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7|回复: 3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97期: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4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6年 第81期 | 总97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

“怒姆乃依”是傈僳语“怒江”之意。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信仰与现实,交织跌宕在狭窄的地域。怒江大峡谷里的人们正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流转,面临千百年来最为深刻而迅猛的一次转变。相对于峡谷之外,他们也许晚了10年,乃至20年,但显然,他们不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这个速度快得有些让他们不太适应。而对于摄影师周伟,怒江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是中国已经走过,和正在行进着的,欲望的追逐与精神流放的样本。本组图片由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组委会提供。


1.jpg
收割青稞的母与子。西藏察隅,龙普。2005年6月。




2.jpg
运输电缆的马帮走在山中。云南怒江,碧罗雪山。2005年12月。




3.jpg
在小学校操场上打篮球的孩子们。云南怒江,空通。2005年12月。




4.jpg
在田头商议农事的男人。云南怒江,知洛。2006年4月。




5.jpg
站在田头休憩的农妇。云南怒江,知洛。2006年4月。




6.jpg
背肥料的妇人。云南怒江,知洛。2006年4月。




7.jpg
采柿子。云南怒江,古当。2006年12月。




8.jpg
课间休息的一群小学生和一个下地干活的村民。云南怒江,知洛。2006年4月。




9.jpg
抱着自家家禽的儿童。云南怒江,欧鲁底。2006年4月。




10.jpg
整日在村里闲逛的青年。云南怒江,古当。2006年12月。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路边跳舞的小女孩。云南怒江,古当。2006年12月。




12.jpg
放学后,在家看动画片的小学生。云南怒江,古当。2006年12月。




13.jpg
从集市买了藤椅回家的男人。云南怒江,古泉。2007年1月。




14.jpg
浓雾笼罩的怒江大峡谷。云南怒江,古当。2006年12月。




15.jpg
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一对新人站在教堂边,迎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云南怒江,子楞河。2006年1月。




16.jpg
教堂中聆听布道的老人。云南怒江,知子罗。2005年12月。




17.jpg
工作之余练习赞美诗的信徒。云南怒江,子楞河。2005年12月。




18.jpg
圣诞节聚会人群中的一位少女。云南怒江,子楞河。2005年12月。




19.jpg
复活节聚会上,表演赞美诗的傈僳族妇女。云南怒江,知洛。2006年4月。




20.jpg
礼拜日,两个信徒用吉他伴奏,表演赞美诗。云南怒江,欧鲁底。2006年4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礼拜结束,准备离开教堂的一家人。云南怒江,约夺洛。2006年4月。




22.jpg
教会学校的课前祷告。云南怒江,木尼玛。2006年4月。




23.jpg
山涧中的洗礼。云南怒江,云南怒江,欧鲁底。2006年4月。




24.jpg
新教堂的落成典礼上,牧师引领信徒进入教堂。云南怒江,约夺洛。2006年4月。




25.jpg
高唱赞美诗为死者送行。云南怒江,俄科洛。2006年4月。




26.jpg
在天主教堂前玩耍的男孩。云南怒江,秋那桶。2006年5月。




27.jpg
敲钟召集信徒做礼拜的老妇。云南怒江,古当。2006年12月。




28.jpg
元旦,基督徒在梯田中举行迎新聚会。云南怒江,马底。2007年1月。




29.jpg
传道员为身体不适的信徒做祷告。云南怒江,果科。2012年12月。




30.jpg
知约翰用二胡演奏赞美诗。云南怒江,知子罗。2013年12月。



a.jpg    
周伟,自由摄影师。1969年生于江苏,做过厨师、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记者、杂志编辑,200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之后成为自由摄影师至今。

长期从事纪实摄影专题拍摄,主要作品有关注怒江大峡谷社会变迁的专题《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以藏传佛教出家女性为视点,深入了解藏地与藏族的专题《觉姆》等,作品曾在大理、新加坡国际影会、凤凰国际双年展、丽水国际摄影节和三影堂艺术中心展览,获得多个奖项。2012年在长期关注的怒江地区拍摄了纪录片《碧江》,制作了田野录音专辑《第七日——来自怒江大峡谷的赞美诗》,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创作。著有《钟摆上的怒江》、《去往变的智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怒姆乃依——怒江大峡谷的双重生活
文/周伟

“怒姆乃依”是傈僳语“怒江”之意。

从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乡到云南怒江州的首府六库,怒江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夹峙下,形成三百多公里长的大峡谷,峡谷两侧的河谷与山坡上,数百年间生活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等数个民族的生民,他们的祖先大多数是由碧罗雪山之东辗转迁徙而来,刀耕火种,渔猎为食。虽有蜿蜒曲折的数条古道连通峡谷内外,大山却始终是阻隔他们视野的屏障,也让外界对峡谷倍感神秘。

上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差会纷纷派员翻越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从内地和缅甸分别进入峡谷里开始传播福音。基督教传教士传为了方便传播圣经,创制了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傈僳文字,美国传教士杨思慧夫妇更是结合当地传统音乐的曲式风格,改编了几十首多声部赞美诗,几十年来传唱不绝。

2003年7月,我第一次走进已经不再神秘的怒江时,一场关于怒江干流建设13级水坝,进行水电开发的争论也逐渐升级。我意识到,一场深刻的变迁已然拉开帷幕。13年过去了,水坝没有立起,怒江却不再是原来的怒江。

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信仰与现实,交织跌宕在狭窄的地域。峡谷里的人们正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流转,面临千百年来最为深刻而迅猛的一次转变。相对于峡谷之外,他们也许晚了10年,乃至20年,但显然,他们不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这个速度快得有些让他们不太适应。而对于我,怒江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是中国已经走过,和正在行进着的,欲望的追逐与精神流放的样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03:19 PM , Processed in 0.0527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