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史地人物] 每日签 | 这首歌,你也许不会唱,但你一定听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9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1-29 09:14 AM 编辑

这首歌,你也许不会唱,但你一定听过 

2016-06-16 每日签 每日签

可能再也没有这样一支歌能像《国际歌》一样,消除国界差别、跨越语言障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唱。当然,要除掉那首小孩子都会的“祝你生日快乐”。

145年前,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放下了武器,拿起了手中的笔。这位公社运动中的领导者将敌人的残暴和战友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凝练成文字,落于纸上,把心中的愤懑和感慨写了个痛快。

1888年6月16日,人类歌曲史上最有威力的、影响最深远的歌曲——《国际歌》的曲子,在工人作曲家狄盖特的笔下诞生了。经过了四十来年的传播,《国际歌》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传到苏联,也慢慢进入中国。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担任《新青年》主编并着手翻译《国际歌》。很多人对副歌最后一句的“英特纳雄耐尔”颇为困惑,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

这一句的原词用的是“international”,音节很长,译成中文只有短短的“国际”两个字,和曲调极为不搭。为了保证歌曲的完整性,瞿秋白忖度再三,将“international”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尽管在字面上意义有所减损,但却保证了这一句在歌唱时和各国发音的一致,用瞿秋白的话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而说起让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一个中文版本《国际歌》,还得是92年唐朝乐队在首张同名专辑《唐朝》中,用摇滚的方式进行的演绎。

在这一版本的改编中,乐手们运用了大量的电吉他和击打乐器,使得原作中的激昂、振奋和号召力被再度放大。当主唱用撕心裂肺的方式将一句句歌词喊出来时,人们意外地发现,这样一首跨越百年的共产国际战歌竟然和富于反叛精神的摇滚意外地合拍。成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摇滚作品中不可不提的经典。

1994年,唐朝乐队与窦唯、何勇、张楚同赴香港,在红磡举办了那场被誉为内地摇滚巅峰的“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如今,当你打开网络上当年那场演出的视频,画面的一开始就是以唐朝这一版的《国际歌》作为背景音乐。

囿于当时摄像设备的专业性,视频的画面并不清晰,色彩也不够艳丽。《国际歌》响起,画面中唐朝乐队和魔岩三杰在舞台上面朝观众,他们正接受台下万人观众的欢呼和掌声,也在检阅着他们的兴奋、嘶吼和呐喊。

何勇把手中的啤酒瓶举过同伴的头顶,倒在他长长的头发上;窦唯目光清冷,没什么表情地转了个身;唐朝的一个乐手和另一人合力,把自己的同伴“撂倒”在舞台上;张楚穿着简单的格子衬衫,带着含蓄的笑跟着众人走下舞台。

这几个从中国内地匆匆而来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音乐把整个香港燃爆了。观众席上,穿着90年代标志性宽松夹克的人们起立、鼓掌、跳跃,甚至脱掉外套、汗衫,拧成一股在空中挥动。空气里充满着躁动,呐喊和嘶吼成为人们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

这是中国摇滚的巅峰时刻。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导演以《国际歌》这一元素渲染出浓厚的90年代氛围,烘托出彼时人们追求自由思想、渴望独立和年轻反叛的精神,《国际歌》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如今市场上优秀的摇滚乐虽然不够高产,但每逢各种草地音乐节,穿着乖张、留着脏辫、带着纹身的年轻人们还是会随着轰隆隆的音乐,把自己的分贝放到最大,挥动起白花花的手臂,用力地甩动起来,人们评价这样的场面时会说:嗨爆了。

《国际歌》也好,摇滚乐也罢,真正号召和鼓动起人们情绪的,是它们内核里对自由和理想的追逐,这是在人类社会里共通的价值追求,怎么可能会过时呢。




文 /姚胤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5 06:09 AM , Processed in 0.0491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