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史地人物] 每日签 | 布达佩斯大饭店,茨威格的美丽旧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7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达佩斯大饭店,茨威格的美丽旧世界 

 2016-11-28 杨宙 每日签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max-width: 100% !important;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Mr. Moustafa(From the Film "Grand Hotel Budapest")The Academy Studio Orchestra - Mr. Moustafa (From the Film “Grand Hotel Budapest”)


你喜欢《布达佩斯大饭店》吗?有没有留意过片尾的一句话: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灵感来自斯蒂芬·茨威格)。


 

记得以前在某节漫长的课上看了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当时觉得他几次宿命般的“害人”经历太诡异了,最后一个“因他而死”的人出现时,我忍不住跟旁边的同学讲起这位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坑爹故事:

 

话说当年还是二十四五岁的小茨想到戏剧界试试手,写了部不为英雄立传、关注小人物命运的剧本(听起来有点像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交给了几家大剧院。当时一家剧院看完剧本觉得,太好了!不光要演你的剧,还要让德意志最好的两个演员之一给你演!茨威格数着日子,欣喜若狂地等待这部剧上演。

 

结果他在订好出发车票的那一天收到电报:那位最好的演员之一死了。

 

接着,德意志最好的演员之二知道了这事后,请小茨为自己再写一幕独幕剧。小茨蹭蹭蹭花了三个礼拜交了稿,大演员非常满意,决定在巡演几周后马上回来排练。

 

几周之后,这位最好的演员之二癌症晚期,死了。

 

既然这么邪门,那么小茨还是别写剧本害人了吧。于是他搁笔了好多年,等到变成茨叔时,他可能觉得邪气应该散了,于是重新提笔写剧。维也纳一家剧院的经理看完他的新剧本后很是喜欢,不只决定要安排演出,还要自己亲自来导演。

 

结果,十四天后,这位经理死了。

 

这下茨叔真是怕了。以至于后来有个演员朋友想演自己的新剧,他都摆手婉拒。四年之后,还是这位朋友,在演一部新剧时想请茨叔为剧本翻译。茨叔心想,又不是自己写剧本,我就翻译一下会死吗。于是他欣然接受。排练之前,茨叔看到报纸消息说,演员朋友得了重感冒,排练延期。他决定去看望朋友。

 

两天之后,演员朋友死了。

 


135年前的今天,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


虽然这谜之死亡事件成了茨威格的万年老梗,但他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并不是对自己过往的嘲讽与调侃。《昨日的世界》写于1939年至1940年,一个不安的年代。他在萨尔茨堡的家被警察搜查后,当晚就打包离开,放弃了舒适的房子和心爱的家人,永远生活在了国外。先去英国,再到美国,最后来到巴西,两年后与妻子在巴西自杀身亡。

 

有时会觉得,茨威格甚至会羡慕以上几位安详地死在维也纳的朋友们。那些未完成的剧本,那些病逝的演员,那些无疾而终的遭遇里,诉说着“昨日”维也纳那个太平世界,那里优雅、自由的生活。

 

他曾说维也纳文明、欧洲文明的核心是咖啡馆。在那里,维也纳人每天读着日报上的诗歌与哲学,与朋友们三五成群地聊天,高雅文化是当时最酷、最受欢迎的东西,一天不交流就要落伍了。在当时的维也纳街头,总理和巨富随意行走,没有人会多看一眼,但皇家男演员或者歌剧女演员走过,连售货员和马车夫都认得出他们。

 

在那样的日子里生活过的人怎么去面对后来的颠沛流离啊。在后半生里,茨威格一直是个失去故乡、没有身份的难民。“当我说起‘我的家’时,我并不立刻就知道我指的是从前哪一个家,是在巴特的那个家?还是在萨尔茨堡的那个家?还是在维也纳的我的父母家?”他在《昨日的世界》里写道。


维也纳


他说在这本自传中写的不是自己,是一整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有象我们这样命运多舛”。如今我们很难想象那个外界与内在同时遭受冲击的年代:他生于1881年那个强大的哈布斯堡皇朝帝国,后来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这个国家的痕迹;他在有着千年历史的维也纳长大,却在维也纳被德国攻陷前,像一个罪犯一样逃离;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母语德语写作,文学作品在维也纳被焚为灰烬,他可能还会羞耻于与纳粹使用同一语言。

 

他愤怒着说:从未有过像我们这样一代人,道德会从如此高的精神文明堕落到如此低下的地步——我指出这一点,绝非出于自豪,而是含着羞耻。

 

连受他影响所创作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最后,相传是以茨威格为原型的饭店主人古斯塔夫都死于暗喻为纳粹的士兵枪下。(纳粹党卫军的英文缩写是SS,影片中是ZZ。)

 

但我是在看完《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完茨威格传记的作者与该片导演的对谈后却更加喜欢这个悲剧的茨大叔。

 

这电影太美了。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幅油画,轻快的音乐,精致的镜头,考究的打扮,对称式的构图。俄罗斯套娃的回忆嵌套回忆的故事架构来自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奢华的大饭店背景来自《邮局姑娘》和《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片中那有着一撮标志性胡子的古斯塔夫也很像茨威格本人。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我觉得感动的地方恰恰在于这些美好奢华的画面。对谈中导演韦斯·安德森提到当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网上图片库中找到了叫“彩色集”的东西,拍摄了1895年到1910年间,包括奥匈帝国、普鲁士各地在内的世界风景。就像点击一百年前的谷歌地图般,他看到了当时人们散步在街头、在小露台上休憩的景象。

 

属于茨威格的昨日世界是彩色美好的。

 

“尽管他的故事和生命中充满了绝望的色彩,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向世人展示着欧洲,那个有太多太多非凡景观值得前往和驻足的欧洲。你在电影里出色地揭示了这一点:童话有一半是存在于真实景观当中的——尤其是那家大饭店。”韦斯·安德森说。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影评中,关于茨威格与这部片子关联的探讨里,有一点挺打动人的。“古斯塔夫为什么会死。他既是因为捍卫朋友也是因为捍卫自己。”就算小跟班Zero不是他的朋友,他也不会坐视士兵的杀戮行为。因为那样,他就失去了自己做人的良心。

 

他对Zero说:“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你看,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闪动,那就是人性所在。)”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古斯塔夫经理


那个见证自己钟爱一生的文明被剥离的茨威格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纵使我们今天怀着惘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像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从父辈们继承下来的信念安慰自己: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

 

虽然现在看来,这未免会有理想主义式鸡汤文之嫌,但是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美好部分时,真的会为茨威格失去美好故乡而惋惜,也会尊重他捍卫自己精神故乡的骨气——他在遗书里说:“因此我觉得还不如及时以尊严的方式来结束我的这个生命,结束我这个始终视精神劳动为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的生命为好。”

 

看后人对茨威格的追忆中学到了这么一个词:一战之后,法语里多了个新词语:Belle époque(美好年代),专指1900年到1914年这十四年,维基百科里解释这个时期是一战对比之下的“Golden Age”。那就是茨威格心中的昨日的世界。



在茨威格相近的年代里,鲁迅也写过人生有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离开昨日故乡后的茨威格,在临死时如同电影中的古斯塔夫守卫“文明中的人性”一般,保护着自己的尊严。他终究还是在那第三个故乡里,安枕长眠了。

 

人们喜欢茨威格与他昨日的世界,或许是因为他终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故乡。那正是我们心中一直追寻着的,某种叫归属感的东西。


文 / 杨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5 10:31 AM , Processed in 0.1167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