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年末,各大化妆品公司就开始争奇斗艳,不断将包装华丽、色彩鲜艳、造型走在时尚前沿的口红打上“限量”的标签推到众人的眼前。

▲让全球女性尖叫的圣罗兰2016圣诞星辰限量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从古文明帝国传来的口红究竟历经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才成就了今天全球女性追捧的对象?
世界上第一只口红出现在苏美尔文明时期一个叫乌尔的城邦内(今位于伊拉克境内),考古学家在富有阶层的墓室内发现了用铅粉和红色矿石做的口红。
苏美尔是古代的地域名称,指今天位于伊拉克东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地区。

▲伊拉克境内的乌尔城遗址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距离苏美尔不远处的古埃及开始进入辉煌时期,大量出土的壁画和文物都表明古埃及人酷爱化妆,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她对口红的执着程度已经达到了偏执的地步,从而引领了古埃及的时尚潮流。
古埃及的妆容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属于“浓妆艳抹”,飞眉入鬓、粗黑的猫眼眼线、绿色的晶亮眼影,可谓古代时尚先锋。早期埃及人用的口红,多取自代赭石,偶尔混入树脂树胶以增加粘性,从紫红到蓝黑,颜色多种多样。

▲从埃及王后娜芙提提半身像可以窥见古埃及的妆容。
克里奥帕特拉掌权后,颜色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她偏爱使用一种从雌胭脂虫中提取的洋红色,并且制定了一个口红使用条令,即涂抹时必须使用潮湿的木条。这种颜色直到今天仍有一个专属名字——“克里奥帕特拉红”。

▲《埃及艳后》剧照
地中海另一边的希腊对口红的态度与埃及截然相反。
在古希腊,口红被打上了禁忌的烙印,认为只有特殊阶层——妓女——才要使用口红。
这项规定有两层意思:一是希腊女性不涂抹口红可以避免男性受到诱惑,从而保护女性的安全;二是如果妓女在非制定时间出现在公共场合,或者没涂上唇彩区别于“普通”女性,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
这时期,希腊口红的原料包含了绵羊的汗、人的唾液、鳄鱼粪便等物质,足见古希腊人对口红的消极态度。

▲弗雷德里克·莱顿画作《在海边捡鹅卵石的希腊女孩》
但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世纪期间,口红进入了古希腊的主流社会,人们不再觉得涂抹口红是“禁忌”。同时这个时期口红的原料也由低贱的原材料转向桑葚、海藻、蔬菜根茎等植物染料。
继承了古希腊文明的古罗马人,对口红的执着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爱美的罗马人不仅视红色和紫色唇膏为时髦,同时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原材料:一种富含水银的海藻。这种东西的毒性极强,放到武侠世界可以与“七步断肠散”相媲美。越多水银刺激嘴唇,唇部的颜色就越鲜艳,当然吃进的水银也就越多,想必一亲芳泽的人必然“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啊!

▲阿尔玛·苔德玛古罗马风情画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教士们大力反对口红的使用,他们甚至将涂着口红的女性称为“撒旦的化身”,不过这并不能阻止暗地里口红悄悄地流行。
然而在抵制口红最坚决的地方——英格兰,却出了一位嗜口红如命的女王——“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研制出了制作口红的新方法,利用胭脂虫、阿拉伯胶、蛋清和无花果酿制成独特的红色,并且用石膏为基础材料研制出固体唇彩。

▲涂抹红色口红的伊丽莎白一世
中世纪之后,口红依然无法从神学、道德批判中脱身而出,这种偏见在18世纪的英格兰达到了顶峰,当时国会法律规定,凡是依靠口红、香水等化妆品诱骗男人结婚的女性都将受到惩处。
可惜,法律严格的规定依旧无法阻止人们的爱美之心。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的女性虽然心理上认为口红是只有妓女、演员这类“下等人”才会使用的物品,但灵魂却无法抵御口红的诱惑,只能想尽办法装饰双唇,诸如轻咬嘴唇使其充血,不断重复P开头的双唇音单词来使嘴唇红润。

▲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女性
对口红的抵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
后来由于明星演员们在公众视野的曝光率剧增,口红才渐渐地出现在主流社会。
20世纪初,口红的发展从欧洲大陆转移到了美洲大陆,美国人赋予了口红新的内核,褪去了宗教的色彩,成为了新时代的图腾符号。
更为奇特的是,二战时期的硝烟将口红与战争联系到了一起,舆论开始鼓励女性涂上色泽鲜艳的口红,认为这样能够激起全国昂扬的斗志。与男士手持冲锋枪征战沙场相同,女性参与战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涂抹鲜艳的口红。

▲二战时期的女性
二战之后,口红脱离了各种各样的内涵、象征。不过,仔细分析今天口红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并不简单,以追求时尚之人对一管口红的追求足可以证明,其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不禁让全球爱美人士顶礼膜拜。
●●●
新媒体编辑 / 曲晓程(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