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1995年的今天,一位名叫Rose的残疾姑娘在生命垂危之际,通过当时刚刚出现的互联网,写下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十几天之后,她离开了人世。
这是中国互联网世界发生的第一件感人故事,从那之后,伴随着互联网世界的革命,人类的情感世界逐步向虚拟世界延伸。
省去了面对面的尴尬,敲敲键盘,口水和眼泪就能抵达四面八方,人们可以借着网络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从情感宣泄的角度,虚拟世界实实在在地重塑了当代人的情感世界。

川普当选前就有个段子——“希拉里”给人发微信、短信借钱。
这种虚实纠缠,在前段时间刷屏的罗尔事件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幼女,白血病,卖文救女”,几个关键词罗列在一起,就催生出9600万的点击和200多万的善款,如果没有之后的反转,嗯哼,这个世界真是充满爱。
碎片化的世界里,感动极度廉价,所以罗尔和朋友动动手指就能戳中大众情绪的G点。全民赶着刷屏,当一个心慈手软的好人。
一个糙老爷们儿编织了悲惨的身世和破碎的情感经历,摇身一变,就能在以理性著称的知乎上成为让众人追捧的“女神”。


别看知乎的政治正确是反心灵鸡汤,可遇到自称自幼患有心脏病的复旦才女童瑶,网友们也跟看言情剧一样,哭得不要不要的。
玩儿得更溜儿的,借着网络的掩护,同时交到十几个女朋友也不是不可能——甜蜜蜜的情话,百度一下,我就知道,在爱情里放倒不长脑子的家伙太容易了,所以在网络世界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网络愈发便捷的当下,撩拨情绪早就成了一门精确的生意。罗尔的刷屏,咪蒙的流行,无一不在证实着其中的逻辑。
技术没什么错,享有网络技术带来万千便利的同时,确实有个很重要的附带问题,就是如何去鉴别和约束网络世界中潜藏的人性中的恶。
这个命题太宏大,倒是罗尔事件那阵子,后来跟朋友聊起来,朋友问为什么当时没有转发《你给我站住》那篇文章,想了想,当时朋友圈中,记者同行,老师同学,还有我不怎么会用微信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疯狂地刷屏。
点进去看了看,跟之前捐过钱的求助帖都不太一样,一没有身份信息,二没有病例信息,有的只是通篇的情真意切。
倒不是事后诸葛亮地觉得当时不转发不捐钱就比别人高明多少,而是在获知足够地支撑这些情真意切的事实证据之前,似乎已经习惯了当个心肠硬一些的人。

对了,开头的那个Rose一直是个谜。有人说,她如前文所言,是个被厄运选中的可怜姑娘。另一种说法是,她的出现,只是当时那个网络公司为了吸引点击的一个工具。
这倒是个挺黑色的幽默:在中国互联网出现之初收罗了第一茬网民万千同情的姑娘,也许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