者通过开放茶园探访、公开茶叶检测报告等形式,使他们的茶叶产品逐步被国内的中高端消费群体所认可。©绿色和平/陈一言
在云南省腾冲市蒲川乡,这里的几个傣族村落地处丘陵地带、气候湿润,适宜大叶茶树的生长。云南自古就有种茶的传统,但在少数民族村落,茶叶工艺古朴自然,多为经过晒青和手工炒制的绿茶。©绿色和平/陈一言
在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茶叶生态种植的理念刚刚传入。为了脱贫增收,也为了让纯净的环境远离污染,几个年龄四五十岁的傣族村妇,自发成立妇女互助组,在海拔千米的山林里,摸索着开始了生态茶叶种植。©绿色和平/陈一言
今年5月傣族妇女们收获了第一批手工春茶后,开始尝试对茶叶进行销售,每天打电话“忙业务”。然而,因缺乏专业知识和资金支持,她们的茶叶商品化度较低,没有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茶商中间人也不愿意按有机茶叶的价格进行收购。©绿色和平/陈一言
与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相邻的曼堆村,38岁的傣族餐厅老板马大姐,自学了微信开店,通过手机上网义务帮忙销售“初心绿茶”。现在摆在几个辛勤劳作的妇女面前的,是如何将生态种植从初始理念走向专业管理,从一片初心走向真正的商业化。少数民族的手工绿茶如何适应城市人的口感偏好和消费习惯,也给她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绿色和平/陈一言
随着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多生态茶农开始放弃常规的种植模式,各种有机茶园应运而生。转型后的茶农遵循生态学原理,通过综合利用田间统筹和人工干预,主动淘汰化学农药和化肥施用。根据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2016年9月发布的市场茶叶农残检测结果,6个随机抽样的生态茶叶样品通过了465项农残检测,未发现任何农残。©绿色和平/陈一言
年近50岁的雷龙,在福建厦门经商多年,曾任外企高管、大学教授。生活富裕了,却因妻子的体弱多病开始重新认识食物、自然与人的关系。十三年前,因妻子长期体弱多病,雷龙卖掉家业,回到漳州老家潜心研究“如何给妻子泡一杯干净的茶”。福建是铁观音的重要产地,多年来当地农户已经形成了思维惯式——“茶叶种植必须依赖农药化肥才能种”。©绿色和平/陈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