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豆产业的困境、奋斗和希望
凤凰图片 2016-12-22
2016年4月27日。黑龙江五大连池市龙镇林场的徐大叔说,“林场今年种什么的都有”,对农户来说种什么,就像是在赌博。徐大叔家通常种三年大豆,轮作一年小麦,“不然有根腐病”,今年深翻了一下地,决定还种大豆。2016年初国家出台了调整玉米种植面积的一系列政策,对于大豆和其他杂粮作物的种植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农户们对政策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直接反映在“今年种什么”上。 周娜/摄
2016年4月27日。黑龙江五大连池市龙镇林场海拔高积温低,天然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大多数农户都选择种植大豆。徐大叔家去年收获的大豆,到了今年春耕还有100吨没有卖。“在1.7元每斤的时候卖了一车,有40多吨。”徐大叔告诉我们。林场偏僻,收购大豆的商贩隔一段时间才会过来一次,如果价格不合适卖不了,下一次收购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周娜/摄
2016年4月27日。4月下旬的黑龙江依然春寒料峭,五大连池龙镇林场的徐大叔一家开始了新一年的春耕。一个屯往来都是亲戚熟人,徐大叔的小儿子和大女婿正在一起为第二天备耕的机器换部件。 周娜/摄
2016年4月28日。徐大叔是林场的医生,来到农场30多年了,23岁开始种大豆,这些年才还清了30多万的贷款。正当全家以为好日子快要来了的时候,2013年大豆跌价,“去年产量好,但是价格低,1块7毛钱(每斤)卖,也是白瞎”。村里大多数人都是1.7元左右卖的,要达到2元每斤才算是挣钱。 周娜/摄
2016年4月28日。龙镇林场的苗圃里做零工的妇女,年龄最大的67岁。他们家里大都是小农户,为了还贷款或备耕不得不低价售出大豆,妇女们在农闲的时候会到林场帮忙赚取家用。 周娜/摄
2016年4月28日。在龙镇林场打零工的曲大姐,为了张罗儿子结婚,去年家里100多袋大豆在1.67元低价的时候也卖光了,就看粮补能补多少。“你说今年能补多少?”这是农户们最关心的话题。 周娜/摄
2016年4月28日。为了孩子上学读书,打零工的王大姐家,也是1.67元低价时候卖的豆。农场附近没有学校,孩子需要到60多公里外的镇上读书,缺钱用,大豆不能烂在地里,价格再低也要卖掉。 周娜/摄
2016年4月28日。一大早,徐大叔家就有村民来看病输液,欧阳大哥和徐大叔的儿子年龄相仿,他告诉我们,他家几年前就把地都包出去了,现在靠开播种、收割机挣钱,他说种地旱涝不保,做这个“旱涝都保”。 周娜/摄
2016年4月28日。徐大叔家的晚餐经常会有一锅自己种的豆子熬制的豆浆。据统计,1992年起全球大豆需求稳步提升,预计 15/16 年度全球大豆消费总量达到 3.18 亿吨,同比增长 5.65% 。与此同时,中国东北的大豆主产区的豆农,却面临着卖豆难的尴尬处境。 周娜/摄
2016年4月28日。徐家新的大粮仓上贴着“玉库永存万担粮”,去年大豆有了好收成但没有好价格。价低的时候卖了些,现在还囤着100多袋大豆,等着价格好的时候出手。 周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