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2

[好摄之徒] 【记忆图刊】沙与水:摄影师个人视角中的长江与黄河移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8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与水:摄影师个人视角中的长江与黄河移民
新浪图片  2016年10月25日


1.jpg
本组图文摘自中国摄影出版社新书《沙与水》,由著名摄影师晋永权著,国际知名策展人罗伯特·普雷基主编。21世纪最初的5年间,晋永权一次次来到长江、黄河两岸,追踪拍摄那些或迁徙、或定居的人们。他以个人的视角,记录下21世纪初这一时期大江大河的片段。图文|晋永权




2.jpg
那时,我刚过而立之年,带着年轻人的激情、理想,还有沮丧、彷徨,当然更有对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浪漫想象,一次次执着前往,记下笔记,拍下照片。多年以后,2000年8月重庆云阳县南溪镇送别的情形,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挥之不去。图为从重庆云阳到上海崇明岛,2000年8月。




3.jpg
这首批移民将迁往上海崇明岛。第一声抽泣传出之后,哭声便响成一片,几乎每一位移民都被许多或粗壮或纤细的手紧紧拉着,以至车队久久无法启动。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山、水,还有人,乃至万物,离别,甚至等同于永别。图为上海崇明岛,2000年8月。




4.jpg
这首批移民一共107户,都是经过政府认真选定的。上海方面来过人,他们要求移民户必须是“比较好的群众,有发展潜力的,有素质的”。云阳移民外迁护送组组长潘子国说:“好的标准是觉悟高、表现好、无违纪违法不良前科、无超生。”图为上海崇明岛,2000年8月。




5.jpg
移民搬迁日子到来之前,移民村镇上的婚礼日渐集中。赶在迁徙之前,在家乡把婚礼办了,这也是不少年轻人及他们父母的愿望。对于不可知的未来生活,婚姻是维系家族、故乡、记忆、情感的牢固纽带,此刻人们更看重这根纽带。图为重庆巫山,2001年4月。




6.jpg
但,显然与婚礼数量同时增加的还有葬礼,并且增量很大。我曾想去拍摄一户人家的葬礼,却遭到了拒绝。我向一个小老板打听,他说:“人家不答应,你就别去了,这些老人很多都是不愿移民、死在外地,在家穿好寿衣,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几天就死啰。”图为重庆巫山,2001年4月。




7.jpg
接下的几天里,我无所事事,几乎没有拿起相机的欲望;拍照,能够干什么啊!我在街道上溜达,看到那些勾腰驼背、卑微寒酸的老人时,总是抑制不住地多望几眼。他们的身上有一种我不曾想象、看见、体悟的力量:以死抗拒漂泊——决绝的作为。图为重庆巫山,2001年4月。




8.jpg
三峡大坝蓄水时,南溪镇108户人家所在地全部被淹没,他们登船的云阳县城已经葬身水底。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在这长江两岸像烟尘一样,升腾又消散,很快便无影无踪。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体的命运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图为湖北秭归,2001年5月。




9.jpg
湖北、重庆交界处,长江边上的湖北宜昌巴东县一改原来的面貌,城市鲜亮了起来。青的山、绿的水,湖泊一样的长江之间,仓促伫立起一栋栋色彩鲜亮的楼房,看起来颇像初次进城的打工妹,忙不迭从服装批发市场淘来的艳丽便宜货。图为湖北巴东,2001年5月。




10.jpg
在重庆云安镇,镇上大大小小的麻将馆依然满座;网吧里“枪炮声”此起彼伏;马路上,从乡下挑来担子,卖些农副产品的农民大多拘谨地蹲在那里,等待镇上人挑剔。这就是云安的现实——淹没前两年的景观。图为重庆奉节,2001年5月。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自1992年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建设三峡水利枢纽,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洪灾,造成严重灾难过后,政府改变移民政策,决定实施移民外迁计划,将有16万人从湖北、重庆库区迁往经济发达、富裕程度较高的中东部地区。图为重庆巫山,2003年8月。




12.jpg
事实上,从三峡大坝开始建设的1992年起,库区的许多人就开始为移民一事纠结着。图为重庆巫山,2002年8月。




13.jpg
人们终于等到了移民开始这一天。图为重庆巫山,2002年11月。




14.jpg
我想到一位美国学者说过的话,水库淹没的地方都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我们的先人择水而居,面水背山,是多么合理的生存选择啊!图为重庆巫山,2002年11月。




15.jpg
2003年8月22日上午,重庆云安镇紫荆桥街56号拆除。午后,我站在老屋的中央。对外人来说,那只是烂砖碎土而已,而对家人来说,那却是承载所有记忆,而不得释怀的家。图为重庆巫山,2003年8月。




