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0-31 07:33 PM 编辑
腾讯网 2016-10-27
第130期—状元县80岁陪读奶奶和42岁陪读父亲
本期编辑:刘静
摄影报道/刘飞越
夜里九点十分,高士伟和母亲坐在后面的床上看儿子高博写作业。高士伟是会宁县会师镇高庄村农民,今年42岁。他从20多岁起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打工。儿子1岁时,妻子和他离婚,他将孩子留在家由母亲抚养。2012年,高士伟结束外地漂泊,在会宁县城租一间平房,边打零工边和80岁的母亲一起照顾上初中的儿子。老高说,自己如今快50岁了,儿子是他全部的希望,他举家迁居县城,就是看中了会宁县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高士伟长时间蹲着工作的电焊工人在施工现场焊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活动所用的舞台。这些年跟着老乡的工程承包队在县城干活,日子也算过得去。最重要的是每天回家能看到儿子,能和母亲一道给儿子做顿可口的饭菜,看着儿子在灯下安静地写作业。“只要能干活,再艰苦都不怕。红军二万五千里都能走完,在俺们这里会师,俺也能和儿子取得胜利!”老高边干活边说。现在,高士伟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
高士伟工作到下午三时许,他从上衣兜里掏出一颗梨,这颗梨是一位工友给他的,他在上衣兜里已装了好几个小时。他用小水果刀分成两半,将其中一半递给了工友准备和工分享用这颗梨,他的工友摆了摆手没有吃。
高士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傍晚七点三十分左右回到家。他将电焊时穿的脏衣换下来,舒舒服服洗了把脸。高士伟说,一天工作下来,他有时候会头晕目眩。
高士伟的母亲今年80岁,老人身体不要好,话也不多。但在他上班期间还坚持给儿子做饭,收拾碗筷。乡下常年缺水,她已经养成习惯,在这里每一瓢水都要节省用几遍。
高士伟晚上回到家后母亲已经为他准备好了手擀面,等他进门后下锅。他的母亲把手擀面分为大小两碗,大碗端给了她的儿子。吃完后,老人洗完锅,要倒水的时候,她端不动,让她儿子端起锅把水倒掉。
晚上八点多,他的儿子下晚自习回到家,从窗户外悬挂的酸奶纸箱子里取出一大块饼,准备吃晚饭。高士伟和母亲孩子,租住在这个十来平米的板房里,分里外两间,一年租金3500元。
晚饭后高士伟来到家门口的街边听秦腔。他一般工作之余除了和邻居打扑克,就是出来听听秦腔。
街边的秦腔临时舞台围观了不少街坊邻居,秦腔演唱者也是附近的邻居。晚上接近九点,高士伟听完最后一首秦腔,他听完后说,最后这个男的唱的真不错。
听完秦腔后高士伟走进胡同里准备回家。听听秦腔是他的主要爱好。“只要娃有出息,再苦再累俺都乐意。”说起儿子,老高的眼光中闪烁着幸福。
夜里九点,高士伟的儿子高博在学习,他每天上完晚自习回家还要写作业写到很晚,他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每天加倍努力。
高士伟夜里加完班后骑着电动摩托回家。征80周年纪念日文艺演出时间快到了,高士伟参与搭建演出舞台,夜里加班比较正常。
高博在学校上课,他下了第一节英语课。高士伟从2012年就回到了会宁县,没有出去打工,他回到家陪儿子读书,想尽量多给儿子些父爱。
随着红军长征80周年胜利纪念日的临近,会师园里的搭建舞台的工程也紧张有序的推进着。临近傍晚,高士伟结束电焊的工作后也没闲着,他还在工程现场忙碌着。
高士伟在会师园和工友们合力配合工作。多少年来,会宁人形成了 “学生苦读、家长苦供、亲朋苦帮、教师苦教、领导苦抓”的“五苦”氛围和传统。千千万万会宁学子通过“五苦”精神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夜里,在两台吊车的配合下,把舞台用的铁架吊起翻了过来。日落后的天空,把会师门和纪念碑映衬成剪影庄重而肃穆。
今日高士伟加了四十分钟的班,他骑着电动摩托车离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大门上的几个大字“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反射着夜光显得格外醒目。他又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有无数个这样的普通的工人付出了绵薄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