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3|回复: 4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2期:“流动”的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Nov 5, 2015
2015年 第2期 | 总2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流动”的中国

身处当代,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之中。流动,已经由一个动词,进化为一个形容词,乃至一个名词——名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我们真实的精神。在著名摄影评论家、资深图片编辑、青年摄影师导师李楠的指导和大家的共同讨论下,五位摄影师骆善新、陈刚、郭斌、支雷鹰、郑志炜用五组作品展示了对流动的不同理解。


1.jpg
【现代农民】摄影:郭斌——郭斌的《现代农民》源于他做记者的职业积累。的确,农民,是这个社会流动特别突出又特别复杂的一个指标。




2.jpg
【现代农民】摄影:郭斌——这些从农村走进城市,并当上老板、过上体面生活的人们,既是农民,又不是农民。他们拥有一个流动的身份;这个身份与他们真实的生活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3.jpg
【现代农民】摄影:郭斌——郭斌将身份证件与人物的环境肖像并置,意即将身份的蛛丝马迹与生活的横截面并置。他们是中国城市化大潮中流动的水珠,既在摸索自己的方向,也参与汇成了这股洪流。




4.jpg
图为【现代农民】,摄影:郭斌。




5.jpg
图为【现代农民】,摄影:郭斌。




6.jpg
图为【现代农民】,摄影:郭斌。




7.jpg
【虚妄的财富】摄影:骆善新——资本流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十分重要的内容,民间借贷、企业互保纠纷案件大幅增加是中国当前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上万亿民间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脆弱的资金链条一旦断裂,便带来一系列严重的连锁反应。从前的“抱团取暖”,立刻变为“拉手跳河”。




8.jpg
【虚妄的财富】摄影:骆善新——如何用摄影去反映这样一个重大经济题材?骆善新以扮演+还原新闻现场的方式来重置这些资金断裂的遗留物。




9.jpg
【虚妄的财富】摄影:骆善新——充满荒诞感的演员在几近废弃的昔日繁华地重现当时隆重的仪式,略觉蹩脚的扮演更突出了讽刺的意味。而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则是希望人们从中省思这一繁荣归零的深层原因。




10.jpg
图为【虚妄的财富】,摄影:骆善新。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图为【虚妄的财富】,摄影:骆善新。




12.jpg
图为【虚妄的财富】,摄影:骆善新。




13.jpg
【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手机二次元》是郑志炜的选题。他试图通过人在手机功能化世界里的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与隔离,来表达对“手机改变生活”的观察与反思。




14.jpg
【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这组作品的关键是:两个世界的关系的准确对应。建立富于逻辑又富有张力的关系,是摄影师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15.jpg
图为【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




16.jpg
图为【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




17.jpg
图为【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




18.jpg
图为【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




19.jpg
图为【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




20.jpg
图为【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内容被删除的手机页面,对应着一片空白。图为【手机二次元】,摄影:郑志炜。




22.jpg
【尘与霉】摄影:陈刚——陈刚拍摄的是一个突发事件:塌楼事故。但同样,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群社会底层生存者是如何在一夜之间丧失了安身之所,却又神奇地捡回性命——小人物无常流动的命运,折射的却是大时代更加吊诡的背景。




23.jpg
【尘与霉】摄影:陈刚——陈刚拍摄覆满灰尘的杂物和霉变的食物,让我们看到这些“伤逝”的细节之于一群流离失所者的重要。他用“物”的肖像和“人”的肖像共同构建这组作品。




24.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25.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26.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27.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28.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29.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0.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2.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3.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4.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5.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6.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7.jpg
图为【尘与霉】,摄影:陈刚。




38.jpg
【像素】摄影:支雷鹰——支雷鹰的《像素》,是比较有当代意味的作品。在数字化和碎片化生存的今天,人类自身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被扁平化和压缩化了。




39.jpg
【像素】摄影:支雷鹰——在海量的数字图片中,人,仿佛成为一颗颗小小的像素,没有个性、没有温度;人们只是在图片汪洋中流动的一粒砂子,随波逐流,毫无意义。




40.jpg
【像素】摄影:支雷鹰——制作《像素》作品的过程,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貌似简单的重复中,积累具备典型意味的标本。并且,一定要产生令人窒息的挤压感——这种视觉上的挤压感,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失重感。



a.jpg   
“深度+”摄影工作坊
这可能是目前最小的一个工作坊,因为,只有一个导师:李楠,和五名摄影师。
这是2015绍兴“深度+”摄影工作坊。
4天,5组作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摄影工作坊的“深度+”
文/李楠

身处当代,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流动之中。流动,已经由一个动词,进化为一个形容词,乃至一个名词——名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我们真实的精神。

这也是我为什么将“流动”作为2015绍兴“深度+”摄影工作坊命题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绍兴素有“水城”之誉,“流动”之于绍兴,之于绍兴人,当更有一番领悟于心。

我告诉五位入选摄影师,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拍摄农民工进城来交差。因为,任何一种浮于表面的理解,最终,都只能得到一个止于形式的结果。

作为最能直接反映现实的艺术手段,摄影真正的价值,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最大化;而对于个人而言,它只有在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才能最大化。

9月25日到28日,我和五位摄影师骆善新、陈刚、郭斌、支雷鹰、郑志炜一起,每天在拍片、讨论、编辑、推倒、重来中度过,从开题、破题到执行,以及后续大半个月的完善和充实;几位摄影师的朋友圈天天发的都是“崩溃、焦虑、受虐、失眠、挑战、痛并快乐着……”的字眼。

最终,五位摄影师用作品展示了他们对于“流动”的不同理解。

这五组作品,是在高强度、高密度体力与脑力消耗的摄影工作坊中完成的作业。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只是一个开始——当然,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开始,我更希望,是一种摄影思维和摄影精神的开始。

在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摄影更需要有深度的观看,有深度的表达,以及有深度的传播和交流。这是我操持“深度+”摄影工作坊的主旨,也是努力的目标。

也许我们都将面对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理想的光芒,坚持的勇气,终将在流水一般庸常无聊的岁月中褪色、稀释、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地位,万人仰慕的声名,和无法独对的灵魂。

正因为我们深知这样的考验必然来临,才更需要在一段安静的时间,与摄影坦然相对,心无旁骛,全情投入,以自身的纯粹锻造摄影的纯粹。

这是一个提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06:21 AM , Processed in 0.0456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