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7|回复: 1

[人世间] 【存在】第130期:状元县80岁陪读奶奶和42岁陪读父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1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0-31 07:33 PM 编辑

腾讯网  2016-10-27
第130期—状元县80岁陪读奶奶和42岁陪读父亲
本期编辑:刘静
摄影报道/刘飞越


0.jpg




1.jpg
夜里九点十分,高士伟和母亲坐在后面的床上看儿子高博写作业。高士伟是会宁县会师镇高庄村农民,今年42岁。他从20多岁起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打工。儿子1岁时,妻子和他离婚,他将孩子留在家由母亲抚养。2012年,高士伟结束外地漂泊,在会宁县城租一间平房,边打零工边和80岁的母亲一起照顾上初中的儿子。老高说,自己如今快50岁了,儿子是他全部的希望,他举家迁居县城,就是看中了会宁县的优质教育资源。




2.jpg
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高士伟长时间蹲着工作的电焊工人在施工现场焊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活动所用的舞台。这些年跟着老乡的工程承包队在县城干活,日子也算过得去。最重要的是每天回家能看到儿子,能和母亲一道给儿子做顿可口的饭菜,看着儿子在灯下安静地写作业。“只要能干活,再艰苦都不怕。红军二万五千里都能走完,在俺们这里会师,俺也能和儿子取得胜利!”老高边干活边说。现在,高士伟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




3.jpg
高士伟工作到下午三时许,他从上衣兜里掏出一颗梨,这颗梨是一位工友给他的,他在上衣兜里已装了好几个小时。他用小水果刀分成两半,将其中一半递给了工友准备和工分享用这颗梨,他的工友摆了摆手没有吃。




4.jpg
高士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傍晚七点三十分左右回到家。他将电焊时穿的脏衣换下来,舒舒服服洗了把脸。高士伟说,一天工作下来,他有时候会头晕目眩。




5.jpg
高士伟的母亲今年80岁,老人身体不要好,话也不多。但在他上班期间还坚持给儿子做饭,收拾碗筷。乡下常年缺水,她已经养成习惯,在这里每一瓢水都要节省用几遍。




6.jpg
高士伟晚上回到家后母亲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手擀面,等他进门后下锅。他的母亲把手擀面分为大小两碗,大碗端给了她的儿子。吃完后,老人洗完锅,要倒水的时候,她端不动,让她儿子端起锅把水倒掉。




7.jpg
晚上八点多,他的儿子下晚自习回到家,从窗户外悬挂的酸奶纸箱子里取出一大块饼,准备吃晚饭。高士伟和母亲孩子,租住在这个十来平米的板房里,分里外两间,一年租金3500元。




8.jpg
晚饭后高士伟来到家门口的街边听秦腔。他一般工作之余除了和邻居打扑克,就是出来听听秦腔。




9.jpg
街边的秦腔临时舞台围观了不少街坊邻居,秦腔演唱者也是附近的邻居。晚上接近九点,高士伟听完最后一首秦腔,他听完后说,最后这个男的唱的真不错。




10.jpg
听完秦腔后高士伟走进胡同里准备回家。听听秦腔是他的主要爱好。“只要娃有出息,再苦再累俺都乐意。”说起儿子,老高的眼光中闪烁着幸福。




11.jpg
夜里九点,高士伟的儿子高博在学习,他每天上完晚自习回家还要写作业写到很晚,他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每天加倍努力。




12.jpg
高士伟夜里加完班后骑着电动摩托回家。征80周年纪念日文艺演出时间快到了,高士伟参与搭建演出舞台,夜里加班比较正常。




13.jpg
高博在学校上课,他下了第一节英语课。高士伟从2012年就回到了会宁县,没有出去打工,他回到家陪儿子读书,想尽量多给儿子些父爱。




14.jpg
随着红军长征80周年胜利纪念日的临近,会师园里的搭建舞台的工程也紧张有序的推进着。临近傍晚,高士伟结束电焊的工作后也没闲着,他还在工程现场忙碌着。




15.jpg
高士伟在会师园和工友们合力配合工作。多少年来,会宁人形成了 “学生苦读、家长苦供、亲朋苦帮、教师苦教、领导苦抓”的“五苦”氛围和传统。千千万万会宁学子通过“五苦”精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6.jpg
夜里,在两台吊车的配合下,把舞台用的铁架吊起翻了过来。日落后的天空,把会师门和纪念碑映衬成剪影庄重而肃穆。




17.jpg
今日高士伟加了四十分钟的班,他骑着电动摩托车离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大门上的几个大字“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反射着夜光显得格外醒目。他又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有无数个这样的普通的工人付出了绵薄的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长征路上的陪读父亲
摄影手记\刘飞越

甘肃省会宁县是甘肃省一个不大的县,但名气却不小。

一是因为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会宁成了全国有名的 “会师县”,红得出了名;二是会宁县地处“苦甲天下”的甘肃中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中的特困县,穷得出了名;三是连续几十年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在甘肃最多,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少数县之一,被称为“高考状元县” ,全国有名的博士乡。

    会宁,一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然条件的恶劣,土地贫瘠,让会宁人世代吃了苦,也造就了他们的吃苦精神。为了让后世走出去摆脱贫困,会宁历代文风昌盛,仅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 30年间,从会宁考出了5万多名大学生,走出去了几千名博士硕士,分布在海内外。在会宁,平均每10户人家有4名大学生,有的村甚至家家又都大学生,是甘肃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大学生人数最集中的地区。

多少年来,会宁人形成了 “学生苦读、家长苦供、亲朋苦帮、教师苦教、领导苦抓”的“五苦”氛围和传统。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获得尽可能好的教育甚至在县城租房打工陪读。

会师镇的高士伟就是这样一位父亲。

高士伟是会宁县会师镇高庄村农民,今年42岁。他从20多岁起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打工。儿子1岁时,妻子和他离了婚,他只得将孩子留在家里由母亲抚养。2012年,高士伟结束了在外地漂泊的日子,在会宁县城租了一间平房,边打零工边和年迈的母亲一起照顾上初中的儿子。老高说,自己如今快50岁了,儿子是他全部的希望,他举家迁居县城,就是看中了会宁县的优质教育资源。

“只要娃有出息,再苦再累俺都乐意。”说起儿子,老高的眼光中闪烁着幸福。他有电焊手艺,这些年跟着老乡的工程承包队在县城干活,日子也算过得去,最重要的是每天回家能看到儿子,能和母亲一道给儿子做顿可口的饭菜,能看着儿子在灯下安静地写作业。现在,高士伟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

我结识高士伟,是在2016年初秋,当时他正和工友们在会师广场在紧张搭建一场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以纪念80年前中国革命史上的那一壮举。

“只要能干活,再艰苦都不怕。红军二万五千里都能走完,在俺们这里会师,俺也能和儿子取得胜利!”老高边干活边说。

【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6 11:22 AM , Processed in 0.1070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