16.jpg
亲爱的读者诸君,你、我,当然还有他,我们的命运是否像沙尘一样,随风起舞,随波逐流呢?当落地为泥,安静地沉睡在大地上,或驻足于河流底部时,谁又能说,这不是又一次漂泊的间隙?图为从重庆奉节到江西浮梁,2004年8月。




17.jpg
如果说长江两岸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总是盛夏酷暑七八月间挥手告别的众多身影,与未曾走动半步就已经汗流浃背外,那么,黄河岸边的移民定居点,留给我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记忆。2003年2月,我来到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淘井移民区。图为内蒙古,磴口,淘井,2004年2月。




18.jpg
1999年5月1日,为响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搬出山区发财致富的号召,首批近4000名“生态移民”,从乌兰察布盟兴和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和察右后旗出发,西行近700公里,迁到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哈腾苏木(乡)淘井移民区。图为内蒙古阿左旗,2002年1月。




19.jpg
与三峡移民,政府机构打出的变迁口号“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不同,黄河沿岸移民口号更为直接,概括起来就是:搬迁以后将直接使个人、家庭得到经济上的实惠,摆脱贫困。西迁之途,人们欢声笑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图为内蒙古,阿左旗,2002年1月。




20.jpg
2000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宣布移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仅过了半年,淘井这里的移民就遭遇了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由于风沙掩盖了农田、房屋,更为糟糕的是靠打井抽上来的饮用水与灌溉用水都是咸水,甚至无法直接饮用、灌溉。图为甘肃,民勤,2002年5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8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而把黄河水引过来的计划,由于成本太高,最终只得搁浅。一些人被迫反复搬迁。2002年的时候,淘井四个移民村还有五六百户人家,仅仅一年过后只剩下二三十户。他们再次搬迁,迁往磴口县的其他新建移民点。图为甘肃,民勤,2002年5月。




22.jpg
淘井移民区入口处高高立起的碑还没来得及题上字,移民点大都已人去屋空。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建设的移民房屋,一部分已被人拆除,一部分被撬毁,剩下的则被黄沙掩埋过半。图为内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23.jpg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一期间,所有参与移民管理工作的人谁也说不清移民的具体数字,相关档案查询也不被允许。有人甚至称,迁出地与迁入地的数字肯定对不上,较起真来有人就会因经济问题出事。图为葬礼,内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24.jpg
二次移民后,绝大多数淘井移民区家庭,迁到了磴口县的其他移民点。阿茨就是二次移民建起的定居点之一。二次移民到这里后,人均耕地大约有10亩。加上有黄河水灌溉,庄稼收成不成问题。另外,移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比套区老户要高一些。图为内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25.jpg
虽然地道的当地人很容易就可以听出移民们的口音来,但移民们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移民问题已经不再具有独特性,他们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等,与其他农村人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趋同,直至完全一样。图为内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26.jpg
几乎每一个移民点内,都难以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就连孩子也鲜见。磴口县沟心庙村移民点,蒙语叫巴彦套海嘎查。2004年,巴彦套海小学建成5年后撤校,孩子全部都安置到县城上学去了。图为内蒙古,磴口,淘井,2003年2月。




27.jpg
同时期的甘肃秦王川移民点,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要差一些。图为甘肃,永登,秦王川,2003年4月。




28.jpg
甘肃,永登,秦王川,2003年4月。




29.jpg
秦王川移民还需要完全依靠人力来完成耕种、收获。图为甘肃,永登,秦王川,2003年4月。




30.jpg
有关黄河沿岸人们的生活,不得不提到另一位传奇人物刘怀荣老人。20世纪5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兴建,陕西30万关中儿女迁徙。刘怀荣老人是外迁农民反库的领头人。我赶上了他的80大寿,酒杯端起,刘老放声大哭。图为陕西,渭南,华阴,2004年4月。




31.jpg
本书主编罗伯特·普雷基说:晋永权讲述的故事集敏锐、通达、细微且栩栩如生于一体。他的摄影直接、纯粹、有深度、讲诚实。通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些纠结的情绪,有怀旧、有悔恨,抑或绝望;也有兴奋,还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图为陕西渭南,华阴,2004年4月。




32.jpg
本书作者晋永权是《中国摄影》杂志主编,曾担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曾出版《最后的汉族》、《红旗照相馆》、《合家欢》、《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著作。系列作品“傩”、“三峡移民”被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5 10:50 AM , Processed in 0.0501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